学习运用“中括号”,就要中规中矩
2018-12-20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张莲芝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 张莲芝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并强调建立符号意识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会使用符号简练表达,这也是展现数学思考轨迹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符号时,输出数学算符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其规范性,学会正确使用,是形成“符号意识”的“三部曲”。
一、不是空穴来风,数学符号大有来头
数学符号不是凭空产生的,其生命力如此顽强,必然存在某种内因,存在即合理,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感知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道算式:360÷12+6×5,120÷8-4×2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然后话锋一转,问学生如何将第一题的计算顺序调整为先算加法,将第二题的计算顺序调整为先算减法,学生都知道添加小括号,并上台演示。
师生互动交流探讨小括号的作用,总结出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教师乘势提出,如何做到算完加减后,继续计算乘法,最后算除法,引导学生说出中括号。但细细推敲,“双括号”的引进并非出于客观实际需要,也不是出于数据运算需要,而是出于教师的设想,莫名其妙地强行要求改变运算顺序,看似是启发提问,其实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样一来,师生探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设法改变算序,而忽略了为什么改变算序,中括号有别于小括号的独特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教学片断二:
教师提供基本信息:现有300元钱,购置12个弹力人后,还剩60元。请根据以上信息编排一道数学题。
学生提出两类问题:一类是两步计算得出结果的问题,一类是三步计算得出结果的问题,如“剩下的钱还可以购买几个弹力人”“300元钱一共可以购买几个弹力人”“买10个弹力人需要多少钱”,解决这些问题,在列出综合算式时,必须使用中括号。从实际需要出发,中括号的诞生顺理成章。
二、数学符号简约不简单,需要规范使用
数学符号是人为规定,因此应该统一规范书写格式,使其使用达到严苛的通行标准,而去除其“随意性”,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其规范性。
教学片断一:
教师阐述:算式中括号的出现,都是为了调整算序,当小括号与中括号同时出现时,小括号优先于中括号,中括号内部优先于外部。然后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脱式计算。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教师让学生判断两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并分辨不同之处。第一题第一步:360÷(18×5)中的小括号应改为中括号:360÷[18×5]。“中括号”的书写、算序定档、退化时机、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在该片断中,教师对书写没有强调,对算序定档是强制灌输的,脱式中书写错误也是教师自行纠正的,处处都是斧凿的痕迹。
教学片断二:
教师首先就中括号的作用提问,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明确指出,如果不用中括号,两道题的第二步就都要先算除法了。教师总结,中括号可以将某些运算提前,然后让学生针对黑板上两道题各抒己见。有部分学生指出,第一题第一步不妥,第一步使用的括号应是中括号;另一部分学生则持相反观点,中括号内部已经运算完毕,理应改成小括号;还有学生认为,由于小括号中的算式已经算出,因此小括号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而中括号内还有一步未算完,因此还有保留的必要。
教师让学生们判断“18×5”属于哪个括号里的内容,学生一口咬定是中括号里的内容。
教师总结:脱式计算时,中括号里没有算完,就需要原样保留到下一步,而不能改成小括号。
此片段中,学生对“中括号”的算序定档、书写格式进行充分辩论,学生热切探讨,教师适时干预引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三、会算更要会用
教学片断一:
教师出示算式:120×5-5+7,让学生叙述其运算顺序,学生指出:先乘,后减,最后加。教师让学生添加括号使算序调整为:加→乘→减。学生添加小括号,算式变为:120×5-(5+7)。教师提问:是先减后乘再加呢?还是先减再加后乘呢?
括号的诞生和应用没有脱离教师的“死命令”,教师一味强调改变算序的技巧,中括号的特殊性以及为何要改变算序等关键信息没有明示。教师只孤立静止地看中括号,并未关注其发展变化。这样粗线条的教学,只会助长学生添加括号的随意性。
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充分预计,搜集典型算式,并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错误,补齐短板。
通过以上对比教学,我们发现数学符号产生的缘由、书写格式、适用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符号的理解,教师需要做到胸有成竹胸、运筹帷幄,分三步,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理解其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