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白酒中杂醇油分布规律与工艺关联性解析
2018-12-20郭辉祥叶方金
郭辉祥,冯 平,王 东,叶方金
(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射洪629209)
固态酿造的白酒,不管何种香型,均含丰富的醇类物质,包括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活性戊醇、苯乙醇等,因其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呈油状飘浮于液面,故称为杂醇油。目前对杂醇油的生成途径已有较详尽研究:杂醇油主要源自氨基酸,不同氨基酸易生成不同醇类,而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酿酒原料中氮的分解[1];同时,糖的厌氧发酵,酸类中间物脱羧还原,也会生成杂醇油。
在国家标准GB 2757—2012《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中,已经取消了杂醇油指标,即删除理化指标表中“杂醇油(g/100 mL,以异丁醇与异戊醇计)≤0.20”项。杂醇油能赋予酒体一定香气和风味,但含量过高时影响口感,饮后会上头[2],故控制杂醇油含量,是改善基酒口感必须要考虑的措施。
每种高级醇的特性各有不同,杂醇油中异戊醇、异丁醇的含量较高,其负作用相对较大。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浓香型、酱香型、小曲酒等固态白酒中异戊醇、异丁醇的含量与分布规律,还有其与酿造原料、工艺控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材料:浓香型糟醅、酱香型糟醅、清香型小曲酒糟醅。
设备:蒸馏甑灶、气相色谱仪、酒度计。
1.2 测定方法
分别在不同状态下对浓香型糟醅、酱香型糟醅、小曲酒糟醅等沿甑蒸馏,采用随机取样、单甑取流程样等,进行气相色谱检测和大数据分析,确定异戊醇、异丁醇分布规律及其与工艺控制的关联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浓香型基酒中杂醇油分布规律
浓香型基酒酿造中,分别在不同糟醅、不同窖龄、不同馏酒温度、不同酿造原料、不同入窖温度、不同发酵期等条件下,测定异戊醇、异丁醇的含量,分析其分布规律。
2.1.1 测定单甑蒸馏过程中杂醇油变化
为消除干扰和误差,取同窖池相邻糟醅2甑,分别单独蒸馏,取各段馏分测定杂醇油,见图1。
图1 同质糟醅2甑的杂醇油馏出规律
在蒸馏过程中,伴随馏酒浓度降低,杂醇油的含量同步下降;每个馏分中异戊醇含量接近异丁醇的2倍,且二者变化趋势具有高度协同性。相同质地的糟醅经不同甑灶蒸馏时,杂醇油变化趋势完全相同,说明杂醇油馏出趋势具有稳定的重现性和规律性。
2.1.2 蒸馏摘酒温度与杂醇油含量(图2)
取同窖同质糟醅做2甑高温馏酒对照和1甑常温实验,测定其杂醇油含量变化(图2)。相同质地糟醅经高温蒸馏的2甑,其杂醇油含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当分别经高温、常温蒸馏时,在馏酒的前段(即酒精度在73%vol以下),高温蒸馏时杂醇油含量明显偏高,中后段则相对接近。说明在浓香型白酒蒸馏过程中应着力提倡低温馏酒、缓火馏酒。
图2 不同馏酒温度与杂醇油含量
2.1.3 不同窖龄基酒的杂醇油测定
在投窖季节和发酵期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对10年窖龄和30年窖龄内的浓香糟醅蒸馏取样,测定杂醇油在不同酒精度下的含量变化,趋势见图3、图4。
图3 窖龄10年的基酒杂醇油含量变化
图4 窖龄30年的基酒杂醇油含量变化
对比分析图3、图4可知,发酵窖池的窖龄越长,其酒体中杂醇油含量越小,这与老窖酒比新窖酒的口感更协调爽净相符;同时,在单甑糟醅的蒸馏过程中,伴随馏分酒精度下降,杂醇油的含量同步下降,而此趋势只与杂醇油本身特性有关,与窖龄不存在必然关联性。该趋势表明:蒸馏摘酒时,尝评分段的点位会直接影响到基酒中杂醇油的含量。
2.1.4 窖内升温速率与杂醇油关联性测定
在不同配料状态下,窖内升温速率不同,基酒口感也会存在差别。采取降曲量、控糠比、加强踩窖等措施,使窖内升温由6~8 d延长到10~12 d,取其糟醅蒸馏,对应基酒中杂醇油含量,如图5。
图5 窖内缓慢发酵的基酒杂醇油含量
窖内升温较缓时,其基酒中杂醇油含量下降。说明窖内升温较快时,特别是前期升温过猛,导致酵母早衰和自溶,从而促进杂醇油的生成[3]。在生产中,需通过增糟比、减配糠、加强踩窖、控曲量等措施,保证窖内缓慢发酵。
2.1.5 玉米比例与杂醇油含量
常规投窖的混合粮中玉米比例约占8%,为验证玉米与杂醇油含量关系,在同一厂房取部分窖池用不添加玉米的混合粮酿造,经相同发酵期,取同等深度处的糟层,蒸馏取酒作色谱分析,见图6。
采用比例8%的玉米酿酒,其杂醇油含量比无玉米的基酒略有增加,说明玉米对杂醇油形成有促进作用。已知玉米酿酒能增加基酒回甜感,实际生产中对玉米常常采用先脱胚再酿造的方法。
2.1.6 不同入窖温度与杂醇油含量
在同一栋酿酒房,分别取1至7月所烤窖的同等级基酒,测定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见图7。
在图7中,各基酒对应时间为烤窖月份,已知发酵期为60~70 d,则其投窖时间应依次前推2个月,故第1个月的基酒对应的投窖温度应近似于4~5月时的投窖温度。
图6 玉米比例与基酒杂醇油含量
图7 入窖温度与基酒中杂醇油含量
每个月测定3~8个酒样,结果表明,伴随入窖温度上升,基酒中异戊醇、异丁醇含量会同步升高。
2.1.7 窖内不同糟层基酒的杂醇油
在同一窖池中,不同糟层基酒的口感质量呈明显的梯度差异,经取样分析,不同糟层基酒中杂醇油的含量变化如图8。
图8 同窖不同糟层酒的杂醇油含量
在不同糟层基酒中,异丁醇含量差异不明显,但越接近窖底的糟醅,其异戊醇含量相对越低,符合底糟酒干净、干糟酒味较杂的口感特点。据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不同糟层中的氧浓度存在一定关联。
2.1.8 不同发酵期的异戊醇+异丁醇含量
经对不同发酵期的基酒进行大数据测定,以“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2-戊醇+苯乙醇”等高级醇之总和作趋势分析(图9),当发酵期大于80 d后,高级醇总含量随时间变化趋近于零。
图9 高级醇含量随发酵期变化
采用上述同组数据,仅以其中“异丁醇+异戊醇”的总量作趋势分析(图10),发现“异丁醇+异戊醇”的总量,随发酵期延长却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在每年转排期的基酒口感较好、后苦较弱,其酸高、酯高只是口感较好的一个因素,而异丁醇+异戊醇总量下降,对酒体口感也应有一定贡献。
图10 异丁醇+异戊醇含量随发酵期变化
2.1.9 不同等级酒中异戊醇+异丁醇含量
按照“A级酒≥B级酒≥C级酒”的口感排序,对不同等级酒色谱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酒体口感越好的基酒,其异戊醇与异丁醇的含量相对越高,见图11。
从前述蒸馏摘酒规律可知,并非是异戊醇、异丁醇对基酒口感产生多大贡献,而是因其馏出特性:酒精度越高,越容易馏出,导致前段馏分含量多、后段馏分含量少,与馏酒的酒质变化规律巧合。
图11 不同等级酒的异戊醇、异丁醇含量
2.2 清香小曲酒中杂醇油含量
采用纯高粱为原料,以合川小曲为糖化剂生产的小曲酒,其高级醇含量如图12。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高是小曲酒的特点之一。适量的醇类物质赋予白酒醇甜感,含量过高则会使酒体带有较重的苦味。
图12 清香小曲酒中杂醇油含量
为避免过量高级醇对酒质的不良影响,依照杂醇油在蒸馏过程的馏出规律,在川法小曲酒生产工艺中应加强工艺操作,实行分段量质摘酒,分级贮存,以提高质量。
2.3 酱香基酒中杂醇油分布规律
2.3.1 单甑蒸馏馏分中杂醇油变化趋势
在酱香型基酒馏酒过程中,对蒸馏过程中杂醇油随馏分变化的趋势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3。由图13可知,伴随馏酒酒精度降低,杂醇油含量快速下降,呈现趋势与浓香型酒蒸馏是一致的。总体而言,纯高粱酱香基酒中杂醇油含量比浓香基酒中高出许多,可见,酿酒原料中玉米的比例,并不是影响杂醇油含量的决定性因素。
图13 酱香酒蒸馏的高级醇含量变化
2.3.2 不同轮次酱香酒中杂醇油含量
取2个酱香酒班组各轮次基酒,对异丁醇、异戊醇的含量作趋势分析,见图14、图15。
图14 A班组各轮次酱香酒的杂醇油含量
图15 B班组各轮次酱香酒的杂醇油含量
由图14、图15可知,2个酱香酒班组第1轮下沙酒的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都较高,说明杂醇油含量与酿造原料(高粱)糊化状态相关;其中A车间第2~7轮酒的杂醇油含量较稳定,但B车间第5~7轮酒的杂醇油含量却逐渐升高,此差异性说明,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与参数控制、操作质量有紧密关联,而与发酵期(轮次越多,发酵期越长)并无必然关系。
2.4 原酒质量与异戊醇/异丁醇比值
2.4.1 浓香型酒的异戊醇/异丁醇比值
不仅高级醇含量与酒质有影响,且不同醇类组分的比值与酒体口感也存在关联[4],如图16。因总酸∶总酯比值、乳酸乙酯∶己酸乙酯比值受到窖龄、窖内糟层、发酵时间的影响很大,仅作参考。
图16 浓香型新窖酒的酯比与醇比
对不同窖龄的糟醅作单甑馏分分析(图17),发现其“异戊醇/异丁醇”的比值随酒精度变化具有规律性:其一是馏分酒精度越高,异戊醇/异丁醇的比值越小,当酒精度低于70%vol以后,其比值非常恒定;其二是在相同发酵期前提下,窖龄越长,其异戊醇/异丁醇的比值越低。
图17 浓香型馏酒过程中异戊醇/异丁醇比值
2.4.2 酱香型酒的异戊醇/异丁醇比值
不同工艺酿造的基酒,其异戊醇/异丁醇比值明显不同,见图18,酱香型酒在整个馏酒过程中,其异戊醇/异丁醇比值不随馏分酒精度的变化而改变,非常恒定。
图18 酱酒的异戊醇/异丁醇比值关系
3 结论
固态白酒中异戊醇和异丁醇,不仅饮后易上头,且呈现较明显的苦味,需严格控制。在蒸馏过程中,异戊醇和异丁醇的馏出具有规律性,即伴随馏分酒精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少,导致其在前段酒、中段酒的含量远高于后段酒;而不同香型基酒中异戊醇和异丁醇的含量明显不同,且蒸馏过程中各馏分的“异戊醇/异丁醇”比值变化也不同。虽然酿酒原料玉米、高粱等对异戊醇和异丁醇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分析表明,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酿造工艺参数及操作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