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2018-12-20罗锡保余天智陈秀琼

医药前沿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疗法

罗锡保 余天智 陈秀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老年康复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人们整体生活水准随之提升,TBI发病率呈逐年不断增多趋势。在急救医学、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技术日益改进与完善后,有效降低了TBI的死亡率,但其致残率却仍在增加[1,2]。本次研究评价临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的临床现实意义及对其上肢运动功能治疗作用。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6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TBI),依照不同康复训练技术分为两组。两组的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计算结果得出P>0.05,可作对比研究与分析。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运动、物理因子、作业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n=30)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A、物理疗法(PT):(1)神经生理学疗法:包括Bobath疗法、PNF疗法(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等;(2)运动再学习疗法;(3)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肉耐力的训练、恢复平衡功能训练、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B、作业疗法(OT)主要根据患者各阶段的实际功能情况对其进行进食、梳洗、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训练。

观察组(n=30)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进行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为被动限制模式,对于运动功能较差的患者,且难以完成独立性运动时,给予与患者运动方向相同的助力;第二种为主动限制模式,对于运动功能较好的患者,且能够完成独立性运动时,给予与患者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在训练过程中,随着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还可详细向患者亲属或者是护工讲解有关如何正确辅助训练以及高效护理方式,以便于患者在非治疗时间也能进行训练,同时也可有效避免由于护理上的不妥当操作而导致患肢再次损伤。两组患者均康复治疗8w。

1.3 观察指标

评价及对比两组的(1)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MBI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

2.结果

2.1 两组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7.98±8.19 34.01±11.55对照组 30 18.05±8.27 27.47±10.32 P->0.05 <0.05

2.2 两组的MBI评分

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MBI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的MBI评分对比(±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观察组 30 53.7±24.6 67.4±24.5 <0.05对照组 30 49.8±22.1 88.6±23.2 <0.05 P->0.05 <0.05 -

3.讨论

常规康复训练是通过将简单机械与相应的训练手法进行结合后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受到治疗师自身以及患者自身的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3]。而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软件系统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弥补常规康复训练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帮助患者进行科学而又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上肢运动机能得到更好的恢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提示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临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促进运动机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大幅减轻治疗师劳动强度。

猜你喜欢

上肢康复训练疗法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