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探索应用
2018-12-20贾轶文
贾轶文
(上海市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10)
本课题通过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为目的,树立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管理意识。健康管理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探索出适宜社区使用的健康管理模式,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管理对象80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7±7.1)岁,平均病程(4.8±1.2)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7±8.3),平均病程(5.0±6.6)年,两组患者一般治疗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干预组患者入组后由中医医师对其进行宣教,介绍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以及在糖尿病治疗方法的运用,在指导下完成《中医体质分类量表》,根据其体质特点开具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包括以下方面:饮食指导:根据不同体质,给予个辨证食疗推荐,中药药物治疗,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法,运动疗法,情志调摄保养。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由全科医生及预防保健医生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主要方式包括,门诊随访、站点随访、电话随访。内容包括:血糖检测、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
1.4 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后分别完成《中医体质分类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服务评价调查表》;在干预开始后6个月、12个月,各监测采集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尿酸等生化指标。
2.结果
2.1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干预前后对比,干预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P2h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有显著下降(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日常管理中使用中医管理模式,可使血糖指标进一步降低。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3.讨论
随着“六位一体”概念的深入渗透,一些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重任逐渐转向了一级医疗机构。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它的治疗是综合性的,病人的主动参与配合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此项研究中,我中心创建社区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患者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先为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按体质类型给予个体化的养生保健指导,从饮食调养、养生锻炼、情志调摄、生活起居、自我保健药膳和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按摩、熏蒸等干预措施)6个方面着手,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变后防复”的目的。并且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以及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客观的反应了患者对于中医管理模式的主管接受程度。这一方式改变过去糖尿病健康教育一刀切的情况,提供了更具特色、更接地气的中医药特色健康讲座,尤其是每月一次组织的传统运动疗法、深受一些老年患者的喜爱,反响热烈,满足了社区患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
中医模式管理糖尿病以点对点的形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通过适宜技术、中医药、中医特色健康教育为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靶器官的损害。糖尿病病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育锻炼和饮食疗法对病程与证型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中医药疗法还可发挥多靶点、多途径、多部位作用,在降低血压糖的同时对兼顾糖尿病其他的病理环节有着较好的优势。
在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同时,其实也是思考如何将中医健康管理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中医全科在社区的优势。慢病管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中医药服务的多样性,来提高社区慢病患者的管理率。但目前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及服务体系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尽管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受到居民的普遍好评,但社会效益产生还是相对滞后的。中医药慢病管理服务尚未形成统一模式,以探索的方式开展,供给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中医全科人才在社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实是为推广中医模式管理慢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如何建立科学、长效的考核 评价指标和考核监测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