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20饶效周志有通讯作者薛剑波唐志苗

医药前沿 2018年36期
关键词:胸腔镜出血量切口

饶效 周志有(通讯作者) 薛剑波 唐志苗

(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 浙江 金华 321000)

1.前言

纵隔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且多为良性。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但其发生位置较为特殊,临近升主动脉、心脏、肺等重要脏器。纵隔肿瘤需及时诊断和治疗,防治病情加重或出现癌变的发生。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2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作如下具体报告。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2例纵隔肿瘤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81)和观察组(n=81)。其中,对照组男46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23±10.29)岁。观察组男43例,女38例,平均年龄(51.38±10.52)岁。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胸手术,具体操作:患者行取平卧或侧卧位,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进行气管插入。麻醉起效之后,依次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组织,正中胸骨劈开开胸或经肋间隙侧切口进胸,探查肿瘤具体位置,对肿瘤进行切除。

观察组:行胸腔镜手术,具体操作:患者取45°侧卧位,全身麻醉,进行气管插入。麻醉起效之后,于第6/7肋间做1.5cm切口(观察孔);于第3或第4肋间做3~4cm切口(操作孔),第5或第6肋间做0.5cm切口(辅助孔)。经观察孔放置胸腔镜,探查肿瘤具体情况;经操作孔使用电刀或超声刀游离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若患者肿瘤为囊性且肿块较大,影响术中暴露及操作,可适当对肿瘤物进行穿刺、放液,后对肿瘤进行剥离手术。

1.3 观察指标

在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中,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情况等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书记处理选择SPSS18.0统计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经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情况指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81 85.2±20.4 6.9±1.4 321.8±43.6观察组 81 46.8±10.7* 3.7±1.2* 109.7±13.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在切除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5%,明显大于观察组2.2%。经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n,%]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的使用日益广泛,并在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胸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较少,且由于创伤面小,微创手术的出血量较少,患者术中创伤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开胸手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纵隔肿瘤切除术的重要方面。在切除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5%,明显大于观察组2.2%。经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胸腔镜切除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健康质量具有较好效果。观察组患者仅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而对照组有5例感染、4例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对手术治疗效果形成了较大影响,这与手术创伤面大等原因有关。因此,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小,对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胸腔镜出血量切口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