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280例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实践
2018-12-20钟碧芳杨雪清
钟碧芳 杨雪清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 广东 广州 510630)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历史较长,能够连续性记录、编辑心脏在活动、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早在19世纪70年代,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就已经得到广泛认可[1]。现代医学认为,动态心电图是心血管疾病非创伤性诊断的主要方法[2]。本文将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其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8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22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8.46±9.63)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胸痛、心悸、抽筋、眩晕等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具体方法:(1)常规心电图:使用仪器:日本电光ECG9508A十二导联、心电图仪,纸速25mm/s,增益10mm/mV,记录患者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时间1min以上。(2)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使用仪器:北京世纪今科24小时动态心电图、MIC-12H-O型十二联导及记录仪,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心电,监测时间为24小时,同时记录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持续时间。
1.3 评价标准
对比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室速、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3]。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房早、室早二三律、房早二三律、短阵室速、短阵房速、窦性停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具体见附表。
3.讨论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更加广泛,且在心律失常临床监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检查准确率极高,且患者更容易接受。常规心电图只能在安静状态检测,而短暂性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难以发觉,容易出现漏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对患者进行长时间、连续性观察,通过记录、分析患者24h内心电图情况,包括安静、活动、睡眠、工作、进餐等,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房早、室早二三律、房早二三律、短阵室速、短阵房速、窦性停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充分显示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优越性。24小时动态监测能够了解心律失常的出现和消失规律,并通过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原因及频率,从而对患者心脏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此外,24小时动态监测还能够用于药物临床效果的评价。在监测时,不受时间及环境的限制,能够在日常散步、进餐、午休、睡眠时持续接收心电信息,使用方便。随着Holter技术的发展,监测的稳定性更强,能够准确捕捉不易发现的短暂性、一过性ST-T改变,尽早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为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常规心电图显示正常,但存在心悸、胸闷、头晕等非典型症状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查明发病原因,确定病情发作与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的关系,评估其危险程度,尽早进行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检查方便灵活,临床实践价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附表 280例心律失常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率对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