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8-12-19贺维维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现状大学生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高度关联,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一体两翼”。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合理化路径,对于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价值底气,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现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6年度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途径研究》(课题编号:SZZX16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维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自信的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中均提到文化自信问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华夏优秀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首次将之前的“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新增了“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校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培育,树立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新课题。

课题组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有效融合提供参考。

一、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涉及六所江西省高校在校大学生3096人,分别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问卷调查平台运行一个星期内,共有3096人参与调查,其中专科生26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5%,本科生4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研究生及以上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从专业比例来看,经管法类居多,占被调查人数的49%,其余文史哲类、理工类及其他共占51%;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二参与人数最多,占比37%,其次为大一,占比40%,调查对象数量多,涉及面比较广,完成度高,保证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6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略有涉及,16%对各方面均有了解,7%精通某些方面,11%表示不太了解,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了解不够深入,精通的为数甚少。

2.主动宣传传统文化情况。62%的人选择会偶尔宣传,24%选择很主动,认为宣不宣传无所谓甚至不宣传的人共占13%左右。可见,大多数学生的主动宣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行动热情不高。

3.参观博物馆或浏览文化教育网站情况。有56%的人表示会去参观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或者浏览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网站,并且对此十分感兴趣。33%的人表示不怎么去,11%表示只是跟风,但并不能感受到真正的意义。

4.对传统文化认可及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方面。题目列举了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环境,校园因素、家庭影响、个人爱好选择。选择社会环境比例最大,占50%,23%选择个人爱好选择,选择校园和家庭因素共占27%左右。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因素对文化自信影响程度较大。

5.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途径。73%的人选择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59%选择通过课堂学习、讲座与活动,57%选择通过翻阅杂志、书籍,还有46%的人选择通过长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

6.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看法。从调查结果看,74%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23%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会风靡全球,但也不会消亡,只有不到4%的人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总体来看,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大多数人还是持乐观态度。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比较方面。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态度比较客观,80%的人认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各有优点,19%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2%认为中国文化不如外国文化。

8.文化自信的表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认为以下几项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

9.造成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方面。选择外来文化冲击因素人数最多,占比69%,其次分别为国内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少、有些传统文化本身不适应时代发展,占比分别为65%、66%、40%,其他方面占12%。

10.学校对于提高学生文化自信该采取哪些措施。82%的人选择加大力度举办中国文化节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63%选择开办文化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62%选择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71%选择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会,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国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11.所在学校在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工作開展情况。40%的人认为所在学校经常开展相关活动,开展的很好,47%的人认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相关活动,还有13%左右的人认为所在学校很少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12.对于西方节日的态度。14%的人选择很有意思,每年都会过,78%选择可过可不过。

13.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所持观点。56%选择觉得很有意义,会积极参与,40%选择方法需要改进,会选择性参与,3%选择不关心或很反感,不参与。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综上,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是有很高的期待的,总体来说对中国文化持积极认可态度,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存在文化自信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大学生自身问题

第一, 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主动学习宣传意识不强。受外来文化冲击,加上大学生自身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不高,涉及较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获取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方式方法及途径单一,整体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第二,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影响了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盲目崇拜和认同,主要表现为对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方面的过分热衷。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网络、媒体,受西方国家主观宣传影像较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缺乏理性分析。

第三,对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总体来说,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上进的,但是校园非主流文化泛滥和外来文化的激烈冲击,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苍白,思想道德素养不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深刻理解和认同。

(二)社会、学校、家庭因素对中国文化教育熏陶影响不够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和社会经濟迅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大学生理想价值追求容易被现实利益迷惑,表现出对物质利益过度追求,忽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目标上为适应就业需求,专业及课程设置不科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教育理念和方式至关重要。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竞争压力大导致家长过度关注学生分数,忽视道德品行的树立,导致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对策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高校是大学生文化教育主阵地,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第一,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使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有机融合。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第二,繁荣校园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多样性,营造浓厚学习宣传氛围。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办文化社团、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节日纪念、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与当地文化部门如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传统文化宣传学习及实践平台,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达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第三,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二)社会及家庭方面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可见,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地方相关部门必须大力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要注重家风、家教,注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家长加强自身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润物无声中熏陶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和践行中国优秀文化。

(三)大学生自身个性方面

首先,大学生应增强自我学习意识,明确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动机。只有动机明确,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才能真正地将学习传统文化纳入自己的学习规划中。其次,要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文化,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将自身价值追求同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复兴,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弱化问题,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多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宣传和弘扬,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才能让大学生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自觉承担起运用文化自信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社会主义研究.2016(5).

[2]赵亚飞、宁德业.大众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弱化与应对.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6).

[3]谢国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实困境分析与对策.管理观察.2018(20).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现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