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移动教学在《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课堂中的应用
2018-12-19王昕晔卜昌盛赵传文
王昕晔 卜昌盛 赵传文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成为一种常态,严重降低了听课效率。分析大学生玩手机现状,对比“无手机课堂”和“手机进课堂”两种改革方向,提出更应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为教学服务的观点。结合课程实践,发现建立微信交流群将手机引入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听课效率,方便开展课外交流,实现移动教学。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教学;实践;微信;大学生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碳减排与低碳管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研究基金,南京师范大学新生研讨课教改课题:能源与环境概论。
智能手机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且计算能力优良,可以自行安装各类功能的应用軟件,已初步具备电脑的使用功能。同时,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资费进一步降低,大流量的上网成本逐渐被智能手机用户接受。所以,智能手机常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在娱乐、通讯、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为用户提供强大的体验功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均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58%,远高于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43%。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手机网民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52%,接近智能手机普及率。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接入设备的比例达到了96%以上。使用手机上网已经几乎深度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更是深入到了青年人的骨髓。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降低了听课效率。如何不让手机对课堂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让其产生正面影响,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一、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状
目前,我国网民以20-29岁的青年人居多(30%),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最多(25%)。本文所关注的大学生群体正是我国网民主力军之一。目前,部分高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甚至校园,基本所有高中严厉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同时,校内基本也无免费或低资费的无线网络覆盖。课外时间,高中学生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在学习上。因此,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欲望被压制。高校的管理制度与高中完全不一样,目前,基本没有高校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和课堂,免费或包月的无线网络也遍布教学区,同时教师的课堂管理不再极端严厉。所以,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手机使用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
2010年调研的千余名大学生中有七成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时至今日比例更高。骆绍烨等人的调研发现仅有12%的学生表示不会在课堂上玩手机,甚至有7%的学生整节课在玩手机。虽然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使用手机,但是胡劲的调研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识到了课堂上玩手机对其学业产生负面影响。许国成等人的调研也证明,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且手机依赖性越强,课堂纪律意识越差,独立思考能力越差。因此,现阶段来看,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上网与课堂听课效率存在对立和矛盾,需要解决。
二、手机是否该进入课堂
面对大学生沉迷手机降低听课效率这一现状,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方式,即提醒玩手机的学生认真听课。这种方法只能有限缓解手机与课堂听课效率的矛盾,而无法化解矛盾,同时也依赖于教师的严厉程度。由于面对的是基本已成年的学生,教师对于课堂纪律规范的要求差异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措施。第一种措施是推行“无手机课堂”,即不携带手机进入课堂,或在课堂上将手机交由相关人员统一管理,或在课堂上将手机装入收纳袋并放在桌面上。该方法直接将矛盾双方——手机与课堂分离,从而解决矛盾,实际使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王贵虎以大一学生为试点,推行10周后效果显著。朱春悦等人实施初期学生配合,后期出现了携带两部手机或借完成网络作业之名而“请假”不交等奇招,对周围学生产生连带影响,久而久之出现大规模的不上交现象。胡劲的调研显示,58%的学生非常不同意上交手机。由此可见,强行推行“无手机课堂”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第二种措施是“手机进课堂”,即将接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的智能手机成为多媒体教学的终端。该方法可以使课堂内容更为活泼生动地展现出来,并且可以直接采集到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况,更重要是“占领”了学生的手机,让其无法玩手机。目前主要的实施方式为独立开发的应用程序,或者直接利用微信平台等。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向“低头族”发展在短期内是无法逆转的趋势。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并且缺乏自制力。同时,目前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陈旧,课程内容也难以跟上社会的高速发展,滞后性严重。所以,无论从时代的发展、学生自身特征或者教学的现状来看,必须承认学生在课堂难以抵制手机诱惑的现状,以及手机对学生的重要性。无论是乔布斯还是比尔盖茨,都曾经或正在强调即将到来的教育革命,即利用互联网和软件实现个性化和人性化学习。笔者赞同这一预测。如果成真,那么我们正处于教育与互联网革命脱节的真空期,处境艰难。既然未来属于网络世界,那么在教育的全面互联网化来临之前,与其后退求全,不如向前迈进,拥抱未来。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屏幕通常在5寸以上,且功能强大,在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辅助教学的要求。所以,笔者支持将手机引入课堂的大胆尝试。
三、“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课程与课堂情况
“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按照固体废物的贮存清运、处理、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的逻辑顺序开展相关内容教学。课程共45个学时,每周3个学时,每个学时40分钟。班级人数为3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20人。课堂上基本保持认真听课的学生人数为10人左右,阶段性认真听课的学生人数为15人左右,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人数为7人左右。对班级学生调研的结果显示:基本保持认真听课的学生课堂自行使用手机的用途主要为查找老师讲课内容的有关信息,其余学生在课堂自行使用手机时基本用于浏览微信朋友圈、微信和QQ聊天、游戏(男生为主)、小说以及逛淘宝(女生为主),而未用于学习。这与甘友成等人以及邱述兵等人的调研一致。
本课程包含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课堂上发起对身边事物讨论时,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人数可达到20人以上。因此,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主要是未找到课程的共鸣而又缺乏自控能力。
四、智能手机辅助教学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初步尝试通过微信将智能手机引入课堂作为教学辅助。选择微信主要由于其应用广泛且无需额外安装,而且学生无任何操作难度,可以缓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使用智能手机作为教学辅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集中课堂注意力并且占用其手机屏幕,减少手机与课堂无关的使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利用微信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好感;然后利用微信推送课堂阅读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最后将微信作为讨论平台,引发学生课内外讨论交流,实现移动教学。
本课程开学的第一节课即在PPT投影中显示提前建立的微信群的二维码,名称为“××××班固废交流群”,让学生扫码加入。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以下面三种方式使用交流群。(1)将难以清楚描述的机械运转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动态图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微信推送至交流群中,给学生几分钟自行理解后再在讲台投影上呈现且集中讲解;(2)提出问题,如“哪位同学能够提供垃圾围城的典型图片”,让所有学生寻找后自行发送到交流群中;(3)推送持不同观点的文章,待学生阅读完毕后通过提问方式带动学生自主交流。在课堂外,也与学生保持一定互动,鼓励学生将身边看到的与课堂相关的事物拍下来发送到讨论群中供大家讨论。
五、手机辅助教学的有益效果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课中,学生看见微信群二维码时感觉非常有趣,积极加入微信群,产生了对第一节课的好感。在随后的课堂中,将部分机械运转GIF动态图(如颚式破碎机运作原理动态图)推送至群中时,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并且相互之间进行了低声讨论。在随后的讲台投影讲解中,在并未强调认真看投影的前提下,几乎全部学生抬头听讲,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度远高于传统单一的PPT讲解。提问后学生自由发送相关内容至交流群的环节情况。仍以“哪位同学能够提供垃圾围城的典型图片”为例,问题提出后,不到15秒的时间内即有同学在群内准确发送了北京垃圾围城照片,并且引发了同学们的小声议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该位同学发送的垃圾围城图片上。随后,笔者趁热打铁,对垃圾围城情况的前因后果进行讲解。在推送不同观点文章时,因为文章具有一定长度,部分同学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看完,存在顺势玩手机的现象。而看完后可以参与讨论的仍然集中在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十余个学生中。虽然未明显提升学生注意力,但是比起投影上的集体阅读,仍具有学生自由掌握阅读速度的优势。在课堂外,有过几次学生主动向交流群里发送周边垃圾清运状态的图片,引发其他同学交流,笔者在其中给予专业讲解和引导。更多时候,由笔者向交流群中发送自己身边有关固废的照片或视频,如垃圾中转站运行实拍视频等。
由此可以看出,将微信交流群引入课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知识点传送至学生手上、眼前,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微信交流群作为平台,将专业知識交流延伸至课外,随时随地以更亲切的方式与学生讨论交流。但是同样存在问题:(1)相比发送图片、视频,长篇文字无法激起更多同学兴趣,因此难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课堂深度阅读;(2)存在个别学生利用微信进课堂的机会,更肆无忌惮地使用手机进行非学习操作;(3)随着时间推移,学生新鲜感逐步下降,实际效果下降。
六、结论与展望
以建立微信交流群的形式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辅助,在无需复杂操作的前提下实现了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自主讨论,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外交流的目的。但是,该方法仅适合个别简单知识点,且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因此仅可作为简单的辅助教学工具,不适合直接用于辅助进行深度阅读和长篇复杂内容的教学。同时,容易忽略借机放弃听课而玩手机的学生。
相比“雨课堂”等复杂的微信教学工具,建立微信交流群辅助教学的功能有限,但是如果用心安排,可以在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Jacob Poushter: Smartphone Ownership and Internet Usage Continues to Climb in Emerging Economies[R].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2016/02/22/smartphone-ownership-and-internet-usage-continues-to-climb-in-emerging-economies/,2016-02-2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08-04.
[3]王妍.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4]程欢.从“无手机课堂”到“微信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效果研究[J].中国培训,2016(24):151,154.
[5]王贵虎.“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实践和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6):39-41,49.
[6]骆绍烨,庄美连.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1):146-150.
[7]朱春悦,王丽丽,王雅欣.无手机课堂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9):180-183.
[8]胡劲.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课堂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230-231.
[9]许国成,黄黎,魏莉莉,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12):535-538,543.
[10]尹志军,邸静,徐凤秋.浅议“手机课堂”现象及微信解决方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10):62-64.
[11]王蕾,齐晓娜.智能手机辅助课堂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2):170-171.
[12]邱述兵,汪张林.大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手机行为约束与规范使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