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科创新卓越学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018-12-19邵芳
邵芳
【摘要】根据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在本科生实行前两年通识教育后,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定位于培养具有学术基础的管理研究专家,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差异化人才。文章创新性地将“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 计划实施整体方案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卓越学术人才;培养方案;经济与管理学科
一、培养目标与思路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科相关学院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复合式卓越学术人才。本着稳步推进的思路,按照先前设计“2+2”人才培养模式和精英培养方向,通过自主报名、学员选拔、名单公示,确立学生进入学院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将按照人才培养标准,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二、培养模式设计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体现知识与技能方法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多种实践训练相联系、基本理论知识与前沿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思想。通过学术讲座、优研生交流、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浓缩体验未来学术生涯的无穷魅力,结交学界挚友,构建学习网络。
其教育体系采用通识教育平台课、专业知识、学术科研核心课程、学术科研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其教育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学术科研讲座、导师科研项目互补的形式。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既包括国家规定的素质课程,也包括学院规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是与本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学术科研核心课程体现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科研核心课程,实行导师制,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与杰出校友担任科研导师,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数理方法与建模》《结构方程模型》《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四门科研训练类课程;学术科研实践项目包括多种形式,如学术科研讲座、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竞赛、导师科研项目、优研计划暑期夏令营项目。
三、课程设计
管理研究方法论。该课程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分六部分讲授:管理学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管理研究设计,描述规范地进行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论证研究假设的各种数据观测方法;数据分析,从应用角度介绍管理研究中的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方法;创新点模式撰写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的要点。
数理方法与建模。该课程在全面论述系统建模基本理论和常用建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面向复杂系统数学建模的新方法与技术,以及仿真建模环境和工具,并深入讨论大型复杂仿真系统建模与可信度评估技术及其应用。可分六部分讲授: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常用数学建模方法、原理及案例;面向复杂系统建模的新方法与技术;复杂系统支撑环境及工具;大型复杂仿真系统及可信度评估。
结构方程模型。该课程全面论述结构方程分析的基本概念、统计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常用模型及其LISREL程序、输出结果的解释和模型评价,以及一些与结构方程模型有关的专题和结构方程的高级用法。可分六部分讲授:结构方程模型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全模型;单纯形和多组模型;结构方程建模和分析步骤;模型拟合的问题;LISREL语法结构。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该课程旨在帮助经济管理学科学生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以使他们的论文更易被接受和发表,并使论文在发表后更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可分六部分讲授: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发展历程;科技论文中论文题目、摘要、材料与方法、结论、讨论、参考文献、图表等各个组成要素;从论文投稿到发表的过程中论文作者应注意的事项,包括版权、投稿、审稿、校对、出版等;撰写其他用途的科技论文,例如信件、基金申请书、进度报告等;有关科技领域写作的其他主题,包括撰写学位论文、准备简历、撰写推荐信等。
学术科研实践项目。该部分包括多种形式:学术科研讲座、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竞赛、导师科研项目、优研计划暑期夏令营项目等。从学术交流入手,培养学生学术沟通与实践技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
四、遴选安排及程序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科相关学院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设计按照不超过全院每届本科生10%的比例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项目实施课外课程教育计划,总学分10个学分。
第一,报名阶段请学生按以下顺序装订纸制申请材料发送相关邮箱,包括《项目报名表》1份,教务部门盖章的阶段性成绩单原件1份,英语成绩单复印件1份,能够证明自身学术兴趣、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的材料复印件(如专家推荐信、已发表论文、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各1份。
第二,资格审查阶段由学院根据考生实际提交材料进行认定,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将获得参加项目的资格,学院将会以电话和邮件通知申请者。
第三,所有报名同学均需参加综合素质面试。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录取成绩=本科在学期间学业表现×50%+綜合素质面试成绩×50%。其中,本科在学期间学业表现按照本科期间学业排名归一化计算,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由专家考量学术兴趣、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竞赛获奖、高水平论文、英语四六级成绩及雅思、TOEFL、GRE/GMAT考试成绩、专家推荐信等。
五、遴选条件设计
具备下列条件的全院大二在籍本科生均可以提出申请:品德良好、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无处分记录;申请者学业成绩排名须在学院所学专业的前30%,成绩(本科前3个学期)及排名以教务部门出具的成绩单及证明为依据;先申请者有较强的或潜在的研究能力,有攻读长学制研究生的意愿。
对于满足下列条件的申请者,上述条件可适当放宽:在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全国性竞赛等科研、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奖项;已发表或录用CSSCI或EI检索论文,有专著出版或专利授权等;英语水平优秀(CET6≥500),或其他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成绩。
六、管理办法设计
进入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在严格遵守学校、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业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按要求完成如下各项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两个学期)完成四门课程的学习,经过考查合格获得8个学分;在读期间,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讲座课程,学习一门模拟实验课程,获得1学分;至少参与一种类型的实践项目并通过结题或导师审评(不包含讲座、模拟实验课程),获得1学分。
严格实行考勤制度,要求学生按时参加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如有特殊事由必须請假,每个课程无故缺课2次学院内部通报,缺课累计4次取消资格。每门课程学习结束时,需要经过考核,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通过与不通过。实践考核由学生提交学习心得和实践报告,其他实践项目通过结题评审或导师评审即可。
项目实施课外课程教育计划,不占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一方面利用周末时间研修相关课程,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实践探索,力图打造一批学术专家后备队伍。
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校奖学金、校友奖学金、优研计划等方面均给予一定倾斜,并在后期提供专用教学场地。初期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学院设立专门针对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奖学金,根据考核成绩,每学年评选60%的优秀学员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
本项目课程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分置换。所有所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所修读的学分等同于限选课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学习期满,考核优秀与合格的学员分别颁发所在大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结业证书与合格结业证书。
七、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采用双导师制,一是聘任校内教师为导师,二是聘任校外学者或科研人员为导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承担课程教育、模拟实验、大赛指导、项目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工作。一名课程可由多名导师共同承担,也可由一名导师单独承担。教师、导师可采取自荐、推荐,经过学院批准,颁发聘书。本校教师一经聘任实行双重管理,同时接受来自院系和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
校内教师为卓越人才培养项目授课的教学工作量乘以系数可计为学院年终考核工作量,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可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教学工作量。对受到学生好评、工作成绩优异的校内教师、导师,在年终考核评优、校级评优、职称晋升时,在同等条件下实行优先政策。对聘任的教师、导师实行一年一度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可辞退,对热衷于本项工作的教师可随时审核聘任。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09):67-68.
[2] 朱海平.培养学术人才 优化学术环境——关于“魁阁”与学术共同体建构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3(09):47-49.
[3] 阎光才.从成长规律看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01):37-39.
[4] 颜春光.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成长与培养[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