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韩国近代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构建
2018-12-19赵海波
赵海波
【摘要】当下重语言轻文化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大力扭转,学习韩国文化必须是在理解韩国历史和中韩文化政治关系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失去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对中韩近代关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韩国近代史领域恰恰是大学韩语专业教学和大学公选课程教育忽略的部分,是必须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尽快进行弥补的一个短板。
【关键词】韩国近代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一、绪论
中国与朝鲜半岛从汉代开始就有十分密切的政治联系,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此后中韩经贸合作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日渐频繁。2006年,北京大学设立朝鲜语系,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180余所高校成立了韩语(朝鲜语)专业。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韩国的企业商品、影视文化、饮食服饰等大量涌入中国,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追捧韩流。韩国高校由于低学费,经济负担轻,利于勤工俭学,生活较舒适,文化相近,易于理解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选择赴韩国留学。然而,在两国蓬勃发展的繁荣之下,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中韩关系依山带水,源远流长,虽整体上关系良好,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某些复杂的纠葛与恩怨。特别是近代以来,朝鲜半岛的政治派系纷争不断,背后总有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影响。近代的历史是现代政治格局现成的根源之所在。理解当前中韩复杂多变的外交关系,就必须了解韩国的政治结构和国际背景。如何正确地看待韩流、韩国文化以及中韩关系的复杂性,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中韩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了解中韩两国近代关系的演变,从而进一步理解中韩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正确看待中韩关系和东北亚国际局势的起伏与变化。
二、韩国近代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从整体上而言,自中韩建交以来,国人对韩国的认知在整体上并不深入,只是大体上了解。对于大多数中国公民来讲,在国际事务中,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对于韩国与朝鲜究竟如何,不必过于深究的心态无可厚非。然而对于涉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政治、外交、外贸、文化、外企等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与韩国相关或韩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就需要对中韩关系的本质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判。
从专业视角上来看,韩国语专业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重语言能力轻文化素质培养的倾向。这与朝鲜语零基础培养,语言能力的形成时间较长,占用大量课时,挤占了文化素质培养的教学时间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外语教学强调外语,排斥母语教学的传统有关。这种教学模式发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被封锁的国际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有留学,但由于签证的受限和费用的昂贵,亦是凤毛麟角。200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产阶层开始迅速扩大。到2010年以后,海外留学已经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很多外语学院的学生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特别是韩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两国经贸关系密切,留学韩国的成本较低,大学间校际文化交流频繁,很多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申请赴韩国交换留学。新的形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语言能力可以通过留学更快更好地形成,文化素质的培养依旧是短板,甚至直接转交给了海外大学。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教育模式,等于在外语领域,我们把外语人才的文化教育权拱手让人,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从韩语专业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来讲,中韩关系一直处于整体上良性发展,局部或暂时性存在摩擦和利益纷争的状态。两国在历史的评价上存在价值差异。韩国文化部本身就有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文化战略和美化自己的利益诉求。我们把学生送到韩国留学,是为了习得语言能力和了解韓国文化,是去取长补短的,不是去接受韩国文化优越感和民族史观的。然而事实很无奈,很多学生大一大二在国内学习语言能力,大三大四去国外或一年交换,或“2+2”留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上在国外通过学习外语完成的,有些国外教材的观点尽管难以接受,但是由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也没有接触过相关书籍,虽欲辩驳却不知从何说起。因此,为了使韩语专业学生在留学期间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批判思维,进而能够较科学地分析和理清外文教材观点、立场以及形成的原因,设置韩国近代史课程已经是新形势下韩语专业教学工作中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事情。
三、韩国近代史课程的内容设置
韩国近代史课程授课的对象应该是韩国语专业大一或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或准备赴韩留学的学生,其目的是在中韩交流活动、外事活动或留学期间明确中韩两国的近代史渊源及利益分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在历史的视野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敏锐度。
鉴于复杂多变的中韩关系以及东北亚国际局势现状,课程将系统地介绍1800年至1950年,也就是从朝鲜后期至南北战争时期150余年的半岛政治风云。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线,评析近代历史上中、日、俄、美与朝鲜的关系。分析在列强纷争的近代,朝鲜各种政治派系与思潮的发生与发展,为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韩关系和东北亚格局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其内容按历史进程主要包括:明清两朝中韩关系的演变,朝鲜末期势道政治的形成,大院君的锁国,闵妃的开港,高宗的大韩帝国,近代东北亚政治格局,吴长庆与袁世凯的驻朝活动以及金日成、金九、李承晚的政治经历等。这些内容都对现代中韩关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韩国的近代史涉及面非常之广,实际上是东西方列强为了东北亚利益进行博弈的缩影。政治上涉及中国清朝与民国政府、日本、俄国与苏联政府、美国与欧洲列强等多方势力的相互倾轧。时间上经历了中国藩属国、俄罗斯保护国、日本保护国、日本殖民地、苏美托管、南北分列建国独立、南北战争及板门店停战协定等几个历史阶段。所以韩国一直在国际上进行权衡、游说、选择与倾向于某一方。这是韩国的无奈,也是导致东亚局势复杂多变的根源之一。
四、韩国近代史授课模式构建
当前韩国近代史课程的授课模式,由于没有国内编辑出版的专业论著与教材,韩国近代史专著的内容又过于庞大,基本上将韩国出版的韩国通史著作中的近代章节进行复印,并以复印文本作为教材。内容以时间和历史事件为脉络简要介绍韩国近代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独立建国的历程。这种课程设置与教授模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我们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实际的探索实践,建议对授课模式进行调整。
第一,在现有的条件下,韩语近代史资料不再作为主讲内容,而是作为参考的教辅材料,授课老师根据教学进展用中文编写讲义或教学课件,授课时用中文教学,预留时间让学生提问并予以答疑,布置每次课的思考问题和预习范围,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将与中国有关的事件,或对中国有影响的事件,以及对中韩关系或东北亚格局产生影响的事件作为讲解重点予以展开。
第三,在课堂设计上,按时间先后,将韩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课堂讲授的核心。以人物为脉络串讲历史事件、思潮兴替、政治派系,乃至国家关系、国际局势等。
第四,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国家间的利益与立场说明,局部与整体战略格局的透析,注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授课方式的实际操作,努力使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在讲解中理解背景知识,在思考中自我解决疑问,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如果授课课时和韩国近代史课程设置不便于过多挤占专业教学时间,可以以开设公选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缩减提炼设置讲义内容,灵活设置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五、结论
在当前东北亚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每年依然有大量在校大学生选择赴韩国留学,那么帮助他们在留学前了解东北亚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了解中韩关系复杂的历史渊源,使学生具备足够的韩国近代史知识,培养科学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韩国近代史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这也是学生留学诉求的一个方面。设置韩国近代史课程最适合的阶段不是高年级,而是留学前的低年级,不需要外语教材,中文教材和中文授课最为合适。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韩国近代史的专业论著与教材,只能由教师翻译韩国语史料作为讲义或课件。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也存在知识堆砌和填鸭式的短板。因此,应该从课程内容上进行专题讲座式的改进,以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教学模式上移入讨论机制,重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十分必要。不仅如此,还应尽快编纂出优秀的中文教材,将课程设置在低年级阶段,并尽可能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以期对有志于赴韩留学的在校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向勇,權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04):107-112.
[2]全慧颖.国内韩国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与问题[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6(01):48-56.
[3]王路.我国大学毕业生留学路径及问题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6(12):67-71.
[4]高绿路.韩国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其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姜家丽.中韩留学生教育发展现况及政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