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习动机因素的研究及对策
2018-12-19梁芸
梁芸
【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中外高校管理的差异性,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三大主要因素,试图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特点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动机;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模式和合作举办项目两大模式。
合作设立机构模式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国内所在学校通过国外的教育机构引进国外某些大学认可的课程,学生毕业时国内所在学校颁发毕业文凭或由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同时颁发毕业文凭的合作办学模式;第二种是与国外大学直接合作,把国外大学的某个学位课程搬到中国来,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外大学的文凭的合作办学模式。
合作举办项目模式是“2+2”或“1+3”等模式,即高校采取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国内学习,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学习,大多学生由毕业时所在学校颁发毕业文凭或由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同时颁发毕业文凭的合作办学模式[1]。其中以合作举办项目模式发展得最为迅速,此模式大多“以中外课程学分互认为基础”,具有“先国内,后国外”的过渡适应期,得到了向往国外高等教育资源学生的认可。
经过研究对比发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管理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分析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诸因素入手,提出一些适合项目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
一、对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一)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影响学习动机的三大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该理论从动机角度解释人类自主行为的本质,并运用实证方法考察外部环境对个体自主行为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自我决定理论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动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成为最为完善、得到实证研究支持最多的当代学习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胜任是指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 1975; White, 1959);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 1995; Leary & Baumeister, 1995);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 1986; Ryan & Connell, 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2]。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三个因素比较而言,自主因素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 1968)。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内化的程度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动机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SDT把内化过程看作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分变量[2]。
(二)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对于“2+2”或“1+3”合作项目模式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大学学习时间和地点根据参与模式的不同,被划分为一部分时间在国内学习,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学习。无论在国内外学习时间的长短,项目学生要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和西方高等教育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下学习,经历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这些无论是从心理适应调试方面还是学习能力重组方面都对项目学生提出了挑战。如何能帮助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阶段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研究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这一途径就显示出其必然性。
基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也应当具有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三大主要因素。
1.胜任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在语言和专业学习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高考英语单科成绩、高考总分和排名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换言之,项目学生既有机会去国外深造学习,又有能力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他们既有机会选择留在国外就业,也可以以既懂专业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型复合人才的身份回到国内,轻松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这无疑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2.歸属需要。由于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可以接收到大量的国外信息,包括学习、娱乐、体育、服装等。客观上,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而言,他们还是比较向往国外的学习、生活经历,好奇心和激情激发他们渴望去国外证实他们从互联网上“想象”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年轻人都向往归属于“留学生”这个群体中。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价值,开始认同和接受时,认同调控就开始起作用。与外部调控和内摄调控相比,发自认同动机的学习行为更具有自主性、积极性[3]。
3.自主需要。从理论上分析,项目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正处于外在动机的内摄调控和认同调控之间。在内摄调控形式中,外部调控中的一些威胁性的约束或许诺的奖赏内化为硬性的规则或要求,个体在这种规则或要求的约束下不自觉地行动。也就是说,少数项目学生为了不违反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而按时上课,由于这些学生并没有认同规则,因而准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在内在压力的迫使下才遵守的。这些学生就处于内摄调控中。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价值,开始认同和接受时,认同调控就会发生。处于认同调控的学生,他会因为他属于项目学生,自觉加强外语学习,针对国外学校普遍重视动手实践能力而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处于内摄调控和认同调控两个阶段之间的项目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处于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
自主需要阶段的学习动机心理处于调控内化程度的最高形式——整合调控。学生所认同的规则与其他的价值、需要和身份同化在一起,即调控的过程和个体内在的自我感完全整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二、针对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三大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从项目学生管理两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诸因素,应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第一,在项目学生可能认同西方各种价值观之前,先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确保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国际复合型合格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生即将处于一个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潮交织的环境中,正是因为有着不同思想的碰撞,又是处于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年龄段,他们的各种求知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同时也就处于容易迷失自我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除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外,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时政教育,鼓励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了解时事,多方面地了解我国的各项重大建设与发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各项发展与举措,用理性辩证的思维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项评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关注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防止资本主义的不良思潮对学生的侵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心理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自我修养,以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是能为国家所用的高素质人才。因受到国外朋友、外籍教师、国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种思想倾向。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把握德育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主旋律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组织学生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切实践活动中去[5]。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各项募捐、慈善活动,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活动,学生暑期的下农村、下基层实践活动,以及听取各种形式的优秀人士、英雄人物的报告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情实感去达到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6]。
第三,督促学生自我内化管理,促使学生在学习动机内化过程中顺利地从内摄调控转化到整合调控,以达到项目学生培养的最好效果。整合调控是外在动机内化的最高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调控的过程和个体内在的自我感完全整合在一起。在对项目学生的管理中,应指导学生认同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则,积极同化学生“留学生”的身份,充分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等,把学习动机从内摄调控转化到整合调控,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从自觉学习转化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媒介的方式介绍国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意识到:在国外的学习行为,必须具有高度自主性、自觉性,必须抛开被动学习的思维,这样学习的过程是自身价值观实现的过程。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调整调控阶段的全过程。
第四,鼓励学生自觉形成自律意识,在寻求归属需求的时候,归属到主流的群体中。西方大学没有专门管理学生的教师,学生作为一名成年人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上自我管理,生活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绝大部分的中国高校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来管理在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日常行为。如何让项目学生能尽快适应中国高校“专门”管理和外国高校“无人”管理的情况?从理论上讲,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处于外在动机的最高形式,即有高度的自主性,才能自主地完成学业,自觉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享受到从属于社会主流团体的安全感。从实际操作上,可以实现项目学生“微型国外校园生活模拟管理”。例如:在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部分学院里,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模拟一个“微型国外高校的校园生活的氛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做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師把自己定位到“服务”“辅助”和“被咨询”的角色,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大部分事情由学生自己管理,实现“国外高校生活先体验”。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从心理上、学业上、自主管理上能否平稳走过过渡期成为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影响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三大因素入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对策,对项目学生能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人才的现实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8-85.
[3]佚名.自我决定理论概述[EB/OL].(2018-04-18)[2018-11-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418/12/5315_746606157.shtml.
[4]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113-114.
[5]吴志先.探索党组织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08(10):186-187.
[6]张静.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视野,2008(0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