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古村落的审美解读与价值探析
——以太行山、黄山古村落为例

2018-12-19任济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关键词:砖雕太行山古村落

任济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随着国家文化战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散布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古村落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古村落复兴”有望成为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形式之一。中国幅员辽阔,从黄土高坡到东海之滨,从大漠深处到水域江南,都有中华民族结伴而居的痕迹。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活化石, 古村落既保存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文明日益发达,但村落文明却并未消失,反而沉稳持久,延续至今。我国现存的古村落大多为明清时期聚落空间的遗存,这些明清古村落具有高度相近的居住理想,追求舒适、安全、隐蔽和奢华,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太行山区的古村落数目众多,犹如宝石散落在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麓,它们或建造于某个平缓的山峰之上,或深藏于三面环山的半山腰之间,或蜿蜒在曲折的山溪之岸,或屹立在壮丽的悬崖之旁,显得参差错落、古朴苍凉,与周边山石树木完美地融为一体,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黄山地区的古村落属古代徽州地界,自然景观清雅宜人,是大名鼎鼎的徽商发源地和聚集地。明清徽商的崛起和持续繁荣,使这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地方,变得富甲天下。经商成功的徽州商人在故乡大兴土木,极尽奢华。由此创造了著名的徽派建筑,这种建筑样式几乎影响到了整个江南地区甚至东南沿海一带。总而言之,明清古村落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村落布局上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建筑空间呈现出严谨而缜密的审美特征;建筑雕刻彰显“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内涵;色彩遵循以质朴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观。

图1 太行山古村落

一、“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

中华民族传统哲学观认为,人的活动应遵循自然大道运转的法则,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这个哲学思想体系逐渐成为中国哲学最经典的部分。明清古村落的产生发展和形态面貌均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虽然类型多样,但是生活空间都有依山傍水的意境。古村落的最初建造者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时,是从聚居空间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这一特有的视角与立场来审视的,每一户不断建起的房屋都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难能可贵的是,村庄在持续建造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并依此原则对房屋周边地形地貌实施一定的有利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图2 太行山古村落2

太行山古村落散落在山西、河北、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区,大多依山就势,参差错落,蕴藏在绵延的山脉之中。有的居山坡之上,有的处悬崖之边,有的借山势蜿蜒,有的则融入山体铸成窑洞。因山体外形富于变化,这些建造于山体上下的古村落在整体走势上显得高低错落、疏密适宜、形态各异却不失联系,形成了古村落的基础风貌。山地之上的果林杂树散落于民居周围,丰富了村落的结构,形成复杂多变、相辅相成的形式美感。

在山西平顺县石城镇的豆峪村,村西面有5座山头犹如“五福捧寿”图样,将村庄合围,是古村落将“藏风聚气”作为村庄选址的典型代表。该村巧妙地分布在浊漳河两岸,两岸民居依山势层层林立,街巷由长短不一、弯弯曲曲的石阶组成,整体上看犹如两个“丰”字,规整中富于变化,具有别具一格的空间格局美感。村内多公共建筑,除文昌阁、关帝庙、龙王庙外,村内还有药王庙、观音堂、五道庙、窦王庙、三官庙。这些公共建筑端庄精美、古朴典雅,属于古村落文明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传承。作为村落不断发展的纽带,见证了村落的风雨历程,同时为古村落平添了一份厚重之美。它们默默承袭了厚重与久远的文化,增加了古村落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神秘感。

图3 黄山古村落

黄山古村落在布局上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架构理念,若隐若现地散落在空灵清秀的黄山中,或明亮,或深沉,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呈现出端庄古朴、清秀空灵、浑厚华滋的审美之感。这种特点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村庄建造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和谐的艺术形式美感。黄山古村落的设计者遵循自然的起伏,将民居建筑巧妙地与地势结合,然后运用各种建筑形式将庭院内外巧妙地连接,达到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的布局效果。

图4 黄山古村落2

黄山地形蜿蜒崎岖,山峦清秀,时而雾锁山腰,犹如仙境,是为居住良地。建造于此的黄山古村落则暗合了中国文化中的“田园”造境之美,不但极具审美价值,而且非常适合居住,是实用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建筑群体。由于深受“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民间宗法观念的影响,其择位和空间布局都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以及风俗学规则,同时考虑居住理想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传统民俗学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古村落选址者将“天人感应天地之常,与之俱兴,天人事如与天地俱参,然后则可成功”等风俗学说作为择地理论基础,观形以测验凶吉,从而把村落规划的合情合理,至善至美,有许多科学之处。因此,村庄选址的环境是村落宜居与否的重要标准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山坡的高度、体积、空间自然成为黄山古村落建造者的首要考虑部分。

黄山地区传统风水理念认为,前有朝山,后靠龙山,使村落藏于群山环抱之中,藏风生气,毓美秀丽,或有外形和狮象、龟蛇肖似的小山把守在水道出入口两侧,居民赖以生存的河流应该犹如玉带一般环绕在村庄周围,符合风水学说中所言:“未秀山,先秀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规则并以此作为居民择地的最佳标准。建造者对村落的位置选择上,尤为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改造,以求让他们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黄山古村落在建造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属血缘关系的聚族而居,所以家族宗系的祠堂大多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以祠堂为中心建造民居、园林或牌坊等。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境界,在整体空间布局上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融入到民居建筑文化中,追求“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的品位。黄山古村落因此在布局上更加温润典雅,极富审美情趣和艺术观赏价值,使得村落不但满足了居民实际生活需求,而且蕴含了居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不经意间形成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般的相处,为后人创造了极具审美价值的建筑文化和人居典范。

黄山古村落在布局上堪称典范的是安徽黟县宏村。黟县宏村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华为审美意象,可称为黄山古村落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典范,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村落缜密精致的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空间层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宏村布局恰似一头青牛斜卧在山水之中。牛首可视为高处的雷岗山,而村口处两颗参天古树可视为牛犄角,村内起伏错落的民居建筑群形如偌大的牛身,牛肠为顺势而下的邕溪,小溪水时而弯曲,时而纵横,将各家民居院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村内的月沼犹如牛胃,而绕村的虞山溪相连的四座木桥为则为牛脚。宏村匠心独用的水资源安排,不但提供了居民的用水需求,而且优化了村庄的整体环境,呈现出清新自然,古朴厚重的艺术美感,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村庄设计理念。远观村前的南湖,水波荡漾,村内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青山秀色、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天地与山舍浑然天成,被誉为“画里乡村”,达到了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艺术观念中“可居”“可游”的诗一般理想境界。黄山古村落在空间布局上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符合“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

黄山古村落掩映在古树青山之中,蜿蜒于山溪竹林之侧,粉墙黛瓦,光影婆娑。站在窗前远眺,青山绿水,田园桑陌尽收眼底,院内天井阳光雨露均沾,庭院中种植花木,衬以假山,充满了人间烟火和乡土气息,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山古村落不但在建筑造型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建筑视觉美感和独树一帜的建筑美学风格,而且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建,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理想佳境。

二、建筑空间呈现出严谨而缜密的审美特征

明清古村落的展示方式是以人文景观为主的视觉审美,其建筑空间上呈现出严谨缜密、复杂多变的建筑形式美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山西平顺县所属太行山一带是古代中原与山西高原连接处的交通要隘,由于商贾繁荣,其民居建筑风格必然受到来自各方面建筑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且这一带的太行山融合了石质山峰和黄土高坡的复杂地貌特点,突破了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奠定了平顺县古民居建筑在结构造型样式上的复杂性和融合性。在大多数民居建筑中,居住主体为朝南卧室,主卧室两侧大多属于偏房和补充。民居建筑门楼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则实用简洁。在太行山地貌过渡地带,部分民居建筑主体融入厚重的山体形成窑洞。无论院落式建筑,还是窑洞式建筑,建筑空间环环相扣,互为依托,呈现出严谨而缜密的审美特征。

图5 太行山古村落

图6 太行山古村落

豆口村位于山西平顺县石城镇,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其中木构与石建共生和谐、坚硬敦厚的砖石和夯实的土墙水乳交融、村中厅堂院落互相衔接、联系,据山坡形状而建,上下错落而居,形成错落复杂的形式美感。村内巷道大多以石板、石块混合铺砌,巧妙井然地连起了布局严谨的整体村落,犹如血脉一般将村落紧密地构造在一起。

河南林州地区的太行山古村落散落在太行山由西至东的断裂带,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在饮食、语言、建筑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其在建筑设计上形成了中原建筑文化与本地土石风貌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太行大峡谷民居构造布局别具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上。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和经济等原因,中原地带的青砖小瓦在民居建造过程中使用较少,聪明勤劳的大峡谷居民从自身实际环境出发,发明了使用石头切板作为屋顶的主要材质,代替了中原地带的烧制小瓦片,成为了峡谷民居重要的房屋建材。太行山大峡谷山体为叠层状山石结构,石质坚硬,且不易碎裂,山民们用工具将其层层剥离,切开的石板稍加修整,就可以铺在房顶上作为大瓦片使用,由于房顶为“人”字型,石板在房屋木结构上由屋檐处层层叠加至屋脊,在屋脊处再用石板平铺压实,为了获得石板层之间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每层石板之间都会用大小不一的小石板或小石头进行填充,这样不但保证了安全性,还起到了一定的通风效果。由石板造就的房屋顶部,雨水难以渗进房屋内部,而且保暖性较好,冬暖夏凉,实用性较好。这种石板房顶的民居建筑,是太行山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稀少样式,其在建筑结构上不但造型规整,在布局上严谨缜密,同时也不失参差错落的自然美。

图7 太行山古村落

太行山所属的河北地界,由于地处中原和北方的过渡地带,受到了中原建筑文化和北方四合院样式的双重影响,加之深处太行山区,石质材料充裕,当地民居多用石头建造房屋山墙等主要结构,而房顶既有类似于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一带的石板房顶(例如河北省邢台县英谈村),也有中原地带和北方大面积使用的青砖小瓦构造,房屋建造规整,民居院落大多数有门楼、院墙、主体房屋等构成,是中原民居文化和北方四合院民居样式的复合型形式。而顺着太行山北上,民居建筑四合院样式逐渐增多,但也有建筑兼具了南北建筑融合的风格,比如部分家族式的大院落构造、红石砌墙、灰瓦布顶的厚重色彩等等,既有南方建筑的空灵,又不失北方的粗犷与豪迈,可以称作是南北民居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所属的太行山一带,尚有极具民族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这种村落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使民居建筑文化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井陉县山区,有一个名为”石头村”的古村落。该处民居建筑完全使用当地石材,全村4000多间房屋、3000余米街道、2000多件生活用品,几乎全部用石头筑凿而成。这些大面积使用石材构造的古村落,建筑空间布局上彰显出严谨缜密的审美特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与研究价值,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8 黄山古村落3

黄山古村落不但在民居的建筑结构上呈现出空灵、雅致、精巧、富于变化的艺术美,而且在建筑空间上设计出“天井”“马头墙”等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呈现出严谨而缜密的审美特征。黄山古民居在院内设计了可以遥望天穹的“天井”,以保证建筑内对光线的最大引入和室内空气的流通。而天井的设计与古徽州商人的经商理念有较大的联系。古徽州商人认为:水为财富之源,商人最避讳财源流失,而天井的设计则能汇聚屋顶的雨水,表达了财不外流的理念,后来成为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天井”的设计首先大大缓解了黄山古民居高墙深院中对通风采光问题的困扰,同时以此创造了徽派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使黄山古民居在严谨缜密的基础上引入了空灵的因素,使虚与实、动与静浑然一体,更添了不可分割的缜密之感。立足于高墙深宅内部,明媚的阳光通过“天井”与庭院内部空间相互连接、融为一体。建筑内居民巧妙利用天井空间植置果木花草,既净化了空气,又为寂静的内室增添了绿叶红花,使庭院内逸趣盎然,充满生机。

黄山古民居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主,火患因此成为民居首要考虑防范的风险,为防止火患来临时火势迅速的蔓延,建筑设计者发明了“马头墙”,”马头墙”的走势依仗建筑构造方向,根据坡沿长度安排马头墙的排列数量,由檐砖覆盖装饰于马头墙顶,再以青色小瓦覆盖在檐砖之上,最后在垛头上部装置搏风板,外形犹如马头一般,因此被称为“马头墙”。“马头墙”不但具有防范火患和风灾的实际用途,而且在造型上呈现出硬朗、高昂、严谨、奋进的装饰美感。远而望之,或像一匹骏马,欲向天空奔腾。这种张弛有度、富有行云流水般的形象,增添了黄山古民居在空间上的延伸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流畅的造型美感。

三、建筑雕刻彰显“尽精微、致广大”的审美特征

太行山古村落雕刻与黄山古村落雕刻在材质与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太行山建筑雕刻以石雕居多,在整体上呈现出简约、古朴、沉稳、含蓄等艺术特征。太行山古村落中的建筑雕刻主要集中在门楼、挑檐、门窗、照壁以及柱础、上马石、下马石等位置,主要表现为门墩石和拱门两侧的雕花,雕工大多精致细腻,内容丰富,造型古朴,具有沉稳的历史感和审美价值。在一些交通极为不便的太行深山区,也可以看到一些民间雕刻艺人的作品,大多略貌取神,不似刻意的雕琢,但质朴之中见精致,粗糙之中见细腻。太行山古村落中的砖雕以青砖为雕刻材质,从陶艺和石雕等演变而来,是一种朴素的雕刻艺术。在石头居多的太行山区,砖雕在民居建筑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大部分用于建筑屋的外墙装饰部位,如影壁墙、屋脊、屋檐等部位。前檐墙是砖雕装饰的重点,题材和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象征吉祥的植物纹样,也有寓意丰富的动物以及戏剧人物等造型。山墙上面用于透风和墀头等部位也有砖雕作为装饰。透雕构件有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其他砖雕纹样,墀头的上部盘头处与戗檐砖相接,下端的平面用花纹样装饰,外形为突出部位,是砖雕的着重装饰部位,雕刻内容以各种寓意吉祥的题材居多,手法有剔底刻、线刻等雕刻手法。太行山地区建筑上的砖雕大多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技巧,雕刻匠人在有限的砖面综合运用高浮雕、圆雕、多层塑造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较强的立体感,具有敦厚、朴素、精致的审美特征。

太行山地区以石材为主,民居建筑上木雕装饰较少,主要出现在戏楼、庙宇等公共建筑的上。太行山地区的木雕材质以质地坚实的硬木作为雕刻材料,一般表现在门户、门框、隔扇、窗棂、梁枋、垂花门的花柱上;由于木质材料防侵蚀能力不够,不及石雕或砖雕保存持久,所以流传下来的优秀木雕较少。从太行山地区所留木雕作品来看,雕刻内容以花草虫鱼和吉祥物为主,人物题材较为少见。山西平顺县石城镇的豆口村民居建筑上遗留了较多的木雕作品。该村正房居室之上的花棂门窗大多以木雕进行整体装饰,配以较深的房屋挑檐,给人以大气内敛之感。豆口村民居建筑中的雕刻作品大多集中在门楼周围,以砖雕和木雕结合为主,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英谈村,古民居建筑上的装饰雕刻以木雕为主,譬如雕刻在窗户窗棂上的木雕,较为精美,纹饰多样,有花样云纹宙、寿宇窗等纹样。在一些清代建造的门楼上,木料和装饰纹样较为考究,有镂空的术雕,其图案复杂多变,有魁朵纹、葵花纹、棉花纹、桃芘文、小菱形格,波浪纹等等,属于较为奢华的装饰,代表着当年房屋建造者的富裕程度和审美追求。总而言之,太行山古村落建筑雕刻作品单纯古朴,具有“既雕亦琢,复归于朴”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古代匠人质朴无华的艺术追求,同时呈现出“尽精微、致广大”的审美特征。

图9 太行山古村落雕刻

图10 太行山古村落雕刻

黄山古村落民居建筑中雕刻艺术使用广泛,在雕刻技艺上追求繁琐复杂,同样呈现出“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追求,具有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黄山古村落建筑雕刻以木雕居多,由于木雕相比其他材质更易操作,因此黄山古村落建筑上的雕刻作品具有繁琐、空灵、精巧的审美特征。黄山古村落建筑中横梁、立柱、屏门、窗扇、楼层杆栏等部位,大多装饰有各种纹样的雕刻作品,而且雕刻内容体裁与雕刻技法会因建筑部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具有精巧多变的艺术美特征。黄山古民居墙高楼深,在太行山古民居使用的墀头雕饰与屋脊砖雕,不但实用效果差,装饰美感也不明显,因此黄山古村落民居建筑中砖雕应用较少,最多限于门头或部分屋脊处装饰而已。古徽州的版画艺术对黄山古村落木雕艺术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木雕雕刻的深度和层次感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但黄山古民居雕刻在早期有意无意中不追求透视的真实效果,使艺术审美更趋向于装饰性,造型手法虽粗犷奔放,却法度清晰,在严谨中透露着力量,在排山倒海的气势中仍不乏空灵和清秀之美。黄山古民居雕刻到了清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审美标准倾向于繁杂柔美,其雕刻手法也趋向于细腻、繁复的艺术特征,朴素之美渐隐,富贵之气显现。黄山古村落民居建筑者对木雕装饰极为重视,因此今黄山地区遗存下来的木雕精品较多,位于黄山黟县的宏村,堪称木雕艺术博物馆,而黟县卢村的木雕楼更是号称“天下第一”,其中所展示的木雕作品结构复杂却秩序井然,手法严谨生动,雕面不饰油漆,保留了原材料所用的木材光泽和自然纹理,具有一定的本色艺术情怀。这些雕刻作品已历时上百年之久,呈现出古朴典雅、精美绝伦之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图11 太行山古村落雕刻

黄山古村落中的石雕工艺多出现在公共建筑上部和住宅的基座、比如各种牌坊的梁枋、柱头等处,大多以高浮雕、镂空雕的手法出现;石雕的内容一般是文学戏曲故事、花鸟走兽等,追求强烈的装饰美感和象征意义。黄山古建筑石雕在布局上首先强调大气磅礴、严谨有度的整体美,进而追求高低、疏密、虚实等相生相合的艺术效果,具有收发自如、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表达了“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审美追求和形式美感。黄山古村落砖雕工艺大约发端于汉代画像砖时期,发展到古徽州商人兴起的时代,砖雕风格也呈现了古朴大气、内敛沉静的大明风度,具有“既雕亦琢,复归于朴”的审美特征;黄山古村落中的砖雕作品朴素有力,人物形象单纯简约,呈现出平面装饰的形式美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意趣的转变,黄山砖雕和木雕一样,逐渐转向繁缛细腻、精致入微的艺术追求。黄山古村落砖雕艺术的复杂性在清代盛期表现得最为显著。一块小小的青砖,砖雕匠人可以在上面雕成九层之多,足见其工艺的繁琐与雕工的细腻。黄山古砖雕在古代被广泛地应用门楼、门罩、八字墙、镂窗、民檐、屋顶、屋翎及旌表牌坊、神位龛座等,和同样广泛应用的精美木雕一起将建筑物装点的典雅、庄重、古朴、富有立体效果。彰显了古代徽州的盛世繁华。“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黄山古代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

太行山古村落和黄山古村落现存的石雕、砖雕、木雕作品大多纹样对称,完整隽美,朴素大方,富于变化,虽然雕刻是在材质坚硬的石头、青砖或坚硬的木材上,但但却运刀自如,雕刻线条流畅,形状复杂多变,手法游刃有余,塑造出生动、优美的雕刻形象,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美感。太行山古村落和黄山古村落的雕刻艺术在艺术特征上各具特色,前者强调雕刻形式统一于主体建筑的审美理念,在简约与古朴上特征明显。后者追求强烈的层次美和繁缛的艺术特征以及平面性装饰效果, 但二者在“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上却同根同源。无论石雕、砖雕、木雕所蕴含和承载的深层意义也是却大同小异,那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交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些优秀的雕刻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朴中深藏的艺术美感却并未随着岁月的侵蚀有所消褪,反而愈加厚重与飘逸,至今看起来仍然栩栩如生,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图12 黄山古村落雕刻

图13 黄山古村落雕刻

图14 黄山古村落雕刻

四、色彩遵循以质朴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观

图15 太行山古村落

太行山古村落色彩在整体上呈现出灰黄、灰青等近似色组合,而黄山古村落色彩则为粉墙黛瓦,黑白分明。二者在村落整体色彩上虽有所不同,然而都巧妙地将村落整体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诠释了质朴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观,在色彩审美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太行山古村落整体上依山形地貌择机而建,顺势而为。太行山特有的坚硬石材被广泛运用到民居的建造上,比如石头山墙、石板瓦顶、青石板街等等,加上来自中原地带烧制的青砖小瓦等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得建筑色彩在整体上浑然一体。太行山区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大多都有一两百年或更为古老,然而磅礴的气势却视若初见,色彩更显沉稳、朴实。在山西、河北所属太行山区域内一些曾经人口密集、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中,建造于不同年代的古民居,公共建筑交相辉映、互为依托,在秋收季节北方大量的玉米收割后,被村民错落地悬挂于房檐、绳索或者树木上,村内空地上些许高低不一的草垛或或其它堆积物,古村落整体上被点缀的红黄交替、宛然一派繁荣兴旺的田园美景和朴实亲切的乡土情怀。质朴统一、浑厚沧桑,是太行山古村落色彩的整体特征,它不但凝聚了太行山古村落悠久的历史厚重感,在艺术审美上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特征。那些青石砖瓦古建的外表历经风霜,浸透了太行山独有的磨砺风沙,最终与当地特有的土石灰色彩融为一体,呈现出凝重、单纯和粗犷的色彩特征。由于村落建造本身对当地资源的大量使用,村庄中各种元素,各种色彩的交相呼应,更有气候、风沙和岁月的磨炼,太行山古村落不但在整体色彩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同当地环境浑然一体,而且局部色彩变化精妙、沉着洗练、沧桑斑驳,呈现出雄浑、苍茫的艺术美感,达到了虚实相间、天人合一的审美高度,高度符合以质朴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观。

黄山古村落中粉墙黛瓦的建筑色彩与青山绿水的皖南景色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表现出庄重、肃穆却不失空灵的江南地域建筑特征,体现了古徽州民居建造者低调而浪漫的审美追求。古徽州所处的皖南山区,气候温润,山清水秀,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偏爱中性的混合色,加之明清两代徽州商人大多简朴而低调,选择黑、白、灰等中性色作为主要的建筑装饰色彩,不但可以有效地藏富于深宅,而且符合古徽州居民传统的理念。在传统哲学中,白色意为光明之源,古徽州大面积的白墙几乎与浅色的天空交相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黑色与青灰色与五行中的“水”相对应,具有防范水灾的寓意。道家哲学崇尚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哲学观念与朱熹的理学观念一起造就了黄山古村落平淡天真的自然观和质朴为美的色彩审美理念,在建筑中将平静祥和的黑、白、灰色彩体系悄然植入其房屋居所。漫步于青砖黛瓦、黑白相间、高大而幽深的徽州小巷,会有一股莫名的温暖情怀,徽州深入骨髓的浪漫体现在古村落的各个角落,加之黄山山区水系众多,青山、薄雾、树影婆娑与古朴的徽州民居在水中时映时显,呈现出优美的江南图画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诠释了以质朴自然为美的道家审美观。

图16 黄山古村落

综上所述,太行山古村落与黄山古村落和在布局、建筑空间、建筑雕刻、色彩方面虽各有特色,却又异曲同工,高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有力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严谨缜密、广大精微、质朴空灵的审美特征。黄山古村落开发较早,名气较大,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研究和保护。然而,那些散落在蜿蜒数百里太行山深处的古村落却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侵蚀,而少有人的主动维护,随着太行山民的不断外迁,更是日益败落,无人问津。这些气势恢宏、古朴雅致的古村落,与空灵清秀的黄山古村落一样,同属我国优秀的建筑及居住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博大与神秘,与历经万古的太行山如出一辙,令人敬畏。这种不可再生的古村落遗产,承载了厚重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古村落资料和原汁原味的研究模本。因此,它们亟须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体保护措施。

猜你喜欢

砖雕太行山古村落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太行山写生》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太行山(外二首)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太行山上忆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