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民图文作品展研讨会
2018-12-19殷双喜丁宁段君卢斌王端廷孙振华陈坚刘进安方少华左正尧冯斌化建国梁克刚李晓峰王伟毅胡斌韩晶徐亮严虹谢慕严长元郭延容李琼波孟尧江凌整理邓娇统稿马文婷YinShuangxiDingNingDuanJunLuBingWangDuantingSunZhenhuaChenJianLiuJinanFangShaohuaZuoZhengyaoFengBingHuaJianguoLiangKegangLiXiaof
殷双喜 丁宁 段君 卢斌 王端廷 孙振华 陈坚 刘进安 方少华 左正尧 冯斌 化建国 梁克刚 李晓峰王伟毅 胡斌 韩晶 徐亮 严虹 谢慕 严长元 郭延容 李琼波 孟尧 江凌(整理:邓娇 统稿:马文婷)Yin Shuangxi Ding Ning Duan Jun Lu Bing Wang Duanting Sun Zhenhua Chen Jian Liu Jinan Fang Shaohua Zuo Zhengyao Feng Bing Hua Jianguo Liang Kegang Li Xiaofeng Wang Weiyi Hu Bing Han Jing Xu Liang Yan Hong Xie Mu Yan Changyuan Guo Yanrong Li Qiongbo Meng Yao Jiang Ling (collated by Deng Jiao proofread by: Ma Wenting)
1徐勇民草木莽莽纸本设色190cm×247cm2018
徐勇民图文作品
2018 年10月12日—11月4日
展览主办:湖北美术馆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2号厅
研讨会时间:2018年10月12日(周五)下午2:00
研讨会地点:湖北美术馆艺术交流中心
策展人:冀少峰
展览总监:傅中望、李和清
殷双喜:我们对于徐勇民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知名度很高,出道很早,在全国美展上获过奖,是非常优秀的画家。中国八大美院的院长都很忙,能坚持画画并且做大型个展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展览让我眼前一亮,有点脱胎换骨的味道。首先,这个展览不是油画展、国画展或雕塑展。徐勇民已经不再以画种的界限画地为牢,这是非常好的倾向。艺术在今天,画种的界限已不再是判定的根本标准。但是这对艺术家来说,对未来学习艺术的人,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你的观念和想法能不能自如地运用不同的材料?这个内容要不要教学?或者自主学习、自己领悟?这对未来学院的美术教育都是挑战。
徐勇民的作品按单幅的速写、勾的小稿来看,数量是非常多的;汇集成若干个主题和系列来看,两个展厅又并不是非常庞大。有些作品具有分类学的意义,有些是人物的剪影,有些是各种各样线条的纠缠,还有一些图是对文字和书法进行重写,汇在一块成为一件作品。根据作品和艺术家提出的要求,展场设计非常新颖,色彩很强烈。他的作品以黑白为主,但是整个墙面非常鲜艳。我个人理解,这些小的图像好像是速写的片段,可以当作一个心灵的感受和思想的锻造,最后按照内心逻辑串起一个个局部形成整体。今天整个社会文化精神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图像生产的消费已经成百倍地增长,变成像高速动车一闪而过的窗外景象一样,这种图像的繁殖数量跟它的质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成反比的,数量越多,单幅图像的气息就越稀薄。在这种情况下,像过去那样集中精力画一幅古典的、充满内涵的、可以反复玩味欣赏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品,似乎越来越困难。如何将一百幅画合成一件作品而提升它的整体价值内涵,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难点。
丁宁:很多人办展览,常常做大的,试图以此一鸣惊人,或者在现场效果上先声夺人。徐勇民偏偏让你看许多特别小的、平时随手涂抹的东西。一旦预设被破除,展览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展览本身的布展形式无疑给人很多的思考,因为整个画展的面貌竭力与一切凡俗拉开最大的距离,所有场景的颜色、布置展品的距离、展台的支撑材料等都很讲究,与众不同,而这种与众不同又以小见大。与此同时,整体上显得很低调,内里有非常从容的文雅。我对布展达到的整体气氛和整个效果真的非常享受。
从展览当中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艺术本意、艺术何为之类的问题,没有人会否认所有的艺术是为了自由的灵魂,尤其是国画,旨在将精神的自由推到极致。可是,徐勇民的展览开了一个另类的先例——我跟你不一样,而且不一样得非常从容、非常低调、非常现代、非常日常、平淡而又雅到极点。我甚至觉得展览还有些“魔”的意味,所谓“魔”,就是有些许的精神的异彩。展览中的佛经书法就是一例,作品的装裱去掉了作品边框,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纯净、简约,凸现精神性的意味。他的作品,整体或单独一张来看,显然有很大的差别,放在一起来看似乎有一种气场。整个展览给人非常大的触动,无疑是一个别出新意的好展览。
艺术家本身也在努力地改变所谓的视觉思维习惯。视觉其实不同于思维,思维是用概念的材料,而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视觉图像可以包容极其深刻的内涵,甚至是一般思维所达不到的深度。在这里,艺术家在经营形式时就有很多视觉思维的探索。我印象很深的是展厅里的一件册页,里面有不少经典作品,主题是向大师致敬。册页上的黑白、水墨的勾勒非常传神,某种意义上为我们重温艺术大师的原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这是非常成功的转换,这的背后是长期以来的视觉思维的积淀。原作是彩色构图,这里却是黑白的构图,转换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艺术家视觉思维的成果最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大作品上,这类大作品我以前也看到过相类似的,但是他画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单纯、越来越简约。这种做法放到国画的领域来衡量,也许更能见出其实验性的非凡品质。
段君:我是第一次看到徐勇民老师这么大规模地展出他的作品,从他的这一批写生稿我看到了勾线、皴擦点染,非常亲切,他很强调佛教感的作品,非常简练,有一种净化的感觉。冀少峰馆长写的文章,提到他是从去传统到再传统的过程,过去对于传统水墨的评价标准,批评家吕澎说对于传统水墨可以用“趣味”这个词去评价。徐勇民老师的作品就有很强烈的趣味感,不仅仅是表象上的情趣或趣味上的感觉,更提高到了心灵的境界。
除了看他这一批视觉美术的画稿,我还看了他的文字稿。徐勇民老师做了十几年湖北美术学院的院长,展览除了展现他视觉上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展示。美术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不仅仅停留在人文素质的提高,特别对于研究生阶段是一种专业阶段的提升和心灵内在的提高。还有一点,他的文字显示出一种视觉的精神化,徐老师把思维视觉化的同时也存在文字上不可视觉化的一面,展现文字的特殊性和美术的有限性,从这里面可以深入地再去看他文字里展现出来的跟美术的反差。
卢斌:我和徐勇民是同事,了解他的情况多一点,他的展览包括三部分:书法、散文札记、绘画创作。
一、关于徐勇民的书法。徐勇民喜欢书法,以前经常看到他在公文中的一些批语字迹,这些不能反映他书法的真实面貌。但徐勇民小楷书写的《金刚经》则是他深厚书法功底的真实显现。昨天来看展时见到了这件原作,功底非常扎实,水平很高,与其画作相比,毫不逊色。
记得有一年的一个评审会上,武汉一位叫刘谦定的评审专家与徐勇民交谈说其书法比画好。徐勇民诙谐地说,不知道这是在表扬我,还是在批评我。
徐勇民一直坚持用毛笔书写,无论是做笔记,还是批阅文件。这不仅仅是一种执着,更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承中国文化,践行一个知识分子、教师和大学校长的职责。这在今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莫谈使用毛笔,现在很多人连钢笔都不再使用了。徐勇民常说书法易学,汉字难写,所以他一直在坚持。
2徐勇民壹捌3269.9cm×13.6cm2018
二、关于徐勇民的散文札记。徐勇民的散文、札记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发的一些文章,我们一家三口都喜欢读,而且都是粉丝。我是学中文出身的,年轻时也写诗和小说,当时还被称为中文系的才子。但是我读了徐院长的文章后,总有种自叹弗如的感觉。
徐勇民文学素养很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的文学硕士。他的一些绘画作品的题名多出自唐诗宋词。这次展览的大幅作品中均可见《楚辞》中的一些句子。
徐勇民的散文或札记视域十分宽广,想象丰富,转换快、画面感强,调性把握得非常好。这些特点应该与作画有关,所以不画画的人的文章是很难具备这种特点的。例如:“融融曜日,天地无尽”致2016届毕业生致辞的最后一段:“早春,一只小鸟飞到了我2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面,精神抖擞,盯着我看,羽毛的周边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绚烂,我侧身将并未合掩的窗户推得更开一些,小鸟欢跃着冲出。窗外,树丛远处,水天一色,怅寥廓,融融曜日,青草离离,天地无尽。”
这段文字寓意很深,文字很美,画面感也很强。小鸟飞出窗外象征着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在兼有离别时的伤感和惆怅的同时,又浸润着一位校长对毕业学子天地无尽的祝福。
三、关于徐勇民的绘画创作。中国古代画论强调要品画先品人,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内在统一。南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在评画的同时往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风骨、气韵等——以人知画,以画见人。
王端廷:最近一些年,以鲁虹为代表的策展人做了很多手稿展,这次的徐勇民图文作品展与手稿展有点类似,但是又有不同,这是一种新的展览模式。这里展出了很多草图,但是这些草图与创作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不能算手稿。在我看来,这个展览的题目应该叫作“一个美术学院院长的艺术生活”,或者叫“一个美术学院院长的工作和创作”。徐勇民当了14年院长,这个展览是对他14年湖北美术学院院长生涯的总结,是对他个人的一个历史阶段的告别。
今年上半年举办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会,徐勇民是五个评委之一,最后上交的评审意见表只有徐勇民是毛笔字书写的。我今天看到展览才知道用毛笔书写是徐勇民的习惯,也是他的一个爱好。这个展览是对他14年美术学院院长生活的再现,这让我想起杜尚说过的话:“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我热爱呼吸胜过一切”,“如果你愿意看,我的艺术就可以是活着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展览是一个观念艺术展览,呈现的不是艺术家的传统意义上的作品,而是他整个的生活。展品中有他的作品、日常生活中的图像记录。那些草图是他的图像日记,这种图像日记包括他身边的所见事物,还有国际新闻时事,比如说叙利亚难民等。他通过图像来感知世界并记录世界。
孙振华:我刚才看了徐勇民老师的画展,我的体会归纳成三句话:
第一句话,他在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这主要是根据他的小稿式速写有感而发的。他的作品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果,重要的在于这个过程,他一直在积累、在准备。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抓住碎片式的时间,不可能静下心来潜心作画,这不能真正代表徐勇民。现在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这个展览可以看作告别一个时代、开启一个时代,告别过去忙于行政事务的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生活时代。
第二句话,他在回避套路,抵抗流行。徐勇民的作品并不是很视觉化,现在被称为视觉文化的时代或者图像时代,这是在流行意义上说的。徐勇民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流行的、时尚的、大众的,而是非常小众的、个人化的、很内心化的、很简约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成为图像化方式广泛运用于生活中。这是一种反视觉、反时尚的东西,他不讲究形式上要多么好看。当代艺术有一些套路,当代水墨也有,但他就是在等待和回避,不想追逐时尚。他想要什么,现在可能还没想好,但是他一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第三句话,他骨子里是文人,他的问题和机遇是一个文人在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徐勇民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内心敏感、具有文人情怀,自由浪漫的心性在画中有充分表现。他身上很明显的一些东西正是属于文人的,表面上看他很儒雅,内心却有一种坚定和原则性。正是因为他的文人底色,令他今天面对这些困惑不能马上做出回应,好在他现在已经从烦琐的行政工作中退出来,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预祝他的创作未来越来越好。
陈坚:这次展览的展陈用非常当代的空间语言,既有传统,又有当代。这种展陈方式又给我增加了新的想法,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批评家、理论家谈徐勇民,今天看了展览我才理解他每天都在干什么。《金刚经》有7000多字,徐勇民抄了十几遍。白天受到工作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晚上静下心写这些东西,洗涤自己的心灵,修复自己的内心,第二天再去面对。这一面对就是十几年。我每次看到就感叹真不容易,内心如此强大,确实让我很敬佩。
刘进安:我谈两点感受。我印象最深的是布展方式。这几年受西方当代艺术展览方式的影响,中国的展览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次徐勇民老师的展览,是以手稿、文字、绘画作品构成的小型的画展,如何在空间上、背景墙、作品的处理方式上展示得更为合理、出彩,能够看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的布展既尊重作品,又尊重观众,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这个展览,说明空间、场域、灯光都应该成为作品的一个部分。
另外,徐勇民老师用绘画、文字和手稿三个部分来构筑这个展览,在徐老师的心里,实际上是把很严肃的绘画方式拉到了他的身边,变成了徐老师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部分的重要性在于真实和自然。“真实和自然”,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真实能够袒露优点也会暴露缺点,他通过手稿、文字,让我们看到徐老师当下的心境、内心活动和目前的状况,这在当代画家中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关于作品,我有三个感受:一部分基础、一部分经验、一部分情绪,构成对徐老师绘画的理解。在中国画的范畴,基本都是用基础技法或者传统技法构成画面,个人情绪很难介入其中。徐老师用手稿、文字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实状态,非常难得,展览令人印象深刻。
方少华: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徐勇民先生的展览,前年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也做过一次展览,那次展览没有看到今天的大幅作品。
我跟徐勇民是同学,他是77级,我是79级。那个时候学校还叫“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整个湖北美术学院就只有几十个学生,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让大家非常亲近。1984年他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金奖。那个年代的学生都比较纯真,对艺术都有执着的追求。徐勇民先生在中国画、油画、壁画、速写和书法上都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学生时代也总是谦和儒雅,信心坚定,认真地做学问、认真地画画。今天看到他几件大的水墨作品觉得很惊讶,尤其在中国水墨领域,他的确有一个非常新的面貌,特别厚重和生动,他的技法、学术,对材料的掌握,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非常优秀的。
展览的效果非常好,呈现方式和展览的面貌都很别致,颜色、处理和展陈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大胆地使用比较艳的红色和绿色,与黑白的手稿在一起特别有效果。
左正尧:前年徐勇民先生的同类型展览曾在我们馆展出,当时我认真地读了他出版的文字和画册,他对文本的思考、对日常生活中文稿的梳理、一直以来比较缜密的日常记录的态度,是艺术家特别珍贵的。现实生活中一部分艺术家不知不觉中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态度忽略或者遗忘,而徐勇民先生的手稿状态,作为美术史书写时才是真实和靠谱的。特别在今天浮躁的背景下达到度物象而取其真,透过艺术家的日常文字和图像,是解读一个艺术家最真实有力的佐证。
另外,他坚守的书写性,是传统中弥足珍贵的。对于书写,对于毛笔、宣纸的感受,他的文本转换是值得研究的。特别是中国的书法,最初是书写在宣纸上,然后请石工刻在石头上,经过岁月风化之后由另外的人再去拓印。由阳到阴,再由阴到阳这个过程中书法进行了转换,已从粮食转换成了酒,这个高度是其他文化和艺术很难有的精神层面的转换。
再者是他展览中的阅读感。他留下的日常手稿式的作品如何在展陈样式上具有阅读感,为了更好地达到作品跟视觉角度一致,有意识地将作品以视觉合适的角度呈现,有一部分册页展示角度的转换,跟当时作画的角度产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从阅读与描绘时产生的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而这种差异性的视觉体验也许正是徐勇民先生要传递的真实感受。另外,他在写《金刚经》时,一面展示的是他日常状态下躁动的涂改的文字,而另外一面,抄写的《金刚经》是极其安静的,与躁动涂改所产生的对比,是生活中真性情的真实态度。他找到一个支点,去寻找内心的安定。这是一个综合性展示,这种阅读感和展示效果从平面的装置影像,从多个方面诠释了作品的空间视觉关系和日常真实的人生态度。
冯斌:今天的展览有一个作品是装置,在第二个展厅里面,立起来放了他很多书法的作品,一面是4000多字的《金刚经》,另一面是他平时手书的文稿,又背对背地放在一起,是一件强烈对比关系的装置作品。刚才也有谈到这个问题,不管他寻求平衡也罢,或者他找到安宁也罢,其实徐勇民真的有佛性。他经常写《心经》《华严经》,他真正的佛性就是不固执,不执念。在国画中很容易画地为牢的认知里面,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其实对实践者来说很难,包括像徐勇民老师这种很早就成功了,而且在全国美展获得大奖的人。看着当代那么热闹,谁不愿意去变,但是怎么变,很难。所以徐勇民老师最大的佛性就是不执念,因为他不执念,才有开放性的精神,才产生现在这样的结果。
另外我还想谈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上,虽然他当院长很忙,但是在教学上从来没有放弃,每次到院校选学生,他都会推荐很多学生。他是画工笔画的,属于国画范畴,教出来的学生很多样,体现了他教学上开放性的心态。这在国画教学领域中是很难的,特别是自己还身负行政职务。所以说徐勇民老师不执念的佛性一个体现在他的创作上,另一个体现在他的教学上。
3徐勇东风飘兮神灵雨纸本设色185cm×185cm2018
化建国:很荣幸今天来参加研讨会和开幕式。进展厅之前,我预想这次展览可能是《月牙儿》这样的作品的延续,但当我进到展厅大吃一惊,作品给了我新的感知。我并没有从他的作品中区分出书法、手稿、绘画等,作为一个美术馆人,进到了一个美术馆的展厅里,首先就会把所有的陈设都归到作品之中。所以,布展方式和他的手稿、书法等,每一件都是他的作品。展厅里呈现的稿件,有很多是打印出来又重新修改的文章。虽然我匆匆忙忙地走完,但每件作品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们是不一样的。他把这些年当院长的经历以今天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不是单纯的手稿和书法,是他当14年院长的经历用心表达出的艺术作品,确实令我非常感动。我作为一个美术馆的馆长也肩负了很多的行政工作任务,其实也有压力,但是比起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这种压力来说小太多。他在做工作的时候,把他的工作经历做成了自己的艺术,用艺术的心态处理了工作,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梁克刚:之前我没有机会看到徐勇民老师这么多小作品,大件的作品倒是看到过很多。这次的小作品特别震撼,因为突然看到这么大的量,而且这么丰富的状态,特别是湖北美术馆这种展陈的效果达到了极致,把这些小作品特别强化地衬托出来,我很震惊。
如果说徐勇民老师目前没有某种成型的结果,我想是不是他根本不想要这个结果,或者对他个人来讲更看重这个过程,就像是修行、做日课一样的状态是他真实想要的。他就是古典文人加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混合体,他没有放弃对现实的关注和担当,但是他又特别内敛,非常具有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气质,非常的平和。看他这些小稿,能感受到他内心其实是很自由的,好像不喜欢被规定在一个确定的范围里,在这种所谓的界限两边不断穿梭,穿梭在东方的绘画方式和西方的绘画方式之间,抽象和具象之间,结果和过程之间,书写性和描绘性之间。我认为这恰恰是徐勇民老师特别厉害、特别强大的一个地方。“我是一个水墨画家或者是一个抽象画家”,甚至在他的现实身份当中,也有这种模糊——古典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这种现实身份的模糊处理很有难度,需要很高超的能力来调和这些冲突、反差、矛盾,而且需要很大的涵养来消化带来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中庸”。中庸不是贬义词,是儒家知识分子特别崇尚和追求的一种高级状态,我在看他作品时会有这样的体会。这种体会恰恰是他个人面对艺术的方式。这种方式跟比较激进的艺术家或者比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艺术家拉开了特别大的距离,他不那么在乎结果,不那么在乎必须有阶段性的巨大成果或者学术界非常鲜明的认可。
展览中那些小的一层一层叠加的书法作品给我冲击比较大。大件作品仍然可以看出他还有所求,但那些作品那些字都是具体的、有意义的,却被一层一层地盖掉,把之前书写的意义消解掉了,叠加之后变成一种抽象的很具体的视觉呈现的结果。包括他抄经,还有那些小的速写,这种速写也没有说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目的或者结果,但是他可能把东西方的绘画方式、抽象的、具象的东西全部揉在一起,在揉的过程当中反而消解了结果,在自己的范围之内用自己的方法去求得一种自由,这非常了不起。
李晓峰:除了刚才说的对展览现场的惊艳,这次展览的副标题“图文作品”这个词也很用心良苦。“图文”确实经过了如此让人意外的设计手段,让大家惊艳。这个设计手段很好地把文人传统当代化了,这也是这次展览陈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今天不管是借“图文”这个词,还是用设计这样的手段,使湖北美术馆的现场变得如此当代,并且也使艺术家徐勇民的作品变得如此当代。展览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长达14年的院长生涯,他的时间是不多的,公务繁忙,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艺术或者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得以存活。另一方面,这种手稿囤积既满足我们的窥视,又恰恰因祸得福地流露出了艺术家更加本人更加个性、更加私密的部分。通过强大的设计手段完成了更加观念化的导入,恰恰聚焦的是貌似传统文人的书写的手稿也好、札记也好,还是草图也好,展示出的生动的艺术个性。
王伟毅:2017年的三四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给徐勇民院长做过一个规模比今天还要大一些的展览,当初没有选择大幅作品,因为我们有一个标准,尽可能选择一些低调、更随意的作品。展览的设计方面,去年用了很大的心思,更多的展品要观众俯视去看。徐勇民有一些文人气息,中国古代作品本身就是在案头去看的,我们把它还原到案头,但是不担心会有陈旧感,因为他不是具有陈旧意识的人。冀少峰馆长选择大的作品有他的考量。另外还有徐勇民老师的装置作品。
草图也好、写生也好,我们姑且称之为草图,这样的草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而且这种吉光片羽的作品更加真实地记录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作品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此。现在拍卖会上拍价很高的古代名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内容就是一个短信信息的交流,它的艺术价值可能胜过很多鸿篇巨制。今天看徐勇民的作品意义也在于此。段君老师说不太理解这些大画,我也有这个感觉,这是我们去年没有选择大画的原因。当然徐老师的大画绝非手稿的放大。但是今天看到这些大的作品与他的小幅作品相比不太成功,往后再来看,它只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还有所期待。
胡斌:我从叙事性的角度来谈一下对于徐勇民先生作品的感受。这次虽然是近几年的新作,仍然可以从历史的脉络来做梳理。从他早期的《月牙儿》《看不见的收藏》,到现在的叙事性有怎么样的经历?我概括成被建构的叙事和被碎片化解构的叙事、从方向的叙事到图线的叙事等。正是当下生活,包括他的工作的情景的改变,因为出现了生活的碎片化和视觉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这样的时代,他的这一系列小型的手稿性的作品是对这些信息直接的反映。这种琳琅满目杂交着各种图像的视觉写作,让我们想到福柯有一个概念——历史零度空间写作。回到一个断裂的离散的历史零度空间,传统的叙事是录音机的一个频道,现在就是很多个频道,在很多个频道之间来回就变成了一片杂音,这个杂音是最真切的反映,当然也预示着下一场大风暴的前史。
韩晶:前面很多学者分别从批评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徐老师的友人、同行各个方面为我们介绍和评价了徐勇民先生的作品。在各位的定义当中,徐勇民先生和它的艺术形象慢慢浮现在眼前,我也在想我坐在这里的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个学院的媒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实地反映各位对徐勇民先生的观念和见解。谢谢各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初的印象,就是什么是徐勇民和他今天的艺术。
徐亮:我也是今天第一次看到徐勇民先生的作品,确实很低调。今天在机场接机的时候让我很感动,他的学生完全用手写的碑帖来接我们,而且写的字非常好,我立马收藏了。我体会到徐勇民先生多年在教学方面的努力和敬业精神。回到展览,非常赞同殷双喜和孙振华先生的观点,其实就是他这个阶段工作状态系列的呈现。
严虹: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徐勇民老师的作品,他的文章经常被我们在朋友圈转发。他是一个文人型的艺术家,他的文、作品、字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文字有四精:精炼、精短、精准、精美。有老师说他是学文学的,我知道他也是学中国画的,他的作品有一种旧式的文人气息,文人画的一面让我特别地欣赏。刚才看展览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笔记本型的艺术家,笔记本上画的小稿都是利用工作的间隙来画的,这种精神让我特别欣赏。除了这些小画,特别吸引我的是那种大山大水。为什么冀少峰馆长在布展时要用大红大绿?目的就是让徐老师的作品在其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大山大水大雅跟大红大绿大俗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展览非常好,我以前只是在网络链接上看到他的作品,那种视觉并没有给我太强烈的冲击力。我非常喜欢他的文字,从写作者的角度,他是一个散文式的艺术家。看了他的布展和作品之后,他的人、作品和图像一脉相承的文人气息非常吸引我。
谢慕:这个展览的标题从我的角度来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能够用自己的名字来作为展览的标题,非常的自信,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铿锵有力的品牌。二是,这是一个去身份化的展览。他今天来做“徐勇民”这个展览,不是以院长、主席的身份,甚至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展现出来的。这种独立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就是每个人理解的知识分子的独立,独立地创作。希望以后更多地看到他以艺术家徐勇民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严长元:展览无论是展陈的方式、展出的作品和背后所反映的内容,让我想到两个字——修养。展览名称前面的定语可以有很多,比如徐勇民老师的各种身份:一个院长的自我修养,一个艺术家的自我修养,甚至让我想到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这两个字是我们从小就在了解和认知的,但是我们经常忘了修养是什么。在徐勇民老师的为人、为艺方面,包括他的人文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修养,特别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现在当代的艺术家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次的两个衍生品都做得特别好,小册子上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一种感动和温情在里面,这也是艺术修养的体现。徐勇民老师的艺术更值得我们去期待。
郭延容:我之前没有见过徐勇民老师,甚至对他的作品也不了解。刚才我在展厅里迅速走了一圈,我对徐勇民的作品的印象只有一句话:他就是当代水墨的一个缩影,左冲右突,刚开始没有自己的方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形成自己需要走的方向。徐勇民老师其实跟当代水墨发展的节奏是同步的。
李琼波:我想说的就是:真切、自信、有触感。
孟尧:我主要从展陈的观感体验来谈,这是一个既呈现艺术家的长处,又保留了一些日常问题的展览策展方式。这是一次将日常媒介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展陈方式,这种展览方式并没有让艺术家完全被以往司空见惯的方式看到,它其实在这种红绿相间的色调里面呈现了一种他自己的视觉和观念逻辑。这种逻辑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他的小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和大作品的张力之间有矛盾,这种矛盾,其实是小作品和大作品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成熟的联通。小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日常耐力的展现,而大作品把这种耐力转化为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爆发力。
江凌:在我之前做的采访中,徐院长都是以院长身份、行政身份出现,比较少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希望在这次展览上见到一个佛性的艺术家徐勇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