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电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疗效观察

2018-12-19赵红娟劳肖霞蒋玉萍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壮医俞穴经筋

赵红娟 劳肖霞 蒋玉萍

(1.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乳癖西医称乳腺增生,约占乳房疾病的75%,临床表现为单(双)侧乳房内边界模糊、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推之呈移动条索状、片状或两者混合肿块。患者常以乳房触痛、胀痛就诊[1]。该病主要受情志因素、工作压力、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低龄化。由于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癌病可能,因此预防体检、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2]。笔者观察并记录了我院妇科康复门诊运用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电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诊,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5.69±2.88),病程1~10年,平均(3.6±1.5)年,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平均年龄(39.78±8.86)岁,平均病程(3.7±3.5)年,单侧20例,双侧25例。对照组45例:平均年龄(38.75±5.97)岁,平均病程(4.16±1.87)年,单侧18例,双侧27例。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肝郁气滞型乳癖参考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具备以下3项主症或2项主症+2项次症即可诊断。主症:①乳房胀痛、窜痛;②胀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③烦躁易怒;④两胁肋部满。次症:①单一片状的肿块,质地软,有明显触痛;②青年女性;③月经失调或痛经;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或绝经期女性。②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治疗的患者。④合并其他乳房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电针治疗。取穴:仰卧组:膻中、双侧(屋翳、乳根、期门、合谷)。俯卧组:双侧(肩井、天宗、肝俞、足三里、太冲)。针具统一使用苏州医疗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0.35×40mm的 一次性针刺针,穴位常规消毒后,膻中、屋翳、乳根、向外平刺,期门斜刺,合谷直刺进针。肩井、天宗、肝俞向下平刺,足三里、太冲直刺进针。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基频在3~5,波形选择疏密,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持续留针20min,采用先平卧后俯卧的顺序治疗。(选用翔宇牌电针治疗仪XYD-1型 批号:YL0000751)

2.2 观察组 采用先壮医经筋推拿治疗,再行电针治疗的方法。①查灶[4]:运用的是手指触诊法,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其余四指的合力作为探查工具,按照经筋线路图从乳房外上象限到内上象限的顺序,作按、压、切、弹的查灶手法进行探查,感觉“常”与“异”的对比和患者对探查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识别阳性“病灶”。②松筋解结[4]:根据以灶为腧原则运用掌指之力,按照乳腺及周围组织经筋的走形方向,采用按、揉、点、推等手法从外周向中心区域缓慢移动进行放松,包括上臂内侧、腋窝部,重点松解增生结节的位置,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松解粘连,软坚散结,约20分钟使局部发热松软为宜。③背部疏肝理气理筋:患者取俯卧位,运用松筋解结手法分别对背部T3~7、T3~5区域进行按揉3~5遍,同时寻找异常筋结点,点按1~2分钟。嘱患者改换侧卧位,点按双侧(渊腋穴、辄筋穴、胆俞穴、肝俞穴、胃俞穴、脾俞穴),每个穴位各1分钟;应用掌心四指之力拿揉胁肋部,约30分钟,直至皮肤潮红发热。

2.3 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日为1疗程。停2日再继续第2疗程。月经期停,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分析数据。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5]痊愈:肿块、乳痛消失,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肿块直径降低1/2以上疼痛消失;有效:乳块直径降低不足1/2 ,乳房疼痛有所减轻或肿块直径降低1/2以上,但乳痛无改善;无效:肿块及乳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增大、变硬。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乳房肿块大小和乳房疼痛平分以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67%,其中痊愈10例(22.28% ),显效9例(20.00% ),有效20例(44.42% ),无效6例(13.32% )。对照组有效率为82.21%,其中痊愈5例,(11.12% ),显效18例(39.89% ),有效14例(30.96% ),无效8例(17.78%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注: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程度积分、乳房肿块大小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得到P>0.05,说明,经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电针组患者各项指征得到明显改善。见表2。

表2 两组乳房肿块大小和疼痛评分对比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已婚,因双侧乳房胀痛半年就诊,多于月经前2周为甚,伴有心烦易怒,面色发红,可放射至胸背部。平素月经周期 28~30 天,行经3~7 天,量中,色暗红,伴血块,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末次月经:2018年2月25日。舌暗,苔黄,脉弦涩。触诊:双侧乳房可触及包块数个,质硬,可轻微活动。右侧乳房大于左侧。乳腺彩超提示: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腺体弥漫性增生,伴多发性增生结节。诊断:双侧乳腺增生症。辨证: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理气,理筋散结。治疗:先予前胸部松筋解结,采用按、揉、点、推等手法从外周向中心区域缓慢移动进行放松,包括上臂内侧、腋窝部,重点松解增生结节的位置,20分钟。再运用手法分别对背部T3~7、T3~5区域进行疏肝理气理筋,按揉3~5遍,针对异常筋结点,点按1~2分钟。再嘱患者改换侧卧位,点按渊腋穴、辄筋穴、胆俞穴、肝俞穴、胃俞穴、脾俞穴,每个穴位各1~2分钟;约30分钟,直至潮红发热。再仰卧位行电针治疗:取膻中、双侧(屋翳、乳根、期门、合谷)穴。膻中穴用0.30×40mm毫针,向患侧乳房横刺;乳根穴用0.30×40mm毫针针尖向上刺入乳房底部约1寸;屋翳、期门二穴用0.30×40mm毫针沿肋间隙向外平刺0.5~0.8寸。合谷穴用0.30×60mm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接电针仪,留针20min。俯卧穴双侧(肩井、天宗、肝俞、足三里、太冲)针法类同仰卧穴。1个疗程后患者自感双乳疼痛消失,包块变软变小,自诉双乳等大,休息2日后继续下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双乳疼痛及肿块基本消失,因经期将至,暂停治疗,月经期干净后再给予1疗程治疗,痊愈。

5 讨论

壮医称乳癖为“奶石疮”。认为人体的重要通道为三道两路,三道即气道(亦称天气)、谷道(亦称人气)、水道(亦称地气),两路即龙路(血液传送的运道)、火路(人体内的传感之路、用现代语言解释是“信息运道”)。其中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龙路传输血液、火路传输信息。三道两路重在通,三气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若三道两路不通、调节失常,三气不能同步则发生疾病[6]。根据毒虚致病理论,壮医认为“毒”是引发疾病物质的统称。毒邪侵入人体、是否致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毒力的大小,二是正气的强弱。毒之致病,主要是毒力太强或正气太弱,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导致,或毒邪直接阻滞人体三道两路而致病[7]。故奶石疮的发生源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毒邪入侵,阻滞于脏腑骨髓之间;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平素过度劳累,失于调养,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气行不畅,最终阻滞龙路火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由于气机阻滞龙路、火路的部位不同,其发生的症状亦有区别,阻于大脑网络为头痛,阻于胸部为胸痛,阻于乳腺则发为奶石疮[8]。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是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查灶术”、“理筋术”等经验总结出来的以“经筋摸结”诊病和“松筋解结”治病的一种民族医学外治法。在中医、壮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专门的手法技术运用,调节人体经筋,能够针对性地激发并畅通人体之气,调节三道两路气机,使天地人三气同步,以达到治病目的。对于乳腺增生,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体内激素分泌和自由基代谢紊乱,减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

本研究中,采用先予壮医经筋推拿治疗,再行电针治疗的方法,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程度积分、乳房肿块大小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得到P>0.05,说明经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电针组患者各项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且总有效率达到86.67%。电针取穴方解:屋翳、乳根为局部选穴,畅经气而活血散结止痛;期门为肝的募穴,可疏解肝郁之气,肝胆互为表里,肩井为胆经穴,配合肩井可疏泄肝胆;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可倡导阳明经气,天宗为小肠经的穴位,以治乳疾而疗效显著。诸穴相配可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通乳络的,为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主要机理[9]。综上所述,壮医经筋推拿联合电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壮医俞穴经筋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拔罐治疗脂肪肝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