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甲胺磷中毒性迟发性神经病的电生理特点及药物干预研究

2018-12-19胡轶虹邢英琦孙宏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甲胺磷运动神经动作电位

胡轶虹, 周 艳, 邢英琦, 孙宏侠

急性有机磷中毒后引起迟发性周围神经病(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OPIDN)多发生于急性中毒后20 d左右,发生率5%左右[1],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其特点为运动重于感觉,远端重于近端,下肢重于上肢。以往许多文献报告OPIDN选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ATP、地巴唑、硝酸一叶秋碱治疗,但疗效不确切。目前普遍认为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可以加速OPIDN的恢复,但副作用较大。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在机体内参与磷脂类及核酸的合成和代谢,具有营养神经,支持神经细胞存活,延缓死亡,提高神经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神经细胞活性,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及酒精性周围神经病,但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本研究用甲胺磷使leghorn鸡染毒,将在出现迟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前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并通过神经电生理研究评估地塞米松及CTP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及分组 莱亨母鸡(长春市生物制品所免疫室)75只,鸡龄8~14 m,体重(1.5±0.5) kg,营养良好。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从染毒后第2 d起给A组地塞米松(长春圣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1 mg/kg),B组CTP(北京三九万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3 mg/kg),C组生理盐水(1 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7 d。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 这些Leghorn鸡实验前称重,单只饲养于底是铁丝网眼的铁丝笼(0.5 m×0.5 m×0.8 m)之中,房间的温度控制在21~23 ℃,每12 h光照/12 h黑暗为一个循环,甲胺磷(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用植物油溶解,浓度为5 mg/ml,按2 ml/kg体积通过套管直接灌入已断食24 h的鸡素囊中,染毒的鸡用阿托品(河北省郑州兽药厂)保持度过急性期,染毒前20 min(8 mg/kg)肌注,染毒后3、6、10 h(4 mg/kg)肌注。

1.3 标本的留取 分别于染毒后1 w、2 w、3 w、4 w、8 w随机取各实验组2~6只进行标本取样。鸡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下,固定在特制木板上,室温25 ℃,下肢去皮,在髂关节处沿坐骨神经走行钝性剥离肌肉,用玻璃分针游离坐骨神经,至膝关节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于髂关节及膝关节两处用小剪刀剪断,取坐骨神经长约3 cm浸于台式液中,除去周围脂肪组织,进行电生理检测。

1.4 主要仪器及电生理学检测方法 连接Powerlab生物信号记录仪(澳大利亚艾德公司生产,吉林大学生理实验室提供)各组件,打开电源开关,予热20~30 min。将神经屏蔽盒的所有电极用台氏液棉球擦拭,然后用一台氏液浸湿的棉线调试记录仪。其后将神经粗的一端放在刺激电极上,细的一端放在记录电极上。盖上屏蔽盒,在50 Hz交流干扰小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调节刺激强度,从0.1 v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至产生双向动作电位,当刺激强度增至1 v,动作电位不再加大,记录刺激伪迹前沿到动作电位起始处时间间隔即为潜伏期,动作电位的上相波顶点与下相波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基本同前,近端置于刺激电极上,远端置于两个记录电极上,两记录电极间距离为2.5 cm,放大器有A、B两组,示波器Y上和Y下条件一致(放大倍数均为500),按刺激器起动钮可产生上下两个动作电位,用两记录电极间距离除以两动作电位潜伏期差即为神经传导速度。

1.5 临床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鸡流涎,流泪,呼吸,瞳孔及肌束颤动、步态等迟发性神经毒性的临床体征,临床OPIDN的分级标准依照1987年Robertson的分级标准[2],0级:没有体征;1级:步态异常;2级:动物用后臀休息后但还能站立;3级:完全瘫痪。

2 结 果

2.1 模型死亡、体征变化 鸡经甲胺磷染毒后5~10 min即表现萎靡、流涎、瞳孔缩小、喜卧,从第2 d开始有动物死亡,共死亡10只,死亡时间为2~6 d,另2只分别死于染毒后12 d及40 d,3组间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之后经过1 w左右的潜伏期,出现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动物的表现开始呈全身无力状态,喜卧,后出现步态不稳,逐渐发展为站立困难,此期肌力下降表现为1级及2级,无完全瘫痪者,至第4 w肌力恢复正常,3组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表1 各实验组死亡及发病情况的比较

各实验组死亡及发病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电生理检测结果 染毒后1 w,波幅有明显降低,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变,提示周围神经早期以轴索损害为主。其后2,3 w波幅逐渐升高,至第4 w波幅已近恢复正常。染毒后2 w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出现脱髓鞘改变,至第8 w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已恢复正常。3个实验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表3)。

表2 各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注:组内比较1 w、8 w与2 w、3 w、4 w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3 各实验组波幅变化

注:组内比较1 w、2 w、3 w与4 w、8 w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 论

OPIDN发生与有机磷农药的种类,中毒途径及中毒量有关。甲胺磷(又名多灭磷或克螨隆:Methamidophos/Tamaron,化学名OS-二甲基-硫代磷酰胺:OS-dimethylphosphoramidothiolate)属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高毒,是一种高效、内吸、触杀、低残留、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对人、畜高毒[3]。不同的有机磷农药引起的OPIDN有种属特异性,以人类和鸡最为敏感,而啮齿动物则不敏感。鉴于消化道染毒毒物剂量易于控制,鸡对甲胺磷的敏感性高,我们选用莱亨母鸡进行甲胺磷染毒制成迟发性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发现电生理改变(染毒后1 w)明显早于临床体征(染毒后2 w)的出现,电生理检测的阳性率(90%)也明显高于临床体征的阳性率(14.7%),这更加客观地说明甲胺磷染毒莱亨鸡是一种成功的OPIDN模型。

1987年Senanayake首次报道急性有机磷中毒后1~4 d可发生一种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因发病时间居于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之间被称为中间综合征[4],为有机磷中毒的主要病死原因。本实验死亡动物染毒后已用阿托品抢救度过急性期,死亡时间主要在2~6 d,主要原因可能是中间综合征。曾有学者就早期使用激素治疗中间综合征进行过临床研究[5],发现其未降低发病及死亡率,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有学者[6]提出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变性,先影响最长神经的末稍端,而后慢慢地向中枢段扩布。中毒性变性的原发病变主要在胞体,是代谢性障碍,导致轴浆流中营养成分减少,供应末梢减少,很少有脱髓鞘变化。因此中毒变性时,主要表现为动作电位波幅剧减,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多正常或轻度减慢[7]。本实验电生理检测显示染毒后1 w出现波幅明显降低,2 w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比波幅改变轻,这与上述理论完全吻合。

以往许多文献报告OPIDN选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改善微循环及针灸理疗等治疗,但疗效不确切,中医以各种活血化淤方剂为主[8~10],临床取得一些疗效,但缺乏实验证据。虞炳庆等应用激素治疗25例OPIDN患者,发现其能显著提高迟发性神经病1 y内痊愈显效率[11]。王敏等[12]对22例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为期10~14 d的CTP治疗,发现总有效率达77%。本实验中应用地塞米松及CTP进行干预治疗,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至第8 w,电生理检测结果已近恢复正常,提示本病有自愈倾向,且激素副作用大,因此不主张临床应用。CTP也未得到阳性结果,可能与用药剂量及治疗疗程有关。为了在OPIDN治疗上有所突破,还应进行发病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甲胺磷运动神经动作电位
基于机器学习的面部运动神经传导检查数据的研究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在水稻上的残留试验研究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分析
细说动作电位
肉豆蔻挥发油对缺血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传出神经分几类?它们分别支配哪些脏器?
蛇床子提取液对离体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柴胡桂枝汤对离体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甲胺磷生物降解酶对韭菜中农残生物修复效果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