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2018-12-18刘燕梅钟焕春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映射概念隐喻

刘燕梅 钟焕春

摘要: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两个不同概念域(范畴)之间的映射关系。政治语篇通常用隐喻概念化其所要传播的政治理念与政治议题,隐喻的翻译成为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关键。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和分析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尝试指出其中隐喻翻译的不足及提出解决翻译方法。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政治语篇;隐喻翻译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范畴,传统的隐喻观点认为隐喻只是语言层面问题,是词汇问题,只存在于文学语言中。1936年,Richards提出隐喻研究的互动性理论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概念,突破了传统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的局限。Richards(1936)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到上世纪80年代,Lakoff(1980)等人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概念结构和认知机制,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所依赖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纳入认知范畴,成为认知语言学中最热的研究焦点之一。

概念隐喻理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Johnson;,1980)一书中首次提出,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Lakoff,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阐释,是Lakoff&Johnson;在體验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具体来说是从一个具体概念域向一个抽象概念域的映射;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为了更好地阐释隐喻的概念本质和普遍性,Lakoff 和Johnson(1980)分析了由ARGUMENT(争论)这个概念及其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派生出来的众多表达,见下例:

a.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他对我的辩词中的薄弱点进行了猛烈攻击)

b.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我驳倒了他的观点)

在以上表达中,我们把争论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敌人,我们“攻击”对方的论点,从而“防守”自己的观点,“攻击”和“防守”等词汇本是用来描绘战争的,现在用于描写“争论(ARGUMENT)”,是因为我们概念系统中“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这个隐喻性概念构建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理解。“争论”和“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域,通过源域(WAR)向目标域(ARGUMENT)的映射,ARGUMENT被概念化成了战争(WAR),“战争”中的许多特征被系统映合到“争论”上,使得人们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也使ARGUMENT IS WAR这个隐喻得以构建,ARGUMENT这个概念得以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隐喻是跨概念域(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中去。(Lakoff,1993:207)。但Lakoff(1993)认为这种映射又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Black(1979)认为,在喻体向本体系统映合后,产生的对应关系大致有五种情况:(1)等同(identity);(2)引申(extension);(3)相似(similarity);(4)类推(analogy);(5)偶联(metaphorical coupling)。

总之,概念隐喻理论强调的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映射,喻体(或源域)一般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域,以此来认识陌生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目标域),这也是隐喻性思维的初衷。

二、政治语篇与隐喻

政治无处不在,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同时,政治又与语言密切相关。Lakoff(1990)指出:“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就是政治。”政治通过语言得以实现。作为政治体制产物的政治语篇,集中体现了语言与政治的关系。但是,“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Thompson,1996:185)因此,为了将不可感知的转化为可感知的,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并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人们便用隐喻来重塑人们的态度与观念,从而构建话语权。在政治话语中,作为政治主体的国家领导人即话语传播者,为使其政治意图得以广泛接受以及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中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以隐喻为工具,概念化其所要表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议题,如自身国家建设、国际间交往等等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即利用易感知的源域去概念化其政治活动。Wilson(1990)也强调了隐喻在解释政治主张时的独特作用,通过对人们内心情感的激发,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

政府工作报告这种政治语篇中存在丰富隐喻,也有大量抽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隐喻的运用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生动又形象,使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话语权也日益扩大,要让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方针为外国人们所理解,促进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政治语篇的翻译,尤其是其中隐喻的翻译变得至关重要,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隐喻的翻译也并非易事。接下来的部分将着重分析和探讨政治语篇中(本文以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概念隐喻的翻译。

三、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

(一)概念隐喻翻译

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的隐喻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视隐喻的翻译为词汇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对于隐喻的翻译,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1)在目的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原语的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结合明喻与喻底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化为喻底;(6)省略;(7)隐喻与喻底结合(2001:106-113)。Newmark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操作性强,但还是基于隱喻的修辞观在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看,传统基于语言符号转换看隐喻翻译的观点显然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肖坤学教授(2005)以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基于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提出了3种隐喻的翻译策略:(1)概念隐喻的对等映射;(2)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3)隐喻概念域的移植。肖家燕和李恒威(2010)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一文中探讨了隐喻翻译的三大深层问题,认为隐喻的翻译过程是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过程,分析了隐喻翻译中的语境要素及其对翻译策略取舍的影响,提出了隐喻翻译的差额观,认为隐喻翻译的结果是非等额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隐喻的产生是有心理基础的,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当代翻译研究跨学科的现象很普遍,“界限越来越不分明,学科之间的重叠、交叉的情形越来越多”(谢天振,2004:11)。因此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全新视角。

(二)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

政治语篇中存在丰富的隐喻,本文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以Lakoff&Joh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整合肖坤学教授的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即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和错位映射,分析其中的隐喻翻译。

1.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及映射移植

由于人类共享某些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能获得及其相似的体验。在相同的感知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存在相同或类似的概念结构,因而也会有很多概念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表达。对于此类隐喻的翻译,通常是通过对等映射的方式和移植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与反应。例如:

(1)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译文:Follow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aracteristics.

(2)我们要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译文:We should follow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uphold the Partys fundamental political guidelines,and keep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常使用的概念隐喻当属道路、路线、旗帜等旅程隐喻,它们已经具有明确的政治内涵。以上例句中,“旗帜”、“道路”被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使人们对这个抽象概念明晰具体化。“旗帜”可以引申为一种人们愿意信奉并以之作为行动指南的思想理论和具有感召力且能为人们指引方向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引领中国前进的伟大思想体系,是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因此两者之间完成跨域映射,使政治概念具体化,政治话语更具感召力。Cambridge Dictionary 对banner 的释义是:……[S]an idea,principle or belief that is strongly supported by someone.可以看出汉英两个民族对“旗帜”所形成的概念隐喻是相同的。

除了大量旅程隐喻,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众多建筑隐喻,很多也属于英汉两个民族共同的概念隐喻表达。例如:

(1)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译文:We will weave a strong safety net to ensure peoples wellbeing.

(2)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译文:These initiatives will enable us to accumulate more ecological wealth and build a green Great Wal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保障网”这个概念隐喻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网”具有连接性、交互性、紧密性等特征,投射到目的域“民生保障”这一抽象概念中,喻指社会保障之安全网,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民生;在英文中,根据Collins Dictionary的释义:A safety net is something that you can rely on to help you if you get into a difficult situation.中英两种语言对“保障网”的概念隐喻具有相似的认知方式,因此例(2)中的对等映射翻译可以让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在例(3)中,“绿色长城”喻指中国的生态保护工程,长城之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长城在中国古代是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中国现在的生态保护工程也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所实行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当代的“长城”,能够抵御风沙,抑制环境恶化。“长城”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因而在英文中并没有相同的概念隐喻表达。但是,因为中国的长城已为世界熟知,因此基于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使用“a green Great Wall”进行移植映射,也并不会造成读者对隐喻理解的困难,甚至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2.隐喻概念域的错位映射

人类语言本身是体验性的,体验受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会有差异,因而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语言的差异,概念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所以,“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语言集团的文化和经验的沉淀密切相关。”(肖坤学2005)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笔者发现概念错位映射的概念隐喻翻译占绝大多数。错位映射同一抽象概念域在目的语中被表达为另一范畴的概念域,即“使用符合目的语社团社会文化特点的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来映射原语隐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表达方式。”(肖坤学2005:103)例如:

(1)在稳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深入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

译文:We should,while maintaining stable performance, endeavor to make progress,deepen reforms,accelerate structural adjustments,be prepared to take on some really tough problems,and push to make progress in key areas.

(2)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译文:We must adopt well-designed policies,tackle both symptoms and causes,and take tough steps to make the grade in responding to the people.

例(1)中原文隐喻的概念映射为源域的具体概念“硬骨头”向目标域的抽象概念“艰巨的任务和难题”投射,这种映射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但可以采取概念域的错位映射方法,使原文的隐喻表达形式和含义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原译文中该隐喻的翻译丢失了隐喻特征,笔者认为可采用英语中相同的隐喻表达方式“crack hard nuts”来再现原文隐喻的形式和意义更为恰当。例(2)中的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为源域“交出合格答卷”→目标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满意结果”。这一概念隐喻在译文中表达为make the grade in responding to the people,即“做出让人们满意的成绩”。西方读者的文化认知强调grade(分数)向“成就”抽象概念的映射,而非“答卷”。“答卷”和“分数”“考试”都属“考试”这个范畴,不同民族对同一抽象概念隐喻所选择的映射源域有所区别,因而在翻译时就需要采用概念域的归化映射来实现隐喻的文化内涵与形式对接。正如徐珺(2004)所说,“翻译的英汉文化内涵对接,指的是首先理解英语比喻词语的文化内涵,弄清喻体在英语内的象征意义,然后再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喻体词来实现语义对接,最后实现英汉语义和修辞最大程度上的‘等值翻译。”

四、总结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表达可以使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言具体化,实现对隐喻语言的认知。政治语篇富含抽象的政治概念,因而会使用大量的隐喻表达。要将政治话语为西方文化读者所理解,隐喻的翻译变得尤为重要。隐喻的可译性是基于不同民族的认知重叠和共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因而使得相似或对等的概念隐喻得以存在,对等映射翻译成为可能。但受社会文化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模式也会有差异,对同一抽象概念会有不同的意象选择,这时就需要用隐喻概念域的错位或归化映射的方法翻译,实现原文隐喻的形式与意义在译文中的对接。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ichards,I.A.(1936).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lack,Max.(1979).More about Mataphor.In 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Newmark,Peter.(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Thompson,S.(1996).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Mio&Katz.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ahwah,N.J.:Erlbaum

[7]Wilson,J.(1990).Politically Speaking: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

[8] 肖坤学 .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 (5).

[9] 谢天振 . 论译学观念的现代化[J].中国翻译,2004 (1).

[10] 肖家燕,李恒威 .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0 (5).

[11] 徐珺,刘法公 . 英汉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外语研究,2004(5).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banner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safety-net

猜你喜欢

映射概念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试论泰国文化对外来广告的映射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