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想

2018-12-18陈曦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重音音响对比

摘 要:作为二十世纪苏联杰出作曲家之一的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九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六,第七,第八这三首由于它们相似的音乐语言和同一创作时期,所以被归类于一组奏鸣曲,被世人称之为战争系列奏鸣曲,(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三首奏鸣曲写于他创作的最成熟的时期。《第七钢琴奏鸣曲》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一首,完成于1941年,并于1943年由李赫特尔首演。该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创作背景,用普氏个性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真是深刻地再现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集中地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

关键词:历史;节奏;重音;对比;音响

1939年普罗科菲耶夫开始写三个奏鸣曲(第六,第七,第八)同时进行三首曲目十个乐章的创作。”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到苏联的时候,普罗科菲耶夫深刻感到战争的严峻形势和战时苏联政局的不稳定,作曲家情绪受到极大的影响,这首奏鸣曲便诞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第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作品83号)总会给人一种危机感和武力压迫的深重情绪,我认为这首作品时作曲家本人“战争系列”奏鸣曲中登峰造极的一首.

一、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政局错综复杂充满了动荡不安,苏联也不例外,一战的创伤还未得到平复,新的大战又迫在眉睫。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沙皇俄国,局势的动荡使普罗科菲耶夫在十月革命以后离开祖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为了在演奏与乐曲创作这两种活动之间获得满意的平衡,他在西方旅居了15年。二战前夕的1932年,普罗科菲耶夫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苏联。1933年之后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理兼元首)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不仅开始了所谓的“扩展空间运动”,而且大量扩展军备,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1939年9月纳粹德军不宣而战,突然入侵波兰,不到一个月波兰沦陷。作为波兰的邻国苏联来说,战争的厄运也同样降临在了它的头上,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后苏联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身为苏联人的普罗科菲耶夫,虽然不能去战场跟敌人厮杀,但是他还是拿起笔,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旋律来激励着苏联人民去战斗,《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83号)就诞生在這一非常时期。根据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任妻子米拉的描述,1939年至1943年普罗科菲耶夫一共写了三首奏鸣曲(第六,第七,第八),作品的创作具有时代的烙印,深刻的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作曲家本人在战争年代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音乐形象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非常有特色,例如经常性的在谱曲中运用突然地转调,大胆的和声,强烈的节奏对比等。他是一位独立于各个乐派之外的音乐创作者,他的作品很难加以分类或定义,而且他本身从不隶属任何流派或创立任何乐派。他曾经对自己的风格加以分析,自认为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古典的因素”。当时除了“新古典主义”作曲家的某些作品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古典化倾向很明显,尤其在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中得以体现。钢琴从一开始就是他创作时不可缺少的乐器,他以钢琴来思考音乐形象,用钢琴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他在钢琴上寻求尖锐、犹如金属声般的而又赋予活力的颗粒性音色,弹琴时,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有钢铁般的手指,钢铁般的手腕,钢铁般的二头肌与三头肌。”他独特的钢琴演奏风格,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演奏开辟了新的求知之路。

在完成第五钢琴奏鸣曲之后,普罗科菲耶夫有整整17年的时间不再写作钢琴奏鸣曲。1932年他回国定居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授课,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希特勒大军的入侵,他愤然的一连创作了三首被称为《战争奏鸣曲》的钢琴曲。这三首奏鸣曲把前五首奏鸣曲的风格表现的更为彻底,更加率真,更加雄伟,可视为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第七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943年,又称为《斯大林格勒奏鸣曲》,(斯大林格勒——前苏联第二大城市,历史名城,1943年,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进行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一首用现代技法与风格写成的乐曲,由于这首作品中的现实意义,问世后即刻受到热烈的欢迎,包括来自前苏联政府官方的奖励——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这首奏鸣曲成为了不少钢琴家们的保留曲目,音乐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也是好评如潮,这首奏鸣曲不仅仅是一首作品,它更多的体现了苏联人民包括作曲家本人在战争年代的态度,不畏强暴,热爱祖国,对于法西斯的野蛮入侵的一种蔑视的态度个人与命运不可抗拒力量之间的搏斗。这首作品结构上面比较简单,按照传统的三乐章形式写成,内容上也是经历从首乐章邪恶与美好的对比,慢乐板乐章的抒情和终乐章胜利的高潮。西方音乐家的评论中说:“这首曲子正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一样,对于遭到战争震动的苏俄是很有意义的。终曲牢不可破的节奏含有某种歌颂人民不可曲服战胜法西斯的英雄主义意识而人民是注定不会失败的。”

这首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完成于1943年。

第一乐章,不安的极板转行板。这个乐章有点像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首乐章。其标志都是以强有力的并带有鲜明节奏的不和谐旋律和声作为开始。有着原始机械,战争动力,狂野粗暴的味道,后来人们评说这是表现战争以及其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音区弹奏的平静优美副部,可以认为是暂时摆脱残酷现实的幻想,沉思,回忆,爱情……之后又再次回到了可以预见到的两个主题的再现,反复和纠缠。

第二乐章,缓慢的行板。第二乐章是建立在E大调上的以抒情为主的乐段,其中包含有普罗科菲耶夫最温柔动人的旋律,比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更具温暖和人性,这个主题逐渐发展并在中间段落成为一个激动的高潮,此后音乐重新回到优美如歌的形象。这个乐章很能引起人们的反复沉思。

第三乐章,非常急促的快板。这个乐章可以说是古典钢琴奏鸣曲中最具动力感和煽动性的乐章。整体上极其激动人心和辉煌精彩的,这个乐章实际上是一首8/7拍子的托卡塔风格去,但节奏因素占据主导位置,旋律的强劲,快速和持续的节奏音型笼罩下则退居其次,虽然中间也出现有一闪而过的抒情段落,全曲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令人窒息,有一种胜利感和大快人心的感觉。

三、表现手法

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始8/6拍,左右手同样的音符加上规整的节奏勾勒出了战争的降临,第一个形象渗透了强悍的性格,犹如军队进行曲,音响效果方面并不是夸张的ff的开始,而是较弱的进行,这反而给人们一种大战迫在眉睫的紧张的感觉,这个开头的形象跟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头相似,但音响效果上面是相反的。整个第一乐章燃起了恐怖,不安的气氛。

副部为8/9拍,展现了另一个世界,普罗科菲耶夫抒情音乐的压抑性和脆弱性达到了极限,描绘出了战争中难得的宁静时候,让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右手旋律部分叙述简单精练,没有华采,仿佛让人们联想起躺在小河边上享受着温暖的太阳,没有喧嚣,只有美好的憧憬。这种宁静维持不了多久,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夺走了安静的气氛,接下来便是残酷的现实,战斗,愤怒,不安等,接踵而来,主题变得更加尖锐粗野,伴随它的是恐惧不安的持续低音,展开部音乐的高潮衬托出了战争场面的残酷的现实。副部主题再次出现时,那神经质的狂暴终于被平息,但这次的平静并不是安静的遐想,而是战争的遗留,人们的哀嚎,哭泣,一个个悲剧上演。短暂的平静终究被带走,再現部与尾声中,以主部旋律为基础,再次激起了狂暴的情绪,并以此统治了整个乐章。

奏鸣曲第二乐章为缓慢的行板,左右手以平行的方式奏出了优美的旋律。整个乐章的开头部分就与第一乐章有着极大的不同,和声的鲜艳性与色彩性,内声部的丰富性。是头尾两个乐章所不具备的,整个二乐章的音乐仿佛是硝烟中的二重唱,被乌云遮蔽的阳光下面那破败不堪的残局瓦砾。中间段落的形象可以视为是人们内心中压抑的爆发,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愤怒,呐喊,彷徨。结尾部分表情力度为PP,丧钟的敲响警示着人们:战争是残酷的,没有同情与怜悯。面对这冰冷生硬的旋律,我们只能透过丰富的和声进程来揣摩作曲家的意境了。

最后一个乐章每一个音符都透露着严肃紧张的压力,采用了非常独特的节奏形式,8/7拍托卡塔风格曲,预示着战争的行进已接近尾声,最后的大反攻开始了。

终曲乐章反映出了与前两个乐章的压抑情绪的不同,这个乐章显得很有斗志,仿佛看见了胜利的希望,8/7拍独特的节奏形变相的透露了俄罗斯民间舞蹈的感觉,伟大的卫国战争即将胜利。终曲的主题在结尾部分进行了升华,犹如一颗颗炸弹掉进了纳粹的心脏,急速的发展又伴随着狂怒的叫喊与八度音程的呼啸,神经质的敲击类型与第一乐章构成了生动的形象,苏联人民没有屈服。战争的形象再次统治了整个乐章,全曲的最后在暴力汇集的高潮中结束,使全曲得到了统一。

四、总结

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系列奏鸣曲,写于1939年,直到1944年止,贯穿整个二战时期,可以说是伟大的音乐战争史。这三首奏鸣曲的确表现了作曲家在战争年代中的生活感受,音乐形象上面,也可以感受到连续性,这三首奏鸣曲无论是从和声音响上还是音乐织体上面都是普罗科菲耶夫九首奏鸣曲中最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索的。而作为三首战争奏鸣曲中技巧最难的第七钢琴奏鸣曲却总是能让人们产生极其矛盾的感情:从第一乐章的暴力压迫到第二乐章的沉思,再到最后乐章辉煌的爆发,整个曲子就是卫国战争的缩影,是一首史诗级的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经历了两个转折点。一是出国(1918年春),一是归国(1932年)这两个转折点使他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韧的意志,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奏鸣曲系列创作是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划时代的杰作。他那种独特的音乐思维,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旋律、和声、节奏和配器在音乐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且对许多苏联作曲家与外国作曲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不能把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称之为遗产,因为他的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代表的是生动的激动人心的现代精神。他的音乐属于我们的时代,属于我们活着的现代人,而不属于遥远的后代。普罗科菲耶夫在他的一生创作中始终如一的与人民这个广大听众紧密联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发现作曲家深入群众生活中去,了解人们多种多样的感情,用来描述他们的鲜明而且影响深刻的主题。正如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那样,他的音乐史为人民服务,并且永远为人民所理解而又觉得很亲近。对于我们来说,让我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用心灵去聆听他的音乐,才能感受到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真谛。

表现艺术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的,《第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就是典型,它直击人们的内心世界,直接抒写了战争年代的场景,要想弹好这首作品,我觉得要有丰富的阅历,内涵和表现力,最主要的是要去读懂这段历史,牢记战争的教训。《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独特构思与丰富的和声变化,结构安排,都十分的严谨,每一个乐章都很独立。尤其是二乐章是整首作品中最最深刻和比较人性的一段,这一乐章的情感比较难把握。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要想把握好这一首作品,不仅仅只是在谱面中寻找答案,更加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在书中寻找历史的点滴,在接触此类作品时,能够很快的让自己融入到战争生活的感受中去。

参考文献

[1](俄)涅斯齐耶夫,《普罗科菲耶夫传》耶鲁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俄)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默者如歌》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

[3]黄晓和,《黄晓和苏联音乐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陈曦,男,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汉堡音乐学院,2017年9月起任教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职称助教。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重音音响对比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田野里的音响
重音和语调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诚实音响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