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构建及实践研究
2018-12-18黄辉
摘 要 文章围绕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课程包建设,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现状到解决方案的提出,最后根据课程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项目案例。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真实的企业需求案例进行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 可编程控制器 课程包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完成电子电工课程学习后,开始可编程控制器的学习,紧接着是一系列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在机电一体化、机械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中开设较早,已经有相当齐全的实训设备,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方法。
1.1 PLC种类较多,形成就业岗位适应性与教学的有限出现矛盾
PLC市场产品种类繁多,有西门子、欧姆龙、三菱、施耐德、松下、GE等。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来说,教学时长和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多种市场占有率高的厂商PLC的学习。
1.2课程之间的衔接处理的不够
在机电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分别安排了电子电工、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自动化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这些课程中,都贯穿有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容,如果将多门课衔接得当构成有机的课程体系,需要深入进行教学研究。
1.3实训设施形象化不足
以往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过程中,围绕抽象模型的实训设备开展教学,用以培养学生的PLC编程能力。脱离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岗位工作需求的人才培养初衷。
2應对策略
2.1明确专业就业岗位需求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自动化产线及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维护保养、可编程控制器安装与编程、自动线装调及维护、电气安装调试等,将优质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贯穿为人才培养的主线,梳理出以机械设计和加工、电气读图和绘图、电气布线、液压和气动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安装、自动线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设计岗位通用知识和能力的主干线。
2.2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在迅速的变革,工厂的生产方式已经由原先简易机械化生产,逐步转化为全自动化、柔性制造、机器人生产线工作站、智能制造发展。教学基础实训设施朝着与产业相关联的实训设备方向发展,以可编程控制器基础实训台为基础,拓展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作站、多机器人柔性制造生产线、MES智能制造产线等。
2.3提升师资水平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更高的要求,即使承担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因此,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下面的三步走方案会扎实的提升师资实力:(1)深入掌握现有校内实训设备;(2)下企业学习实践;(3)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2.4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先进的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可为教学所用。混合式教学逐渐的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在保证基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基础上,借助微课、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水平得到深度提升。
3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建设和实践
按课程进行划分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面临着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问题,导致教学目标只是围绕着完成一门课中的知识和能力,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有较多的矛盾冲突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站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课程,紧密围绕实施真实的多个项目,梳理出各个子任务的知识点,以子任务的形式重新设定课程体系。形成项目作为中心点和子任务为散射点的散射式课程体系。
下面就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的建设实践进行说明。课程包整合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气动和液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自动化生产线装调、夹具原理及设计。
4总结
本文围绕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课程包建设,从面临的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提出,最后根据课程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包项目案例。这种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真实的企业需求案例进行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黄辉(1983—),男,讲师,硕士研究生,智能控制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娜.职业学校 PLC 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09):80-81.
[2] 曹嘉佳.项目制教学六步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04):43-44.
[3] 李录锋.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机械手模型控制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