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蚕桑产业面临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2018-12-18李家春徐彧*赵瑞生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发展对策发展现状

李家春 徐彧* 赵瑞生

摘  要:针对当前陇南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了陇南蚕桑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出了产业发展在技术力量、劳动力、比较效益及争创品牌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陇南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陇南蚕桑;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932222

蚕桑作为陇南市的一项传统产业和极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桑园荒芜,甚至毁桑现象,蚕桑产业规模逐年萎缩,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     隴南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基地建设已具规模

作为陇南蚕桑重点县的徽县、成县和康县,栽桑面已达到4600hm2,养蚕达到1.4万张,产鲜茧410t,蚕农蚕茧总收入达779万元。其中康县云台、大堡、大南峪、王坝,成县店村、红川、纸纺,徽县栗川、伏镇等9乡镇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新蚕桑基地已具规模化。

1.2     技术服务体系完善

作为陇南市蚕桑业务主管部门,市上设有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徽县、康县、成县均设有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站),陇南市有16个蚕桑重点乡(镇)成立了乡(镇)蚕桑站,成县还成立了蚕农协会,在各蚕桑重点村还成立了分会。陇南市66个行政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有200多人从事蚕业技术指导服务,和市、县,乡、村4级的服务水平是健全的。同时,陇南市共有蚕茧烘干站(点)7个,大型热风烘茧3台,烘茧灶10付,小蚕专用育房(点)34个,养蚕检验室1处,此外,维修改造了徽县泥阳蚕种场2幢蚕房,新建了1个蚕种冷藏室和容量5万张的专用冷库1座。为陇南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1.3     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良好的运行机制

陇南先后注册成立了陇南富通茧丝绸有限公司、成县茧丝绸有限公司、康县鑫宏茧丝绸有限公司和徽县兴农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龙头企业,形成了从栽桑、养蚕、制种、蚕茧收烘、缫丝的完整产业链,并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 农户”、“协会+支部”订单蚕业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1.4     科技含量优势明显

近年来,市、县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引进优良的桑品种育7-11、农桑12、农桑14,和苏镇×春光、箐松×皓月等优良蚕品种,大力推广当地适宜的“3+1”和“511”(即在川坝地区,植0.2hm2丰产密植桑园,配建一个100m2的养蚕大棚,在潜山丘陵区,植0.33hm2丰产密植桑园,配建1个100m2的养蚕大棚,打1眼集雨水窖,)种养模式,以及收蚁袋袋收法、小蚕1d 2回育、大蚕大棚地面条桑育、蚕台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成本,蚕桑科技水平位列同行前列。

2     陇南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布局分散,技术指导服务难及时到位

陇南现有桑园主要分布在成县、徽县、康县3个县34个乡镇的近2万农户中,其中大部分是分散的,技术指导服务难度大,且现有养蚕技术有限,上门指导服务只能辐射到重点村社,很难做到对农户技术指导的全覆盖。目前陇南区现有投产桑园2233.23hm2,年养蚕仅1.114万张,养蚕仅4.5张/hm2,投产桑园产鲜茧仅146.5kg/hm 2,产值2820元/hm2。生产不高,质量开差大,不能满足缫丝行业的要求。

2.2     养蚕劳动力匮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劳动力工价居高不下,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留守在家,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养蚕效益不高,虽然各县市已经通过项目资助了蚕桑产业发展,但是由于资金较少,又缺乏地方配套资金,导致一些项目不能顺利实施,从而影响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蚕桑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紧缺,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原有的中等蚕桑专业已停招,高校蚕桑专业全国招收名额有限,蚕桑技术推广单位基层技术力量得不到补充,随着现有的技术人员年龄不断增大,蚕桑产业出现严重的技术断层,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蚕桑技术的推广。乡镇仅有的蚕桑专干有的改行,有的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导致基层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断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蚕桑产业发展出现逐年萎缩的局面。

2.4     蚕桑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农产品和其他物价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各种农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相比之下,与特殊新鲜产品的茧相比较,在采取一系列的茧价补贴措施后,鲜茧收购价一度达到40元/kg,鲜茧和小麦价格达到了1:20(正常情况下为1:13),但和其他的养殖业或种植经济作物相比,蚕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当前蚕桑产业生产方式单一,蚕茧收入是蚕农的全部收入、也是唯一收入,而蚕沙、养完蚕后剩余的桑叶以及大量的桑枝没有进行合理地利用,而被废弃,无任何经济效益。此外,蚕农观念相对滞后,没有把蚕桑产業发展摆到应有的位置,发展产业的主动性不够强,重栽轻养、重蚕轻桑,甚至部分蚕农植桑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贴。

2.5     蚕桑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

陇南省蚕桑产品数量少,产品单一,没有商品规模的形式;在产品开发中不注重品牌建设。到目前为止,陇南市蚕茧、蚕种、生丝还没有注册品牌,即使产品质量好,也不能被外界认可。在市场不能打开局面,更谈不上售个好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坚定蚕桑产业发展的信心

蚕桑产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有助于培育地方富民产业,对于农民增收、助推精准扶贫具有积极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抓住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的机遇,积极宣传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营造大力发展蚕桑的良好氛围。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产业开发档次和发展水平

要注重国家政策指导,积极论证、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争取项目支持。同时,引进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有一定实力的丝绸企业投资,合作开发,切实解决蚕桑产业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资金,将现有的农业项目资金适当向蚕桑倾斜,以加大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建设、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示范、新产品研发及基层蚕桑技术服务体系网络建设、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对现有的缫丝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进行技改升级,从而使其企业技术上水平、产品质量上档次,进而提高茧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和农户的互利共赢。

3.3     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要突破以下几个方面:在基地建设上,要以推广“3+1”和“511”新型种养模式为重点,植桑要突出“三大一新”,即大苗、大壕、大水肥和新品种,切实提高桑树栽植质量;在桑园建设上,要高点起步,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考虑和满足机械操作,最大程度地节约劳动力;在桑园管理上,要以耕作施肥、修剪防虫、间作套种为重点,提高桑园的产出率,发挥现其最大效益;在养蚕上,继续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的新型模式,降低劳动强度;在蔟具应用上,大力推广方格蔟及其自动上蔟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蚕桑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随着蚕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勤劳、愿意工作、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要把技术引进与创新作为优质蚕桑繁育基地建设的核心。分期分批派人外出学习培训,确保每各蚕桑重点村有1~2名蚕桑专业技术人员,每名技术员每年培养2~3名农民技术员,通过帮、培、带,造就一支“乡土型”蚕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丰富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蚕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5     加快桑园土地流转,培育养蚕大户,提高桑园利用率

针对桑园荒芜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状,将荒芜闲置的桑园进行流转,由合作社或养蚕大户进行统一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桑园增产增收的潜能。实行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蚕桑产业的必然趋势,由于蚕桑生产劳力紧张,蚕桑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当前,陇南市多数蚕农由于经营规模小,蚕桑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小,不被蚕农重视。因此,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全年多批次养蚕,也是解决蚕室蚕具和劳动力紧张,增加养蚕数量,提高桑园利用率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3.6     进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增加综合效益

围绕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总体思路。以桑蚕生产为主线,以蚕桑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一条采叶养蚕、桑枝加工、桑园套种的综合发展之路。推广“桑—禽”“桑—菇”“桑—菜”等综合利用新模式。进行桑园间作套种,使蚕农常年有事干、四季有收入,这样才能稳住家庭主要劳动力持续从事蚕桑生产,桑园套种地膜洋芋、大蒜、中药材及散养土杂鸡等技术均已成熟。桑枝栽培平菇、黑木耳、香菇技术已经成熟。

3.7     树立品牌意识,加快蚕桑产业化经营进程

要注重品牌意识,积极做好桑蚕、茧、丝及系列产品的商标注册认证工作,使其都用自身特有的质量和品牌进入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当前精准扶贫正处在攻城拔寨阶段,培育富民产业,实现产业脱贫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县出台了精准扶贫农业富民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要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蚕桑产业的发展力度,为培育农业富民产业,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瑞生.浅析陇南现代农业与现代蚕桑产业园区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35(20):242-243.

[2]徐彧.成县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与发展对策[J].北方蚕业2013,34(3):52-54.

[3]徐彧.大棚蚕台育生产技术新探[J].北方蚕业,2014,35(4):47-49.

[4]万祎敏,付枝成.略阳县蚕桑产业下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蚕业,2010,31(2):55-56.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发展对策发展现状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