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读”领风骚
2018-12-18魏艳芳
魏艳芳
时下,语文教育界人士都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让读成为语文课堂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当前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閱读教学姓“读”,因为读是理解,读是感悟,读是抒发,读是积累。但“读”不是一种单一的、机械的行为,贵在教师引导得法。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读”占鳌头,要书声琅琅,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这是当下语文课的“独当之任”。
一、情作舵手,“读”领风骚
在情感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情导读,激情悟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问到底,环环扣问”的方法,尽量达到“变问为读,变问为悟,读中释疑,读中抒情”,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情境性朗读指导”。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语言和体态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可见,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
在低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唤起他们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可以提前装扮教室,再加上舒缓、优美的乐曲,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再联系已有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此时“情是文章的诱发点”“情动而辞发”,课堂上就能书声琅琅,情意浓浓,精彩多多。
二、品析感悟,引发共鸣
“明理性朗读指导”就是抓住语言文字的意、韵联系,通过品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段,领悟主题思想,然后引导学生把领悟到的朗读出来,抒发自己感悟到的情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明理性的课文中,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咬文嚼字、品味感悟”。《一枚金币》教学中,执教者一般都紧紧抓住课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让学生理解体会得更透彻,读得更逼真,执教者会引导学生想象:儿子这一周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受哪些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提笔写出自己的感悟。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听了父亲的话,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这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从而对“金钱”这个主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时候,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同伴合作的影响下,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文本的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明理性朗读”不仅能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引读:朗读的最佳境界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引读往往为学生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更深、更透。理明情动,读有特色。但“引读”不仅是一种朗读形式,更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技巧。所以我们教师更要引导得法,通过教师激情饱满的引读,创设情境来诱发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情怀。《修鞋姑娘》一课的教学,我们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运用了引读的方式。
师引读:正是因为姑娘在凛冽的寒风中修鞋,她的手已经冻得通红,所以她的手——
生:冻肿了。
师引读:正是因为姑娘来自异乡,她也许居无定所、到处漂泊,所以,她那冻肿了的手背——
生: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在师生合作的朗读中,作者“我”在长街深巷看到的那个修鞋姑娘的形象历历在目,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修鞋姑娘的赞美之情。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和语气的变化创设了当时的情境,引领学生朗读,使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就能深切领悟文章的中心。其实课文理解到了这一深度,朗读就达到了最佳境界。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者,更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