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名句 内化认知
2018-12-18尚海
尚海
名句蕴含着经历史千锤百炼的深刻哲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巧借名句,能让学生在名句蕴含的丰富哲理中内化认知,开人生之智,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引入诗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引入诗句,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适时、适量引用韵律谐美、对仗工整的诗句胜过自身千言万语的说教。当然,教师引用的诗句要与文本内容产生联系。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本课的目标是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上课伊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诗朗诵——韦庄的《菩萨蛮》,教师引导学生这是一首赞美家乡、思念家乡的词作,这首词作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年级的学生读懂古词有些难度,所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的理解。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不少描写江南美景的作品,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的《忆江南》等,韦庄的这首词也是描写江南美景的佳作。‘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形象概括了江南秀丽如画、恬淡诗意的特点。”在教师的生动解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继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同学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谁能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们跃跃欲试,热爱家乡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所谓诗言情、词达意,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适时引入好词佳句,不仅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二、借助名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名人名言是具有权威性的知名人士所说的话,一般都呈现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意蕴无穷等特点。名人名言更具有经典性和大众性,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巧借名言助力,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作用。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为例,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祖国的辽阔国土和多民族大家庭有初步的认识,唤起学生对祖国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均不乏一颗赤子之心。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巴金的名言——“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親,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母亲,也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熟悉的《鸟的天堂》的作者巴金爷爷也对祖国有赤子之心,这句名言就是他爱国爱民的心声。”巴金的爱国情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冲动与创造美的本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焉”的情感,这些名人名言教师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受到启迪和震撼。
三、引用俗语,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俗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之谈。俗语中也不乏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光芒四射的哲理之火。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适当引用俗语,不仅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简短的话语中通晓丰富的内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践行。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为例,本课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关于团结协作的俗语比比皆是,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这些俗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被小学生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自己了解的关于团结合作的俗语,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在选择俗语的时候,要谨记仔细筛选、优中择优,既要体现俗语的通俗易懂,同时也要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相联系。
《品德与社会》注重的是对学生品德认知的提升与品德理解的内化。名句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佳句,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内化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引入诗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名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引用俗语,则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刘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