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治校园建设对策研究
2018-12-18付超
付 超
(西安航空学院 人事处,西安 710077)
推进校园法治化建设是积极探索并实现我国全面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校园公共空间行为规范作为观察点,分析大学生公共空间行为失范的现象及其影响,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公共空间规范行为的有效性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构建法治校园的指导性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自律下的校园公共空间行为表现
高校法治校园建成的一个标志就是大学生在校园公共场所具有高度自律性。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如禁止大学生在室内活动中心、图书馆高声喧哗、嬉笑打闹以及禁止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内饮食等,这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园公共场所受到来自学校作为管理主体的制度约束,更反映出大学生是否在校园公共空间具有理性的自律理念。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公共空间行为自律性较差,如在校园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教室内随意进食、图书馆内穿着不雅等此类现象影响着法治校园建设。部分大学生注重其个人利益得失的同时忽视了集体主义约束下其本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且,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也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学习盲动性、生活盲目性、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已经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链式反应。法治观念的树立是一个人决定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法治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着力点。应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是基于动态的管理系统展开的社会治理行为,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我国亟待需要通过理性构建社会共识价值体系,越是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越要建立核心的价值体系[2]。然而,高校大学生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受制于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学生集体自觉性的法治化思想较为薄弱,这在校园公共空间大学生行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他律下的大学生先进模范作用现状
先进模范学生的正能量引导作用是一个主体意志的外在表现过程,它是大学生集体生活中他律的引导力量。作为大学生先进模范,不仅向外界传递着先进知识分子学习、生活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传递着法治文明校园建设前沿状态的信号。从个人到集体,从特例到普遍就是先进模范起着积极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构建法治与诚信理念下的生活空间。然而,目前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受到部分不良因素干扰,部分大学生对学术、知识的尊重较低,陷入集体行为失范的困境,从而进一步解构着长期以来对先进模范所形成的尊重与敬佩的高尚情感。不论是学术造假,还是考试作弊等一系列诚信失范现象在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领域表现较为严重。这部分大学生人群不但没能从个人行为中进行反思,反而起到解构先进模范作用的消极力量。
其次,高校大学生模范先进带头作用在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消极影响下,呈现出被淡化的趋势。由于部分大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进而使得集体下的法治观念较为淡薄。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数量占主体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个人主义在集体中较为明显,然而鼓励大学生个性突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是推行个人主义,但是当个人主义意识占据个人行为的主导地位时,那么法治核心化的集体精神就容易被淡化。当部分大学生不能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秉持谦虚谨慎、严于律已、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容易导致其社会责任感逐渐降低、法治化思想渐渐淡薄的消极后果。这一现象成为滋生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温床,从而使得先进模范作用受到不利的影响。只有把集体荣誉感放在第一位,大力弘扬先进模范大学生的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外来因素下的西方政治思潮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政治新思潮影响较大,对其新政治思潮“普世价值观”“宪政民主”等,不加以辨别的追求。然而,目前西方政治新思潮中不免存在一些外来具有解构法治精神的“异类”文化,渗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逐渐蚕食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者张学森指出“必须在文化上肃清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变种——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的影响。”[3]大学生正处在通过高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大学生刚刚离开高中以及家庭生活,步入高校后其思想稳定性还没有得到确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定型。虽然他们具有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优点,但也有着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的不足,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步,再加上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不同”[4],思想很容易受到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没有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而盲目地去跟风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这就使得校园法治文明建设在这些外来“异类”文化侵蚀下受到消极影响。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校园建设存在问题的因素透析
目前,高校法治观念培养较为滞后。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停留在开设一些法制教育学习的课程这个层面[5]。高校作为教育主导力量,在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群体法治观念培养尚欠缺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法治信仰缺失、朋辈间互助作用削弱、西方消极社会思潮影响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普及与践行。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更多的是在宣传层面上,还没有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大学生内心深处。
(一)部分大学生个人法治信仰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关系文化社会,这对大学生法治化理念形成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这种人情关系社会氛围下,即便是已通过普法教育熟识法律制度的大学生,也不能避免在人情关系的影响下法治信仰的缺失。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失去了法治信念下最基础的指导性原则。长期以来大学生不能清醒地对待平等、正义、自由、和谐等法治原则精神,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所在,而这一部分传统文化也局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法治社会建设从“良法”到“善治”,不仅是对静态法律条文的学法、识法、明法,更应该是树立守法、遵法、信法的法治信仰精神。高校校园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一方面是从“良法”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另一方面从“善治”的角度出发,就是塑造大学生群体对具有行为指导与约束性质的校园规章制度产生遵守、信服、信仰的自治、自律信念,从而形成在集体生活下的公共空间中不仅约束个人行为,而且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诚信化、自律化路径。
部分大学生在缺失法治信仰的背景下,一方面不能有效地自我约束与管理;另一方面其个人行为消极影响到其他人,逐渐形成行为散漫、思想堕落,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先进青年代表见面座谈会上指出,青年人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情怀就是对远大理想构建给予的精神慰藉。法治信仰是当前我国社会构建法治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从“良法”到“善治”形成的不仅是静态的学法、识法、明法,停留在制度层面的理解学习,更应该是树立守法、遵法、信法的动态观念。信仰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奋斗动力,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精神食粮。法治信仰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集体和谐、稳定、积极以及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大学生朋辈间先进模范影响力被解构
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GDP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僵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在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在高校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失去了传统的交往互助、互信、互爱的原则。部分大学生在不断追求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其诚信体系不断地被解构。学术造假与考试作弊等诚信失范现象就是此类个人行为失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这种诚信失范行为,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直接解构传统先进模范作用构建的高尚道德与情操。
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发展指标GDP不仅被实用主义统领进而占据着人们生活世界的许多方面,而且也影响着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朋辈间互助、互信、互爱的本性正在逐渐被实用主义思潮瓦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本应该充分利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但是,朋辈间先进模范影响力已经随着实用主义思潮的泛滥而逐渐瓦解。长期以来,大学生朋辈间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广泛流传与学习的对象,而简单的凭借实用主义价值观判断,不能从先进模范身上得取可见的利益,随即自己遴选出的先进模范成为了自己解构的对象。
(三)西方政治思潮的消极影响
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快速推进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生根发芽。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活跃且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这些条件使得互联网在大学生人群中传播尤为迅速。互联网的传播由于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各类信息文化和社会思想传播更为广泛与迅速。面对着现代公众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群体接触并受各类社会思想特别是西方政治思潮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也极大增强。
“网络已经基本普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在基层公民中已经充当着在一定意义上谓之为不可取代的角色,网络媒体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凸显”[6],然而,大学生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客观理性看待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西方政治思潮,其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观念势必受到西方思潮的消极影响。进而使得原本应该运用新兴网络科学技术推广法治校园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互联网媒体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高效化的特点,反而却成了外来“异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三、新时代推进法治校园建设的新型路径
在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价值体系教育中;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效地推进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大学生群体内心深处,也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践,推进法治校园建设。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律性
高等教育是影响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形成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7]。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政治观、道德观、事业观等是构成其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作为教育主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起到特殊意义;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加强自我学习、弘扬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推进个人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应该以“接地气”模式开展,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既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开拓创新精神,把大学生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党员、团员的党团生活等有力结合,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日常生活方面实现身体力行的良性循环。
(二)构建朋辈辅导体系、树立自我教育理念
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仅凭高校作为引导主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间互动、互助,进一步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在大学生群体中间,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治,以此来弥补日常生活中高校作为管理主体但却未能有效涉及的领域。从自助到互助、从自觉到自发,高校大学生培养辅导体系针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理念的实现,一直在探索着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朋辈辅导体系。高校朋辈辅导体系是构建大学生“主体—主体”之间的互助管理模式,其特点就是通过遴选优秀、自觉、自主的大学生针对朋辈开展互动式辅导帮助,具有主动性、亲近性、高效性的特点,通过朋辈互动式的“主体—主体”之间管理辅导最终形成互助性、自发性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创新模式,朋辈辅导体系传承着这个观念,进一步促进主体自发性以及主体间互助性的不断强化与完善,不断提高自我对法治校园的认同感。高校朋辈辅导体系是构建大学生自我、自觉、自发的发展过程,其辅导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是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理念形成的有效机制,更是实现法治校园建设在大学生人群中广泛凝聚的有效机制。
(三)树立法治观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教育、政策、制度、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合力。大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法制普及学习使大学生群体对法制建设取得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并以此推动法治观念在大学生群体间的确立,树立法治的权威性、规范性。
通过完善校园文化宣传机制,促进大学生自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在提高自律能力的基础上使得个人行为体现法治精神的核心——自律、自觉、自发。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起着导向作用,不仅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给予积极指导,而且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有着更为重要的铺垫。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每一个大学生人生经历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法治理念构建对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学习创新能力强,而且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提高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并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践行,才能使得大学生不仅掌握可看得见的科学技术,而且掌握更为强硬的软实力——法治化精神,从而更为有力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职责。
[1] 金林南,蔡如军.大学生制度法治教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44-48.
[2] 褚洪勋.新时期依法治校策略实效性探索[J].中国教师,2016(S1):14-15.
[3] 张学森.“乱世文景”之下的价值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2):92-95.
[4] 陈媛.微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养途径研究[J].广西教育,2017(3):52-54.
[5] 许绮.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措施[J].才智,2017(33):192-193.
[6] 于安龙,刘文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问题探究[J].教育评论,2014(4):82-85.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8]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