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融在我们血液里的特质”
——访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晓剑

2018-12-18王泱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油科技人才工厂

文/王泱

“获得PDMA(美国产品研发及管理协会)2018年卓越创新企业大奖(OCI),不仅让海油工程的品牌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海油工程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坐在对面的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工程)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金晓剑,一个充满学者气息且平易近人的长者。谈起他所掌舵的海油工程,金晓剑侃侃而谈。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晓剑

海油工程的创新是融在血液里的

“创新不仅是海油工程的企业文化,更是融在血液里的特质。”金晓剑说。在普通人看来,无论是陆地油田还是海洋油田,产出物都一样,但对开采者来讲,把产出物从地底下弄出来的方式,陆地海洋之间却是千差万别。相较陆地开采,海上开采复杂得多,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多因素考虑的系统工程。海上开采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建造平台,并且所有的开采设备高度集中在有限的空间里;而给海上开采造成困难的另一个因素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波浪、台风、洋流甚至冰,都极大地增加了平台建造、开采作业的难度和风险。“海上开采有高风险的特点,高风险必定会带来高成本投入。企业要想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怎么做?只能依靠创新,用科技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金晓剑既是管理者,又是专家,风险、成本、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他心中十分清晰。

中国南海,风急浪高,两三米的海浪也是常见;施工作业地点平均水深192米;平台长107米,宽77米,垂直高度203米,自重3.2万吨;12小时安装完毕,这就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气综合处理平台建设项目——海油工程荔湾3-1气田开发项目。在如此恶劣的施工条件下,用如此之短的时间完成超大型模块工厂一次安装成功,不仅创造了海油工程的多项第一,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座奖杯——由美国Offshore Magazine颁发的2014年全球最佳项目。在整个项目涉及的多项创新技术中,有一项不得不提,那就是海油工程耗时12年的创新成果:浮托技术。“浮托技术的原理简单讲有点像曹冲称象,就是利用压载和潮汐的作用,实现海上安装。驳船运载模块工厂在高潮位进入管架基座,随着潮位下降,让模块工厂坐落在管架上,驳船再退出。”金晓剑的讲解通俗易懂,“浮托技术自古就有,福建泉州的很多石桥就是使用这种技术建成的,我们的贡献在于让这一古老的技术焕发新生,并且成为一种行业认可的商业模式。”在海油工程将其作为常规技术使用并推广之前,浮托技术仅使用在那些受环境、时间因素影响,无法采用传统吊装方式施工的项目中,而且这些项目大都在海湾里或者近海。远海开放水域因运输、人员成本过高,施工安装难度过大通常不采用这种技术。

“原先的远海施工,先不说吊装设备能否满足施工要求,仅人员成本和安全成本就是很大的投入,因为一个工程周期不是三五天能结束的。”在石油开采向远海迈进的今天,节约人力、节约时间就等于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于是,如何既能降低各种成本,又能解决施工设备能力不足带来的障碍,成为海油工程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小型模块工厂海上搭建费时耗力,那么就把模块工厂大型单体化,以缩短海上安装时间和安装难度;大型单体模块工厂自重大,吊装设备吊不起来,那么就研发浮托技术,解决吊装设备的能力不足问题;浮托技术逐渐成熟,就可以实现更重的单体模块工厂现场安装。正是在各种创新技术的不断相互促进下,从2003年开始进行技术设计,2005年成功完成首个5500吨浮托作业以来,海油工程结合自身装备资源特点,已相继掌握了平台模块整体陆地建造、超浅水浮托、开放海域超重浮托、高位浮托、低位浮托、动力定位船浮托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并将其总结形成完整的海上油气田开发解决方案,应用于各种环境、各类工程。目前,海油工程已在全球安装平台20多个,实现安装总重量25万吨,最大单体模块厂房3.2万吨。

“创新是融在我们的血液里的,也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在金晓剑看来,海洋石油行业高风险、高投入,如果不采用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客户省下更多的钱,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不被淘汰。

需求导向造就最具竞争力的挑战者

“最具竞争力的挑战者是现在海油工程在全球海洋石油行业扮演的角色,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客户。”金晓剑说。多年来,海油工程的每一个创新、每一次进步都围绕着需求展开。前些年,国家提出要建设“海上大庆”,用几年时间使海洋石油产量翻番。但海上开采需要建设平台、需要高度集成化的设备、需要更高的安全标准,关键还需要省钱,只有把这些问题一项项解决,才能实现国家的需求。怎么做?还是要依靠不断地摸索和创新,于是模块化工厂建设、海上大型平台浮托安装技术、深水平台设计技术、深水海底管道铺设等大量新技术被先后研发出来,并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完善,增强了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也实现了企业创新与国家战略的契合。传统技术自有其优势,研发应用新技术不代表对传统技术的抛弃。随着业务的拓展,海油工程在积极研发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对传统技术进行优化,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现在海油工程可以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就像点菜一样,因此非常有竞争力。”

“需求就是市场,客户选择你是因为你能比别人更好地满足他的需求。”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知易行难,真正做到满足客户需求,需要不断的努力。在后工业化时代,工程建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模块化,“模块化就像乐高玩具,部件都在专业工厂做好,然后运到现场直接拼装,好处在于省时、省力、省钱。”金晓剑说。这一趋势推动了海油工程模块化工厂建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之相应的运输、安装等一系列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客户需求各种各样,只有满足了才能挣到钱。”海油工程曾承接美国客户的海上平台建设项目,但希望模块工厂单体能达到1.5万—2万吨,海油工程采用模块工厂建造技术,通过标准化工厂生产,为客户建造了超大型整体模块工厂;采用海上大型平台浮托安装等技术,短时间内将平台安装到位,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降低了安装难度,节约了前期成本投入。在加拿大沥青开采项目中,因为开采地点地处内陆沼泽地区,受到陆地运输、场地自然环境的限制,海油工程采用了将大型模块整体设计在中国拆散建造,随后运到加拿大,选择离开采地点较近、具备一定工厂化条件的工厂进行拼装,最后利用冻土期将大型模块运到开采地点组装的方式完成项目。

在这一次次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海油工程提升了服务、扩大了影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为多样的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我们能满足客户需求,最关键是能省钱,还不降低质量和安全标准。所以我们的销售部门去哪儿,当地的同行就紧张;我们一参加国际会议,现场听的大多是竞争企业。因为最具竞争力的挑战者来了。”金晓剑对海油工程的竞争力倍感自信。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金晓剑作为企业掌舵者深谙人才的重要性。海洋石油是个高技术行业,技术的竞争尤为激烈,谁先掌握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谁就能占尽先机,而这往往取决于企业科技人才力量尤其是核心科技人才力量的培养。通畅晋升“绿色通道”、搭建成长平台、完善人才选拔激励机制是海油工程培养科技人才、打造科技人才队伍的法宝。

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合力才能产生效果。近年来,海油工程着力打造人才晋升的“绿色通道”,在坚持原有科技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的基础上,对骨干科技人才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创新和升级,完善了“资深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公司总师”“资深工程师—公司专家—集团公司专家”两条晋升通道,形成了岗位晋升和专家评聘的双通道发展机制。同时结合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资质认证,构建了项目管理人员T序列,突破了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瓶颈。此外,通过将人才的晋升与职务级别“脱钩”,打破了原有的技术系列和管理系列之间的藩篱,实现了人才在不同系列之间的“交叉”和“流动”,为人才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发展空间。

人才需要成长,成长需要平台。海油工程通过积极吸纳科技人员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或企业重大课题的研发与制作、协办中海油的“深海能源大会”、举办海油工程的“工程技术年会”、开展青年论坛等方式,为科技人员搭建高质量的成长平台,及时总结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有效地拓展了科技人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帮助他们尽快成才,形成示范和标杆效应。

在畅通晋升通道、搭建成长平台之外,为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创造积极性,海油工程在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层面设立了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优秀设计奖及技术革新奖等多种奖项,鼓励一线科研、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此外,在高层次人才的推荐选拔过程中,则建立了重业绩、比成果、论贡献,不唯资历、不唯学历的评价体系。于是,一批年轻有实力的科研、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海油工程在实施人才战略时很注意一点,就是搞明白这些人才适合干什么,或者那个时期他们适合干什么。弄清这一点,再给他们晋升空间、发展平台和好的激励,就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金晓剑说。

随着服务客户能力的增强,广阔的国际市场展现在海油工程面前。打造高效、精干、专业的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日益成为海油工程的关注重点,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海油工程先后引进了数十名特聘外国专家,这些顶尖人才长期活跃在水下技术、深水技术、深水工程船舶、浮托技术、浮体设计、市场开拓、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对外合作交流的领军人物,为海油工程带出了一大批国际化科技人才。而鼓励科技人才参加行业顶尖技术会议、与国际知名专家现场交流,是海油工程拓展科技人才国际视野、加速其成长的又一重要方式。海油工程每年都组织大批科技人才参加国际能源、海洋技术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论坛及展会,为科技人才创造与国际知名专家们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这些顶尖技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十几年来,海油工程的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在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100多篇、演讲10多次,在成功推广企业品牌和技术品牌的同时,有力地拓宽了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极地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ISOPE)是国际极地与海洋工程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展示平台之一,2007年以来的10余年间,海油工程有50余人次在年度会议和专业会议上,通过论文发表和现场演讲的方式,为行业贡献新思想、新理念、新经验和新实践。

“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选人用人、培养培训、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上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拓展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提升各类人才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单体价值贡献,才能打造出一支独具特色的国际一流人才队伍。”金晓剑的人才观清晰而明确。

改革开放已40年,金晓剑在海洋石油行业也摸爬滚打了近40年,他亲历了这个行业的成长壮大,从近海走向远海、从中国走向世界。“创新促发展,海油工程这条路走得对,创新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增加了品牌含金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客户的自信心。海油工程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证明了海油工程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人才战略是有效的。我感到特别欣慰。”金晓剑的感慨中饱含着骄傲,当然还有对海油工程美好未来的期盼。

猜你喜欢

海油科技人才工厂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中国海油陆上发现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海油发展:北斗设备已经顺利运行一个多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打造具有海油特色的离退休服务品牌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