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8-12-17刘方媛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应对策略

刘方媛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发展时需要结合社会需求来加快专业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专业类型,而目前,该专业在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这种背景为了更好地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本文对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应对策略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概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保障工作所需的人才,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进入21世纪后很多高校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开设了有关的课程。这些高校中包含有很多重点院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招生名额不断锐减

招生规模是衡量专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专业招生人数越多,说明关注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专业关注度比较低。很多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刚开设时,由于新鲜感报考的人员数量比较多,但是近些年来招生名额不断减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人数为450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420人,到了2017年招生人数进一步减少,只有380人。招生名额不断锐减折射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时遇到了瓶颈,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而导致招生规模锐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认知水平低,家长及学生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冷门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很多学生不愿填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很多专业如国贸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不同,这个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严格,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多数都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实践活动的数量比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低,学生畸形发展问题严重。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个学期实践活动的数量只有2次,其余时间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听取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适应不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主要是通过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指标具有单一的特点,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很多的弊端,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为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三)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难易程度进行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冷门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以河北大学为例,河北大學是河北省最早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据统计河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7届学生的就业率只有82.4%,而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的毕业率超过95%。数据对比中体现出相对于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很多学生毕业时会报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岗位对于学生的专业具有限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可以报考的岗位数量比较少。

三、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扩大招生规模

随着高考改革深入进行,对于专业的要求不断提升,这就需要高校进行积极的宣传,教师需要深入中学进行专业的普及。在进行宣传时需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家长需要认识到没有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区分,只要社会对人才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些专业都是热门专业,树立这样的观念可以家长与学生更好的接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校可以在官网上设置专门的专业介绍板块,学生及家长在浏览网页时就可以获取有关专业的信息,包括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就业评价,这些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及家长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识。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慎重,高校还可以提供专门的热线咨询服务,通过电话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电话交流更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升宣传的效果。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要高校对现有的培养机制进行完善,人才培养时不能单单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扩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学校可以与劳动部、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展一些实习工作,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知识掌握中存在的疏漏之处,从而进行相应的弥补。在人才培养时高校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将实践纳入到学生的考核中,改变传统成绩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时更具有侧重点。

(三)明确定位,提升学生就业率

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是既要从学生自身入手,也要从社会层面出发。在学生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服务技能,针对不同人员采用不同服务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保部门的需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应拓展知识结构,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如会计、心理等,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在社会方面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逐步取消公务员考试专业限制,使专业学生可以报考喜爱的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率。

总结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招生名额不断锐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在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时需要加大宣传,扩大招生规模、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明确定位,提升学生就业率,这样可以更好的为社会输送社会保障人才,加快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晓春,孙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探讨——以安徽大学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04):62-65.

[2]田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 (16):121-122.

[3]赵秋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 (03):51-55.

[4]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定位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 (02):113-116.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应对策略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