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
2018-12-17潘杨
潘杨
摘 要: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起源在 18 世纪中叶的哥特小说,当时对作家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延续到了现在。很多优秀的哥特小说也改编成影视剧等各种形式,并受到广泛赞誉。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标志性作品,艾米莉·勃朗著作的《呼啸山庄》被看作视为英国文学作品的瑰宝。小说在起初虽未得到大众认可,但随着时间不断流逝,其魅力不断显现。
关键词:英美文学;起源;哥特传统
1 引言
受哥特小说影响,很多杰出的恐怖文学经典在英美文学中涌现,形成了一种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领域中,哥特文学也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哥特文学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而且在深度、广度上也有很大拓展,并将英美文学及欧洲历史、文化、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同哥特传统连接起来。英美哥特文学作品里笼罩着很浓的神秘色彩及阴森恐怖的氛围,不同的悬念涌现,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2 哥特概念
追寻哥特的本源,其本是部族名称。哥特人原来属于北欧民族中条顿人的一支。后来条顿人迁移到欧洲。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凭彪悍的性格,哥特人成为条顿族中的主要部分。罗马帝国于5世纪被摧毁,并且在很多地方建立王国。哥特人却迅速丢掉了民族特性。7世纪后,哥特人消失在历史中。哥特人生性好战,在欧洲南部的民众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创伤。南欧人,尤其作为意大利人对哥特族又怕又恨。很多年以后,法萨里把文藝复兴时期不受思想家钟意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称作为“哥特”。文艺复兴的很多思想家喜欢古罗马及古希腊的文化,但是哥特建筑则代表了落后,黑暗的元素。哥特的代表词是“蛮横”、“阴森”、“滞后”、“神秘”、“黑暗”等。
3 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源自于英国18世纪后半阶段的小说。哥特小说的情节丰富变化、惊悚具有刺激性,有时会联系到大自然的超能力。小说给读者的审美感觉是痛感和快感两种感觉并有。哥特小说主要设置在中中世纪时期的阴森古堡、荒郊的废弃屋子及城市里的穷街僻道等隔离光亮的地点,并且制造出神秘的感觉和氛围。哥特小说涉及到对社会制度的背叛、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等。哥特很多小说包含有道德意义,以邪不能战胜正为结局,重申即已经设定的社会秩序,哥特小说偏激中还夹杂有保守性。据大致统计,1796-1806年这十年时间内,英国出版的三分之一小说属于哥特的风格和传统。但是畅销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很多作家只知追逐潮流,小说的情节很多雷同,暴力色彩异常浓厚,语言也变得很是粗糙,读者因为这些原因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有些批评家也因此将哥特小说定义在1764-1820这一段当时全盛阶段的历史内。
4 哥特传统对英文文学的重要影响
4.1 哥特文学对英国的重要作用
哥特文学主要源头是英国的文艺复兴阶段的戏剧。等到文艺复兴阶段, 人文主义主导的思想和经典古代戏剧的影响下戏剧慢慢变得世俗化。在欧洲国家里面,具有影响能力的当属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但是英国最受欣赏的是古罗马塞内加所写的充满暴力和凶杀等元素的戏剧。因此,我们看到英国人受到塞内加的极大影响,英国涌现了第一批很多有影响势力的世俗剧著名作家。英国戏剧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和詹姆斯一世等名家将悲剧深入发展,对英国的文学作品发展尤其是哥特似的著名小说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4.2 哥特文学对美国的重要影响
从19世纪20年代发展以来,哥特类型的小说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也升级到了新的阶段和高度。除此之外,拥有真正寓意的美国小说--哥特小说,在欧洲很多国家的昌盛时期得到发展。美国当时具有影响力及倍受大众所欢迎的作家查尔斯·B.布朗在18世纪90年代左右,也就是当时所说的“哥特十年”的后期创作出许多恐怖阴霾并且充斥了很强血腥气息的文学作品。
5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特点
5.1 哥特传统特点
5.1.1 故事情节刺激紧张
哥特小说借助于极端的情节变化来给读者的内心心理产成巨大冲击力。代表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对其经典的解释。作品的主角弗兰肯斯坦一心研究巫术和生物学,投入到了废寝忘食的阶段。但在其实验的过程中,他制造出了了一个诡异的人形怪物。这个创造出的人形怪物相貌很丑,弗兰肯斯坦最后狠心将它抛弃。这时怪物却具有了人的感情,由于这个人形怪物恐怖相貌,他最终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接受。本来对人具有各种期待的怪物也对人产生憎恨。对人,尤其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它做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这个人形怪物通过杀人的行为不断报复社会中的人与物,弗兰肯斯坦最后也落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并且弗兰肯斯坦还造出了别的新的怪物,为防止制造出更大的麻烦和苦难,他嘴周毁掉了他自己制造的“新生命”。整个故事的情节极度渲染了恐惧的氛围,这也是哥特式小说典型特征。
5.1.2 复杂的心理刻画
哥特小说具有现代派的明显特征,并且哥特小说很是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哥特小说通过阴森的环境引起了很多读者内心的恐慌,更通过作品人物的内心描写将恐怖的氛围从内到外地极力表现清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很多的心理描写。克罗德·弗洛诺有很强的宗教感情,正常的感情变得更为扭曲,并且内心受宗教的毒化,成为了一个内心世界非常变态的人。雨果在对克罗德·弗洛诺的内心进行描写时,着重体现了他的内心波澜及冲突世界。艾丝美拉达出现后,内心焕发出很多爱意,却只能隐藏爱意在宗教情感之下。当他的爱意不被艾丝美拉达接受,恨意最后蔓延,引发了他对艾丝美拉达的残酷报复行为。禁欲主义最后毁了克德·弗洛诺的躯体和他的灵魂,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雨果用细致的内心刻画展现除了禁欲主义宗教中扭曲的人性。
5.1.3 极致的怪诞恐怖
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节的恐怖。哥特小说在情节上,其怪诞性体现在了人的死而复生,人与鬼的同等性上等。作家喜欢用夸张把将人的罪恶暴露出来,并凭自己的想象,使摧残人性的罪恶给人强烈的印象,渲染出浓重的压抑氛围。哥特小说里面,出现很多次令人作呕,并且与死亡相关联的场面。哥特小说和浪漫主义的很多文学作品有很多不同。哥特小说通过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里面很多丑陋事实的揭露,对人性和社会道德进行探索研究,而浪漫主义作品刚好相反,浪漫主义是把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从正面进行表达。哥特小说用“黑暗”的手法来展示“黑暗”, 起到警告社会的民众,且鞭策社会中的现实,以怪诞的刻画来刺激人的心理。
5.2 《呼啸山庄》哥特分析
5.2.1 《呼啸山庄》的相关介绍
《呼啸山庄》发生于英国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被带到呼啸山庄。主人之女凯西钟爱希斯克利夫,但凱西嫁给了凯西的邻居艾德加·林顿,因为他可以提供优裕生活。凯西虽然爱希斯克利夫,又无别的方法。希斯克利夫最后悄然离去。希斯克利夫经过几年发展回来。林顿妹妹伊莎贝拉最后爱上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选择与伊莎贝拉结婚,并买下了呼啸山庄。婚后,希斯克利夫对待伊莎贝拉很是无情,凯西生活过得悲伤万分。希斯克利夫在位哀悼凯西中并且期待死亡中单调过了20年。希斯克利夫对周围很多人轻蔑,直到最后凯西的幽灵在严寒的冬季雪夜把他唤到到荒原上。《呼啸山庄 》中希斯克利夫复仇之凶残程度达到让人痛恨的程度。小说中的一男一女外加一外一内叙述事情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的主题,小说家利用的特殊叙事角度对再现主题起到了特殊的效果和意义。
5.2.2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分析
首先,《呼啸山庄》的绝妙之处在于其故事巧妙的运用哥特式技巧,牵涉两代人的事情,它的跨度三十多年。艾米莉避免已有的叙事方式,把故事从中间叙述,而剧中人物自带历史上场,情节向过去及未来延伸,使小说充满变化。此种采取中间叙述,读者自带悬念进行阅读的叙事方式是哥特小说所经常使用的技巧。艾米莉紧跟着同一事件,使得读者从多个维度观察,加深读者的思考,还从哥特体的创作为基调,突破了以往小说采取第一人称的局限,引用边缘人继续叙讲,并且某些空白换另外方式进行。艾米莉更换叙事风格和叙事系统,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过自己的小说进行创新,构思出特色的结构。
其次,《呼啸山庄》的借鉴哥特传统来塑造人物。《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哥特式作为“恶棍英雄”,敢同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同习俗与迷信做斗争。就期本人而言,欺骗可爱的小凯瑟琳,包括自己亲生儿子不放过,变成一个完全的恶魔。但希斯克利夫也有令人同情的地方。童年备受辛德莱虐待,仆人看不起他,后来辛德莱剥夺了他本人可以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变成仆人,凯瑟琳也远离他。最终种种不幸使希斯克利夫完全失望,变成了全无怜悯心的人。艾米莉是对以往哥特小说塑造人物缺乏个性做了突破,这使以后创作哥特式有了新风格。
最后,《呼啸山庄》的场景刻画和情节塑造也凸显出哥特式风格。哥特小说突出特点在于其神秘怪诞。艾米莉所阐释的情节地点充满阴郁神秘。呼啸山庄风啸雨吼,宅子里面的枞树凋谢,房子森严压抑,大门周边有很多奇怪的石刻,房内内部阴森。在情节描写上,艾米莉成功发挥到了极至,在于《呼啸山庄》充满了暴力和恐怖。渲染恐怖和神秘的创作风格是哥特式很多小说的惯用方法。根据论述可以发现,《呼啸山庄》创作内容上吸取哥特传统,制造了充斥神秘的艺术感觉。通过过程中哥特式刻画风格的借鉴,艾米莉制造出了意境深邃,但正因此也受到了很多同期读者的冷落。
6 结束语
文学作品自己的价值需要在阅读中显现。《呼啸山庄》无论是在人物刻画及故事场面等特点上强大的哥特式描写,违背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趋势,受到了大众的冷落。但等到20世纪,当人们再次阅读时,他们注意到小说那时的特点竟为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先驱,也变成文学评论盛极一时的话题。《呼啸山庄》所呈现出的意境,并非只是哥特式角度就可以完善它的解读。但根据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欣赏艾米丽超于平常的禀赋及艾米丽小说别具风格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榕.哥特小说的美国本土化——解读《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边疆叙事[J].外文研究,2015(02):59-66+106.
[2]李松颖.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赏析[J].作家,2014,(16):103-104.
[3]向文静.中西文学中神话素“夜”的对比研究——以《寒夜》和《呼啸山庄》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