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马车里的大社会

2018-12-17李彩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羊脂球莫泊桑对比

李彩薇

摘 要:《羊脂球》描述了一个关于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与人性美丑的故事。古往今来,妓女遭人歧视或被人怜悯,而名为“羊脂球”的妓女,却成为了一个值得人尊重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莫泊桑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将“羊脂球”的美好品质无限凸显、更加鲜活。可以说,贯穿全文的对比艺术是这部百世流芳的作品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对比;《羊脂球》;莫泊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莫泊桑将故事置于一个敏感的时代背景下,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大量普鲁士士兵进占法国各大城市,人民饱受苦难。在国家和个人的选择上,千人千面。这种背景下,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文中有不同阶级的对比,也有对同胞、和敌人态度的横、纵向的对比。本文将主要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对比的运用及其对人物塑造和作品艺术性的作用。

一、显性对比

1.整体和部分的对比

普鲁士人进占鲁昂时,人们从最初的满心恐怖慢慢变成与敌人和平共处。“在许多家里,普鲁士军官和房东一家同桌吃饭……既然自己完全捏在此人的手心里,跟他伤了和气又有什么好处?真要那么干的话,与其说是勇敢,倒不如说是鲁莽。”这几乎是所有鲁昂资产阶级对待敌人的态度,他们没有国家荣辱观、贪生怕死,一旦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也许没有人愿意为了虚无的爱国主义去冒失去生命之险。但羊脂球,一个卑微的妓女却敢这么做。“我从窗子里看着他们,这些头戴尖顶钢盔的大肥猪,我的女佣抓住我的手,我才没把家具扔出去砸断他们的脊梁骨。”普鲁士人原本没有打扰她,也没有威胁到她的利益,但面对他们她仍旧义愤填膺、勇于斗争。可是,大部分鲁昂人都做不到,也不敢做。

2.对同胞态度的对比

当“九人”认为和一个妓女同乘一驾马车是耻辱时,羊脂球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他们,他们才免于饿死;“九人”想尽早离开小旅馆开始抱怨羊脂球的勇敢行为时,羊脂球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和尊严;多亏了羊脂球,他们得以重新上路,却从此对羊脂球冷目相对。

3.对敌人态度的对比

马车上的旅客们下榻小旅馆,普鲁士军官不许他们离开,九人团体妥协了,只能唯唯诺诺以礼相待。三位尊贵的夫人竟然在臆想军官本来更喜欢她们三人,是尊重有妇之夫才改变目标的,所以称那位军官“行为挺正派”。与之相反,羊脂球听到军官的无理要求之后怒火中烧,破口大骂“这个普鲁士死狗”,坚决不从。对九人团体而言,个人生命和利益胜过一切,没有什么能凌驾于这之上,国家荣辱与他们无关,丢掉尊严也没关系。羊脂球却无所畏惧,始终坚持她认为对的事情。

4.阶级的对比

十位旅客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有些是贵族、有些是资产阶级、有些声称是国家和人民的救世主,他们是体面人,是人们口中的“上等人”。只有羊脂球是个为人不齿的妓女,是“下等人”。但在特殊情况下总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有时候“下等人”比“上等人”更值得尊重。例如抗日战争期间,大量“上等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保卫祖国的是地位较低的人民大众。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莫泊桑有意让书中的角色分属不同的阶级,然后将其对比。贵族们、资产阶级们、修女们应对敌人和同胞的方式太可耻,一个妓女却显示出了高洁的品行。所以说,一个人的品质,从来都不是由他所在的阶级决定的,至少羊脂球在这次旅途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的品行碾压所谓的“上等人”。

5.不同时期对羊脂球的态度的对比

故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马车里、旅馆里、马车里。在旅途之初,九人以轻蔑眼光看待羊脂球,三位贵妇人把她当作“婊子”“社会耻辱”,羊脂球的慷慨分食却瞬间让她们改变了态度,毕竟“吃了这胖姑娘的东西,就不能不跟她說话了”;在旅馆里,羊脂球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却由此激怒了那九人。他们试图说服她,同时又在暗地里嘲讽她;最后羊脂球为了拯救同伴,不得不放弃自我。可在重新启程的马车上,匆忙赶来的羊脂球没有准备食物,而那九人,即使食物装得满满当当,也丝毫没有要分享给她的意思。从他们对羊脂球态度的一系列变化上,不难看出这些伪君子只考虑到个人利益,他们贪婪、虚伪、残忍、没有原则而且不懂感恩。反观羊脂球,她贡献出去的不止食物,还有身体和尊严。她顾大局、也重情义,可悲再大的牺牲都唤不醒那些人的善心,但通过这横、纵向的对比,也更让读者对羊脂球是美好品质肃然起敬。

二、隐性对比

除了处处可见的关于阶级、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小说中还存在另一种对比:隐性对比。提到妓女,人们大多嗤之以鼻,妓女们值得同情,却很少得到尊重。这是个无法辩驳的事实,因为她们中的大多数一旦选择了这种生活,往往会失去原则。羊脂球却是个例外,她卑微却不下贱。如羊脂球一般的妓女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应该随便轻视妓女,有时候,这个群体才是社会的良心。

三、结语

马车里的十人,性格、教养和社会地位不同,打哈欠的方式都不同。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的马车就像法国整个社会的缩影。在小小的马车和旅馆内,莫泊桑利用对比手法演绎出了一场时长为六天的精彩的人性表演。无疑是处处可见的对比让整个“表演”显得更加丰满,各位“表演者”因此栩栩如生、风格鲜明、有血有肉,同时整个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Etude doeuvre : Boule de suif de Maupassant. Studyrama N°91009.

[2]曹让庭. 对照艺术的杰作——谈《羊脂球》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段[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3]陈娥. 浅论《羊脂球》里的美丑对比艺术[J].理论观察,2013年第8期.

[4]赛序新,高立安.对比强烈,美丑毕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6卷.

[5]王梅,杜进.《羊脂球》结构系统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羊脂球莫泊桑对比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小说《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分析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谈莫泊桑小说《羊脂球》的主旨表现
美与丑的对比:谈小说《羊脂球》中的人物角色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