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魄成翁画明珠

2018-12-17孙国喜杜雨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徐渭

孙国喜 杜雨星

摘 要: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在赏析徐渭《墨葡萄图》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探析其水墨思想与独树一帜的情感表达方法。徐渭画论对徐渭水墨思想及中国画绘画观念发展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花鸟;水墨思想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YSMS10)

一、墨葡萄图赏析

(一)历史背景

《墨葡萄图》创作于徐渭出狱后的晚年,是其代表作之一。此画奇肆狂放求神韵,推进了水墨大写意画的进程。徐渭的《墨葡萄图》融入了自己的画学思想,把写意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徐渭吸收前人的创作方法,融会贯通,没有一味拿来照搬,而是通过自己的沉淀、艺术修养,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画风。再加上他因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造就的桀骜不驯性格,使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大写意风格画家。

(二)艺术形式

《墨葡萄图》描绘的是无人采摘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中的景象。

不仅仅是为了画葡萄,而是借葡萄来发泄他一生坎坷与一腔志气无处挥洒的苦闷之情。就如画中题诗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所寄托的是他不能被任用的悲哀。“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发了抑郁牢骚与愤懑不平的情感。这作品绘制的时间正好是徐渭非常穷困潦倒的时候,犹如西方油画家梵高,狂放热情的笔触下掩藏着一颗寂寥、苦闷的内心。《墨葡萄图》的气韵在画外,画外是徐渭生命情感的延伸,是人性的流露,是绘画技法的创新与突破,实则是对社会的呐喊。

徐渭也继承了宋元文人画以书入画的用笔,其擅长草书,现存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为行草。《墨葡萄图》的题跋也用跌宕的草书书写:“半生落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中。”他以草书入画,狂放热情的性格在字里行间挥洒,并且将草书用笔代入水墨大写意画中,藤蔓、枝干干湿墨并用,中锋用笔,如锥画沙,笔笔张驰有力度。枝干有粗细变化,同时又互相有关联,没有断开脱节,挥洒出葡萄所蕴含的作者的寂寥之情。传统文人画也讲究“骨法用笔”,但用笔多含蓄,徐渭继承并发展了宋元文人画的用笔表现力,将草书用笔在水墨画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实属前无古人。

徐渭认为临摹“时时露己意者,始称高手”,由此可见,他深谙书画相通的道理。他认为草书可以推动写意画的发展,故而他深谙骨法用笔之道,徐渭作画用笔将毛笔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一气呵成,将书法中的藏锋、逆锋、拖笔、转折、轻重缓急、墨色变化等运用到画面表达上,通过用笔的挥洒不拘泥于形式,抒发心里的苦闷,通过骨法用笔将画面的气韵更好地辅助传达,使画面生动。

物象的表现上来看,画家并没有刻意描绘葡萄的形象,而是追求神似,这与徐渭画学思想如出一辙。徐渭赞赏南宋夏圭的水墨艺术,在《观夏圭山林卷》中的题跋:“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这是指不拘泥于物体的外在形象,而是通过外在形象引发的对内在精神的挖掘,体会到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墨葡萄图》并没有对葡萄的枝、干、藤条、果实等细枝末节过度描绘,而是随意点染,叶无叶脉,葡萄之间连接的枝梗也不画,简化了物象,升华主题,用概括的手法摆脱物象的束缚,追求诗情画意与生韵。舍形,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影,与事物外在形象拉开距离,是为了更贴近主体精神,整幅水墨葡萄毫不刻意,宛若天成。

如此豪放洒脱的创作,作者必然无意顾及色彩,并未依据葡萄本来的颜色绘之,而是用墨在生宣上的变化代替色彩,全画水墨点染。叶片用浓淡、大小不一的墨块概括,黑白对比强烈,再配合饱含水分的淡墨点染的葡萄,颗颗晶莹剔透,似乎描绘雨中景象,彰显野逸的自然美。徐渭将《墨葡萄图》中墨色的变化抒发得淋漓尽致,运用泼墨、破墨法使浓淡墨相互溶解、渗化,或浓墨破淡墨或是淡墨破浓墨,浓淡墨色的对比给人非常大的跳跃性,使画面充满动感,有一种节奏在二维空间的画面呈现。而徐渭有时为了避免在生宣纸上用墨的过度渗化,偶尔会在水墨中加入少量胶,胶会使得墨渗出的痕迹不漫无边际地晕开,水墨流畅而恰如其分。叶片用浓淡、大小不一的墨块概括,黑白对比强烈,墨色如钧瓷窑变般奇妙,再配合饱含水分的淡墨点染的葡萄,颗颗晶莹剔透,鲜嫩欲滴,似乎描绘雨中景象,彰显野逸的自然美。葡萄晶莹剔透,在大片墨叶掩映下充满节奏感,使观者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由此可见徐渭精能的用墨,通过墨色求得神韵的高超。

中国画的一切形式因素均在经营位置中得以体现,也是现在人们所常提到的构图。《墨葡萄图》看似笔法放纵但画面也包含作者的精心经营。画面右上方近角处起,伸出一段折枝,将画面上下一分为二,下方为画,上方为题跋,构成徐渭融诗书画于一体的题画诗,是构图中的第一阶段“起”;弧形枝干顺势向左下方,引出枝叶,承前启后,在国画构图中是“承”这一阶段;大片的葡萄墨叶,十分茂盛,是“开”的阶段;主枝生出旁枝在左下角呈“S”形,右下方的葡萄与左上角的题跋互相呼应,达到均衡,画面应合统一,这是画面的最后一个阶段——“合”。画面中的墨叶与葡萄疏密有序,虚实相生,层层叠加,有密不透风之感,中间大面积的留白给人灵动、空旷的气氛。葡萄藤虽然互生画面的左右,摆动朝向却并不相同,遥相呼应,左右顾盼,已然是作者经营布置过的。《墨葡萄图》中空白的部分十分精妙,右上密密的叶子形成了一个黑面,错落的线条分割画面中间的空白,使空白处不显呆板空洞。

二、《墨葡萄图》之徐渭水墨思想

徐渭是传统文人繪画发展与大写意绘画发展交替的关键人物,但更多关注点是在徐渭的身世以及与梵高等画家的对比研究上,较少在思想史上进行探讨。本文就《墨葡萄图》结合徐渭画论对徐渭水墨思想及中国画绘画观念发展之理解。

徐渭在其画论中写:“昔图若彼,今图若此。昔耶今耶,一纯阳子。凡涉有形,如露泡电。以颜色求,终不可见。知彼亦凡,即知我仙。勿谓学人,此语堕禅。”[1]“以颜色求,终不可见”完全可用以表述徐渭的水墨思想。《墨葡萄图》也不例外用墨色绘之,仅用墨色区分五色,全画水墨点染,彰显野逸的自然美。在徐渭的画学思想体系中,色彩仅仅代指墨色,徐渭可以说巩固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使得传统绘画中的色彩逐渐淡出画坛,以水墨表现为主的绘画开始日益增多,这一变革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念的转变,笔墨、丹青之于中国画都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是笔墨在后来的中国绘画中成为非常重要审美标准,甚至是成为中国绘画色彩的主流发展至今,徐渭在笔墨的发展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其画学思想还有舍形悦影之说,是指远离了外在想像,却更接近于内在真实,主体必经“舍形”而后能“悦影”。因此徐渭画葡萄重在神似,更加释放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透露出对社会的呐喊与人性的流露,联系作品与其画学思想更加能够理解其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内涵。

三、结语

传统文人画中,画家最情感的表现多含蓄,而真正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确立下来,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在徐渭的《墨葡萄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画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以笔墨表达出来,真性情毕现于画,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徐渭花鸟画的代表作品《墨葡萄图》进行研究,分析其风格、构图形式、表现技法等,了解其作品的内涵、画学思想,对探究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具有研究价值。

注释:

[1]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32-1333.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2.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30.

[3]弓新丹.形色由心:徐渭《墨葡萄图》探析[J].美术大观,2016,(10):60.

[4]常德强.从《墨葡萄图》探徐渭花鸟大写意画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10-112.

[5]程万里.画到精神飘忽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从《墨葡萄图》浅析徐渭之艺术精神[J].艺术百家,2004,(03):96-98.

作者简介:

孙国喜,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

杜雨星,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硕士。

猜你喜欢

徐渭
放风筝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一团苍老暮烟中
徐渭的幕府时光
风莺图诗
人不动则物动
善于思考的徐渭
徐渭南腔北调
落榜生徐渭
徐渭猜谜斗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