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质与艺术表现

2018-12-17黄丹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表现材质工具

摘 要:材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是作品形式美和人文属性的载体。材质的媒介性是从材质被艺术家通过一定方式,运用工具对其改造。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使材质和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得以表现艺术意图。

关键词:材质;工具;形式;表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绘画实践的角度讲,材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对于画作的形式和表现效果至关重要。材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是因艺术形式,或样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它们不仅仅是涉及作品形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作品的表现品质问题,特别是材质。材质也会因为对工具的不同选择,导致手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或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质和工具,同样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美术作品是属于视觉领域的,是用眼睛直接感知的艺术。而作为绘画作品表现的物质材料,对作品很重要。它既是作品物化基础,也体现其自身的物质美感——材质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物质材料要求是可以直接被眼睛感知。因为“艺术主要就是为了观看而创作的”。[1]

艺术作品中的材质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材质本身的质地价值,另一个是使用价值。材质本身的价值,包含两个层意思:一是材质自身的物质特性。即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的稳定性,及其所呈现的视觉审美特点。二是材质的人文属性。人文属性也称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约定俗成的历史文化特征。在艺术作品的材质中,一般较少关注其材质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在创作中。但对于工艺美术作品就不一样,材质的使用价值决定性意义很大,如金、银、宝石等工艺作品,人们对其材质的稀有而产生的价值兴趣,比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或者工艺水平所产生的兴趣更大。对于稀有的贵材质与价值问题,在此不需展开论述,因与本文主旨无关。而稀有的贵材质对纯美术(绘画)作品来说其决定性意义并不大,可以讲是微乎其微,甚至材质的稀有和高价对于作品是毫无关联。那么材质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材质自身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它被选择。其一是它的特性必须适合某种加工,这样才能在作品中起到辅助作者表现意图的实现。其二,在艺术创作中对材质的使用就体现了它的人文属性。材质的人文属性表现在它既有的、在被选择之前的人文价值,在作品之中又有作者和作品所赋予的新的价值属性。价值属性从新赋予的角度讲,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创造。其三是表现在材质存在的形式中。

“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形式,又是内容。”[2],艺术作品中关于内容与形式之间谁主导谁的争论是个老问题。笔者认同,作为一件艺术品,它是一个整体。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形式与内容,其实是出发的角度不同,是作品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所以“形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形式的内容”[3]。形式的存在有它自己的方式和规则,这种方式和规则就是构成形式意义的所在。因为规则和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人文的特征,它们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因此,材质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就体现了它的自身特性和人文特点,“形式决不是内容随手拿来套上的外衣”[4]。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紧密裹系在一起的,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在材质与审美之间,艺术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艺术家运用材质进行创作的过程,是材质媒介化的过程,是艺术家认识的过程,也是材质被艺术家意图化的过程。材质之所以被选用,是因为它适合于加工而产生艺术家所预设的合适的效果。材质媒介化的过程,沃尔海姆做过解释:“主题化属于是用绘画材质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目的)的方式,正是这种将目的强加于材质才将材质转化成媒介。”[5]因此,可以看到材质媒介化成作品,是材质从原始的物的属性到被“改造”过程中艺术家注入的人文属性,即艺术审美性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多、从旧到新的过程。“材质的形式在原材质阶段便启发着、暗示着、繁殖着另一些形式……根据它‘自己的规律解放了其他形式”[6],并且“材质向形式提出很多要求,并对艺术形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反过来,艺术形式也会彻底改变材质”[7]。

材质在被意图化的改造过程是艺术家理解、认知世界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认知材质的过程。艺术家运用材质的过程是不断认知材质的过程,在运用过程中,通过理解材质的极限与极致,激发材质的潜在可能性并强化材质的类型,将其作为语言的储备。对材质的熟悉、掌控便成为艺术家的习惯性语汇。与人们善于运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句式去表达一样,艺术家也善于运用自己有把握的材质、技法语言去表现。这也是为何艺术家总会对某种材质偏爱的原因。

每个艺术家都善于运用某些材质、有其偏爱的材质。但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物质特性,规定它的极限和极致性。艺术家只有通透材质的物质特性,才能将材质通过自己的意图去把握,充分地将其性能发挥出来,并使其有审美性。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材质的实现并呈现材质自身特性。

形式,是从事美术创作的人都是有兴趣并倾力投入的。“一件艺术作品是空间的尺度,它就是形式;而作为形式,它就得首先让我们认识它。”[8]材质是构成形式的物质基础,是创作意图得以呈现和表现的物化基础,是作品得以存在的外在尺度。从创作过程来说,材质一经选定,制作中就只剩下对材质的加工处理和呈现材质的方式方法,因此福西永认为:“艺术作品要存在,必须是有形的。它必须放弃思想,必须变得有纬度,必须使空间具有尺度,使空间得以成形。”[9]由此,精神通过对材质的加工和呈现,经过手的转换使材质包裹在精神里面。

工具是人手的延伸,对其选择也决定了运用的方法和表现的手法。

材質从被选择到实现审美转化就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和表现的过程。材质通过在艺术家的艺术意图的指引下成为媒介,艺术作品审美性的达成也是材质被艺术家成功地转化为媒介的过程,注入人文精神的过程。因为材质自身有其独特的特性,当这种材质特性符合艺术家的艺术意图被选择时,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更显得格外重要。当恰当的工具和手法去运用材质,其特性才有可能被转化为媒介、转化成艺术可用的语素,使其适合艺术家表现意图。同样的材质,其选用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材质所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同样使用矿物颜料,加工的不同可以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同一色相如颗粒大小不同,其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彩度。而工具和方法对其表现效果也不一样,同样是细颗粒的矿物颜料,同样使用毛笔,如果是用“染”,必须是“三矾九染”,同一颜色的多次上色,色彩秾丽厚重。而如果是“撞”就只需一次成形。“撞”就不必是同一颜色,可以是水、是粉或者其他色,相对于“染”其色变化多姿。如果是“泼”,使用的工具就又跟笔大有不同了,其效果更是大异于“染”和“撞”。

因而可见,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对于物质的呈现和艺术意图的表现有着密切的关联。意图的表现又必须借助于材质传达,加工和使用材质的工具对材质的呈现效果与形式又各不相同。

“形式在获得物质形态之前,只是一个心灵的视象。”[10]就绘画来讲,对材质的选择与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是为最佳表达、不断对材质的使用寻找一种最适合的方式、方法。福西永认为风格是物质的“技术第一”。[11]

一种形式若没有支撑物便不是形式,这支撑物本身就是形式。[12]

在工具的作用下,在人们的手中,形式以某种特定的材质呈现出它的本体。形式便存在于那里而非别处,即存在于一个相当具体的又十分多样的世界中。同一种形式保持着它的若干维度,但不同的材质、工具和手改变着它的特性。[13]

因为材质在艺术(绘画)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体现在艺术形式之中,所以材质的形式是“材质”和“形式”永恒的、不可化解的和不可还原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它的手工技术中表现出来。

注释:

[1][2][3][4][6][7][8][9][10][11][12][13][法]福西永.形式的生命[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37,40,40,94,94,38,39,93,55,64

[5]沃尔海姆.作为艺术的绘画[M].转引自: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62.

作者简介:

黄丹松,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美术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表现材质工具
刚柔并济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