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折叠
——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

2018-12-17

关键词:装置艺术

查尔斯·林赛(Charles Lindsay)

1961年出生于洛杉矶,是一位多学科艺术家,对生态系统、文化和技术发展充满兴趣。他创作沉浸式环境、声音装置,以及用回收的航空航天和生物技术设备、图片、视频建造雕塑。他的作品融合了符号学和荒谬,以展示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的前景,以及人类影响其长期生存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勘探地质学家,他也是搜寻外星文明计划研究所的AIR项目总监、古根海姆博物馆研究员、罗伯特·劳森伯格驻留艺术家、内华达艺术博物馆艺术与环境中心研究员、OSA EARS创新者项目的发起人——项目旨在将从地球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获取的高清实时语音和数据传递给所有网民。OSA EARS项目位于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目前正与设计工程公司奥雅纳(ARUP)共同开发其平行声音装置“ECOTONE”。

苏少禹

1990年出生于天津,生活工作在洛杉矶,媒体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和策展人。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来自科学、艺术和电影概念上的跨平台世界建设,既是就自由而言也是就限制而言。苏少禹探索了基于摄影的媒体,从大型模拟到数字计算摄影、视频处理和合成。最近,他一直从事AR、VR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创作项目。他在漩涡沉浸式媒体(Vortex Immersion Media)和洛杉矶中心摄影棚(Los Angeles Center Studios)展示了他的沉浸式穹顶电影。苏少禹以摄影总监和后期制片监制的身份,一直从事西南偏南公司(SXSW Inc.)、初见(First Look)、国际虚拟与增强现实故事影展(FIVARS)、荷兰VR体验日(the Netherlands VR Day)等的播放项目。他在加州艺术学院取得了美术硕士学位,并持有华盛顿大学的两个学士学位。目前,他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担任技术总监。

红山实验2.0

交互式投影,

声波地形,雕塑

2018

《风洞:红山试验》(v2.0)是查尔斯·林赛(Charles Lindsay, 1961,旧金山)与苏少禹(1990,天津)联合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两位艺术家采用混合的方法,将远古时间、久远历史、遥远未来以及科技前景相融合,使观众对时间和空间有一个新的理解。《风洞:红山试验》(v2.0)包括“未来人”(雕塑)、“未来涡旋”(声波地形)和“未来悖论”(互动式投影)。这是为探索意识和物质现实的交替概念而建立的一个环境,这与最近在高等物理领域发现的古代文化和当代哲学相结合的观念体系相呼应。在高等物理领域,时间的结构似乎是可塑的、虚幻的,是与工业社会所认可的线性时间概念相反的。

应歆珣

装置艺术家,出生于浙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应歆珣的艺术创作呈现多元面貌,主要包括纤维装置、身体装置、灯光装置、剧场、影像、绘画等,关注人类纪时代的人工性、感知关系、科技生态、精神等问题,探索研究媒介与身体、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应歆珣曾获马爹利艺术基金未来艺术“英才奖”等奖项,作品被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基金会及其他藏家收藏。2017年她在上海BANK画廊策划了 “0:00”当代艺术展。

无体

单频影像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感光纤维,感光灯泡,棉布,

乳胶管,感光液, 彩色玉米粉,金属,

手电筒,旋转电机,传感器

时间:2017

在“人类纪”时代,所谓的生命科学正在创造着无限蔓延的“合成生物”,以追求永生的未来生态;“合成生物”的存在,如同“濒死经历”所描述的——“意识是大脑内一台量子计算机的程序,离开了身体,这个程序仍在宇宙中存在。”——意识和现实是抽离的,身体似乎只是一个暂时的载体,意识已分解成原子并游走于空间之中。现代进程中的“人工性”,让我觉得如同这种濒死体验般,使“人”可以寄生于任何“物”之中,在社会中不断的自我蔓延,形成强大的自组织系统。

《无体》将生物形态的衍化进行分解,用纤维、电子声音、感光纤维、感光灯及电子机械等技术材料与身体重新组合,并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了我对“濒死体验”的想象,一个人在被抢救的过程中,灵魂游走出身体,各种感官被抽离并强化,这时候似乎真正感觉到了充满空间的自由。角色中渗透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微妙关系,而不是某段具体的生活记忆,我希望可以呈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一种没有时间的时间感。

洪启乐

电子音乐人,艺术家。出生于中国福建,现居住工作于北京。从事音乐、视听艺术、装置艺术等跨媒介交互创作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目前独立/合作出版超过二十余张唱片,参与上百场次的视听艺术表演现场,以及国内外媒体艺术展览。

鳞·SCALE / sample 02

水泥板,70寸LCD,

扬声器

可变尺寸

2018

SCALE系列作品为基于未来时间维度进行的考古采样的思考所创作的系列作品。Scale既有鳞的意思,也有尺度的概念,既是微观视角下的线索,也是宏观现象的缩影。Sample #02 便是这样一个样本,LCD便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媒介之一,就像铸成城市的钢铁与水泥,它被埋葬在城市的坟墓中,它依然运行,它只不过是一块被忘记的过了气的显示屏,被我发现并收编为2号样本。

邓悦君

1986年出生于广东云浮,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学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硕士。2011至2012年参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艺术与媒体项目。作品被收藏于艺术机构及私人藏家。目前创作主要围绕能量转换、维度空间以及机械运动三个研究方向,创作媒介涉及声音、机械装置、水墨动画等,生活工作于杭州。

漫衍

黄铜/铝合金/不锈钢/亚克力/

电路模块/LED

尺寸可变

2018

《漫衍》由10个发光运动的装置和6个接收器组合而成。装置顶部投射出经过编码的光线,光线中蕴含着声音信号,通过接收器可以听到光线中传递的声音。装置中部,设有旋转的蜻蜓翅膀,翅膀在可有可无的运动中,参与干扰、阻挡以及分化光线的传播和空间中光影的形成。观众可以选择游走在纵横交错的声音空间里,或者作为光影变化的观察者。

甘健

1986年出生,新媒体与声音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擅长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创造极限的视听体验,作品透露出极致的工业之美、未来感与宗教意涵,持续探索声音联觉、动态影像、光与空间的关系,以声音视觉装置、现场演出、音轨等多种形式呈现。

基石

沉浸式声音影像装置&现场

6台激光投影,

计算机以及音响系统

2018

由声音、影像、光与空间构成的作品。中轴点的光轴以不同形态透露出宗教与科技的意涵,规则、工业化的文明足迹以光轴为中心无限扩张,高度同步的声音与视觉展现极端的速度与力量,描绘背后创造这宏伟景象的能量流动,作用于整个空间,完全的沉浸式体验。

花形(王志鹏)

新媒体艺术创作者,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工作于杭州。创作方向包括声音影像交互、计算机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和声音艺术等。花形一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探索“浑沌”现象。长期专注“分形”这一数学概念所展现出的分形图像,并挖掘和思考分形图像背后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与宇宙自然、宗教之间的暧昧关系。

花形

VR装置

6分钟

2017

如鸟掠虚空,踪迹不可得。

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表现一个“流动”的世界——事物应该是以某种波动或者说流动的形式存在。艺术家在作品中想提出的问题,在“未来”也都不会停止追问和思考,这就是作品对于“未来”的表达。

I&C小组(龙星如&周姜杉)

龙星如和周姜杉是一个基于北京的艺术组合。龙星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周姜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硕士。他们的研究方向为数据与感知的关系,以及数据体验下的主观叙事。作品涉及视觉艺术、计算机工程和叙事,使用实时获取的数据创建多感官体验。

监控

实时数据互动装置

2014

《监控》是一场与金鱼“Sharky”和“George”共同完成的表演装置。在表演过程中,Sharky和George的动作被一个实时动态监控程序跟踪,记录下它们在环境中的移动速度和总计移动距离。“监控”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系统在探测Sharky和George移动的同时,以10秒的速率更新百度,并返回投射到Sharky和George身上,形成Sharky和George正在发生有关最新新闻的对话场景。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参与互动。

刘佳玉

1990 出生于中国辽宁,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伦敦。作品曾在 V&A 博物馆、英国设计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地展出。新媒体艺术装置与数据可视化是她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其作品经常将两个极其不对等的地理位置景观相结合,与之生成一个新的空间,通过展示作品地点的矛盾性,探索人对空间的经验感知与装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窗边

机器深度学习-影像

装置

2018

该作品将两个不同的位置景观相互递进拼贴,并与之生成一个新的空间。该作品使用实时渲染运动图形和投影映射结合制作而成,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结合鸡湖实时数据源的风速和风向控制而渲染生成的天空模拟影像被分割成同层次的粒子共同输出到vvvv中,再经由多种动态图形的技术进行处理,最终该雕塑使用显示屏进行显像。通过仰望的行为使观众和作品之间产生奇妙的连接,体验生命的循环和对自然追随的渴望。

钱泓霖(AKA.ARTDAMO)

现生活工作在深圳。2008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在研究生期间已经开始进行媒体艺术(Media Art)的研究与创作,期间前往德国ZKM媒体与艺术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和学习。2015年创立媒体艺术团体混合共同体(HYBRID COMMUNITY),曾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系,教授媒体艺术理论等课程。他的作品涉及视听连觉、机械交互、程序界面交互等实践创作,学术研究上则涉及视听媒介考古、媒介文化研究等学科课题。

体内冥想

机械装置(木、机械、丙烯绘画、3D打印、led)

35x19.9x11.7cm/个,总数12件

2015

这件作品就如一个关于人体解剖学的考察报告,整个装置有十二件装有机械结构的木盒组成,每件木盒表面都绘制了19世纪欧洲的人体解剖学图录。而除了现代生命科学所展示的实在肉体器官,我们的身体如一个容器,肉身的个体精神构建了内在的宇宙景观。人们对于身体内部的想象与偶然机遇的观看,往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错位,于是反思:我们到底是否能够或者需要真真切切地看透自己?

林欣

艺术家,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作品以电子媒介为核心,涵盖布面油画与电子影像装置两大类。林欣善于驾驭多媒介同步并行的创作方式,媒介的交互也为视觉场域的铺陈提供了复杂而多样的路径,最新展览将通过数字动画、油画和灯光装置等多种形态建立其观念与语言世界,并把观众带领到赛博虚拟环境下的另类现实中。

有风的空间三

数字互动影像装置(多屏)

单屏尺寸: 280 x 185cm/屏幕(高清投影,尺寸可变)

2017

虚拟的空间是人类欲望的释放地,是心灵物化的一种表现,是更为真实的真实。人的内心世界在那个没有气压的数字领域突然被无拘无束地释放出来,这种解压式的释放产生的张力是巨大的。那里的风没有触感,阳光没有温度,却依然清晰的折射着我们的欲望——更为分明,更为强烈,也更为本我。《有风的空间》系列基于这段诠释,在虚拟的空间用视觉强调风的“真实”触感,类是缘木求鱼,却又有趣异常。《有风三》是一件交互电子装置,观众可以通过吹气等动作,用现实中的风去干扰和控制电子影像中虚拟的风,让风在现实与虚拟中自由穿梭,从而模糊物理与信息之间的界限。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纸的艺术
除白发简易装置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