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SBE)的当代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研究

2018-12-17

中国园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式美景材质

李 哲

宋 爽

何钰昆

1 背景

1.1 新中式景园

新中式景园(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诞生于中国传统园林当代复兴的新时期,是一种自主进行的中国园林现代化进程。伴随国力增强、民族意识提升,新中式景园作为一种本土孕育,富于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景园类型,正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国元素”的物质、空间载体,承担着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使命。

伴随新中式景园发展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复兴,以及新中式文化现象向全设计领域的整体蔓延。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外在形式,那么新中式景园也自然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研究的价值与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固有的家国情怀、文化演进、艺术追求以及景园设计认同共同促进了新中式景园的发展,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动力。目前看来,新中式景园研究方兴未艾,它秉承传统造园思想,着力于设计实践,并由文化符号、表意策略推演至审美体验与价值评判,为基于本土意识的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式景园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景观设计的一种时代趋势,并就如何系统组织与建构空间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传统与现代杂糅的造园手法基础上,彰显传统的色彩搭配、抽象的图案符号、生动自然的植物群落,并充分采用了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技术,进而营造出颇具中国韵味,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空间环境。伴随上海世博园亩中山水园、万科第五园、苏州博物馆等业界公认的优秀设计案例不断涌现,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共时性研究方法与理性的技术手段,将对新中式景园空间建构逻辑的描述与判断引向更为科学、深刻的层次,进而把握新中式建成环境材质建构的内在规律与变动趋势。

以“新中式景观(景园)”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新中式景园现象已经获得国内外普遍关注,研究成果自2010年以来持续增长,并在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配合下取得初步成果。相关研究说明新中式风格的国际关注度在持续提高,新中式景园业已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 同时,对全部检索期刊进行简要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景园文化、风格特征、设计手法、传统符号等问题,对其建成环境空间效能的分析以描述性为主,重点围绕感性、文化层面,采用古典词汇重新阐释的方式进行,传统研究手段逐渐成为中式景园创新发展的掣肘,亟待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以及结合数字技术开展的量化分析与评价。

1.2 材质建构

“建构”是来源于建筑学科的理论概念,原指搭建起一种构造,引申为系统的建立。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n,2007)在《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一书中,将建构定义为“建筑材料、构造和工艺技术如何反映和体现社会文化和艺术”。他将“积极的美”(或正向的美,positive beauty)视为“建构的”(tectonic),是材料实体和组织秩序的系统集成与必然结果[1]。材质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在景园环境中,它既是建造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景园空间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并成为表达空间意态、设计风格与个性,乃至人文情感与美学观念的重要途径。景园环境中的材质建构绝不单纯表现为某种材料好不好(物质性),或是简单的材料配伍关系(建造性),它作为一种“连续的知觉群印象”(表现性),内在指向了建构操作这一设计行为与历史、美学等人文知识状况的融合。因此,景园材质的建构研究既关乎材料、工程问题,同时也与文化、美学问题休戚相关,并为上述问题的共时性思考提供学理途径。

近年来,景园建构研究已在国内外形成基本共识,并逐渐成为风景园林学新的探索方向;采用多重视角、拓展研究领域是这一阶段的科研主线,并形成了初步结论。必须正视的是,目前聚焦景园材质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要素单向度展开,呈现出“分解”而非“统筹”,“解构”而非“建构”的倾向,对景象背后的组成机制及其作用关系成果偏少,更缺乏对建构逻辑的系统解析,不利于纵深成果生成。

现代景园不仅与纯粹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与其自身材质的建构逻辑血肉相连。如果想让新中式景园表现出应有的文化性、艺术性和生命力,则其材质必须在满足建构逻辑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织与系统集成,有效承载地域性文化信息,使得景园的物质性与表现性有机整合在一起。基于材质建构逻辑,可以将材质建构分解为材质色彩关系、材料构成关系、植被群落关系、空间关系及其原型进行评估与解析。其中,前三者倾向于对景园空间物质性与建造性进行描述;植被群落作为景园空间中特殊的构成因子,倾向于景园自然属性的描述;空间关系及其原型,则能够将材质建构引向表现性与人文深度。

1.3 美景度评价法

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是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中一种主要的心理物理模式(psychophysical paradigm)评价方法,最早由丹尼尔(Daniel, 1976)和布斯特(Boster,1976)提出。它以照片(幻灯片)作为评价媒介,依据量化评价模型进行美景度评价,由于其景观价值高低不是单纯依靠专家评判,因此更能客观反映景观现象的实际接纳程度与美学价值[2]。与审美评判测量法(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law of comparative judgement,BIB-LCJ)、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ce analysis,SD)、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法(psycho-physiological indicator,PPI)及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相关评价方法相比,美景度评价法是景观质量评价法中行之有效的心理物理模式,并被认为是景园视觉评价中精度高、量化快,具有较强操作意义的方法[3]。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进行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评价,其目的在于利用其共时性评价优势,就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要素逐项进行美景度比较与评价,进而量化分析新中式景园的材质建构逻辑及其作用关系;同时以专业、非专业人员意见为依据,通过美景度评价法获取新中式景园审美感知,进而对新中式建成环境材质建构关系进行量化解析,探究新中式景园社会审美倾向。研究成果亦可成为设计创新的重要参考,从而更理性、充分地发掘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及美学价值,并为环境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提供可能。

2 美景度评价方法简述

2.1 样本获取

新中式景园已然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中的一种流行风格或趋势,具有建成项目多、遴选难度大、社会认同角度不一的特点。同时,在广义的新中式景园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直至普通大众亦能脱口而出并获得广泛认同的前提下,其文化指征的代表性、环境背景的地域性、典型案例的普世性依旧是研究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基于大样本案例库建设,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比选与分析是必要的。同时,将新中式景园作为一个宏观整体,从概念入手进行综合判读与解析依然是研究起步时行之有效的途径,其重点在于解析“观念(概念)”与“行动(设计)”之间的交互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在对当代典型新中式景园建成环境进行案例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论文依托百度数智平台,通过大数据基础套件(鲁班)进行新中式景园建成实例统计分析。以案例图片被网络传播使用情况作为依据,遴选被引用量大、传播度高、最容易被识别的新中式景园案例为研究样本,即关注于“谁获取了最大量的关注”,进而探讨它何以“脍炙人口”。论文最终选取了上海世博亩中山水园、绩溪博物馆、上海九间堂、杭州保元泽第、天津堂中堂5个典型新中式景园构成评价样本库,并从中选取30个代表因子作为评价对象,提取材质色彩、构成关系、外饰材料、植物配置、空间围合与原型6项评价内容,每项内容各选取5张照片用于美景度评价。现场调研中使用数码照片作为评价媒介,照片均拍摄于2016年夏季,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于13:00—17:00拍摄,拍摄高度1.5m,镜头、光圈、焦距保持一致。

2.2 评价采样

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公众评价。将制作好的30张幻灯片调查问卷通过面谈的方式提供受测者,受测者评价完后反馈给调查人员。评价群体分为2组,包括男性34人、女性28人,其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各占一半。共回收有效问卷58份。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评价说明和受测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从30张照片中随机抽取5张照片作为准备实验,目的在于使受测者熟悉评价过程;第三部分将30张照片随机放置作为正式实验。

正式评价采用李克特量表,分成5级进行打分。1~5分分别代表很不喜欢、不喜欢、一般、喜欢和很喜欢。

2.3 统计方法

评价结果统计分析包括以下2个步骤。

其中,MZi为幻灯片i的平均Z值(美景度概率系数);CPik为受测者给予幻灯片i的评值为k等级或者大于k等级的频率;f(CPik)为将CPik转化成正态函数的分布频率;m为评价总等级数(5分);k为该幻灯片的评价等级(1~5分)。

2)SBEi=(MZi-BMMZ)×100

其中,SBEi为幻灯片i的原始SBE值(美景度评价值);BMMZ为基准线(baseline)的平均Z值(美景度概率平均基准系数)。

这2个公式的含义为,假设受测人群对每张照片的评价结果呈正态分布,计算每张照片在标准正态分布下的平均Z值,并以某一张照片作为基准线标准,计算每张照片与基准线照片的平均Z值差,将结果放大100倍得到每张照片的原始SBE值。

3 当代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解析

根据上述公式,统计分析受测人群对不同新中式景园建成环境的美景度评价数据,得到反映不同受测群体美景评价及其对应新中式建成环境材质建构关系的美景度度量表,相关数据可进行对照分析。

3.1 色彩美景度解析

通过图1、2,表1可见,不同类型的色彩美景度度量值由高到低分别是“50%白色+25%暖木色+25%青灰色”“50%白色+50%暖木色”“80%白色+20%青灰色”“50%暖木色+50%青灰色”“80%青灰色+20%白色”。其中“50%白色+25%暖木色+25%青灰色”美景度最高。相反,当单色大于50%的时候,人们的接受程度开始下降。

表1 色彩美景度度量表

表2 构成美景度度量表

图1 色彩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材质色彩量化关系)图2 不同受测群体在色彩美景度解析差异性分析图3 构成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材质构成关系)图4 不同受测群体在构成美景度解析差异性分析

由此可见,人们对新中式建成环境的色彩偏好倾向已经从传统的“黑白灰”冷色调转化成白墙为基质,辅以原木色、青砖色等配色,冷暖结合,并注重色块的切分与组合。因此,新中式设计可以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基于传统表达方式进行色彩充实与适当强化,空间配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时代气息。选择辅色时需要谨慎,不仅从单体上要得到协调的色彩效果,同时又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应该尽可能地从大面积和大单元来考虑色彩组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背景、地域条件、时代演进乃至意识形态等都会对色彩审美产生内在影响[4]。新中式景园的环境色彩设计更像是一次人文意义上的空间色彩探索,透射出传统色彩与当代中国景园的空间拟合过程。

3.2 构成美景度解析

从图3、4,表2可见,不同类型的构成美景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混合型”“不规则型”“几何简约型”“自然生态型”“几何复合型”。其中“混合型”美景度最高,而其他类型分值差距不大。

在当代新中式景园设计中,完整的空间布局与系统的材质构成密不可分,每一处具有特定表达意义的空间环境均需服从整体叙事要求加以设定,进而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如何有效整合局部空间及其材质系统,使之呈现出中式意境是设计的难点所在。同时,新中式景园的崛起以及对自然生态的诉求,也让人们对景观材质的美学特质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审美语境下,比例、尺度、协调、韵律等古典美学要旨仍然是其基本评价依据,只不过这种审美评判出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双向性。由此,调研结果便在“自然”与“人工”“直线”与“曲线”之间游荡徘徊了。

3.3 材料美景度解析

从图5、6,表3可见,不同类型的材料美景度由高到低分别是“50%涂料+30%木材+20%工字钢”“30%涂料+30%木材+30%石材+10%工字钢”“40%涂料+30%木材+30%石材”“50%涂料+50%木材”“50%涂料+50%石材”。其中“50%涂料+30%木材+20%工字钢”和“30%涂料+30%木材+30%石材+10%工字钢”美景度最高。

材料组成关系意味着建造的历史维度,工艺、技术的突破能够改善环境状态及其品质,同时往往也伴随着艺术的飞跃。传统材料如石材、砖瓦拥有端庄典雅的美学特征;现代材料如混凝土、玻璃、金属突破了既往材料的厚重感,强调加工质感以及社会实效;当代景观设计中采用的工程材料如穿孔铝板、工字钢及其他工业加工材料的创新使用则不仅满足了功能要求,更能表达现代意味与时代体验。与色彩美景度分析结果相似,在保留传统园林意味与自然质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地域性材料,融合现代工法与材料加工技术,是新中式景园呈现出现代性倾向的重要途径。材料加工在保持一定装饰性的同时,追求简洁洗练和工艺精湛,通过材质建构营造含蓄端庄的东方气质。设计师应充分利用材料特性,结合特定的场所需求,为人们呈现一种具有当代中式文化特征与审美趣味的景观意象。

表3 材料美景度度量表

表4 植栽美景度度量表

图5 材料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材料量化关系)图6 不同受测群体在材料美景度解析方面差异性分析图7 植栽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植被群落关系)图8 不同受测群体在植栽美景度解析方面差异性分析

3.4 植栽美景度解析

从图7、8,表4可见,不同类型的材料美景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滨水空间型植物群落”“冠下空间型植物群落”“林侧草坪型植物群落”“开放空间型植物群落”“封闭空间型植物群落”。其中“滨水空间型植物群落”“冠下空间型植物群落”和“林侧草坪型植物群落”美景度最高。

可见人们对过度开放或过度封闭的植物群落接受度都不高,而更乐于以植物为屏障,依偎一侧。据相关分析,在尺度相对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更喜欢选择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范围中停留和交流。这样人们既可以参与本组群的公共活动,也可以观察其他组群的活动,具有相对主动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人们在环境中都希望能占有与掌控空间,只有处在边缘或尽端时,才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掌控的空间领域。水同时作为自然边界和社会媒介,在与水的亲密接触中,人们可以得到最为自然、放松和亲切的行为心理体验。因此,新中式景园植栽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审美心理需求,在创造舒适、生动的群落空间的同时,突出植物在色彩、形态、季相上的变化以及艺术主题的营造;骨架植物是彰显中式风格的特色要素,要重姿态,以古朴、苍劲、秀雅、清奇为宜,且植物叶色丰富,能够“入画”;传统造园理论中宾主、疏密、虚实、露藏、呼应、取势等造景手法,在当代依然适用。

3.5 围合美景度解析

从图9、10,表5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围合美景度由高到低分别是“D/H=3(围合度适中)”“D/H=4(围合度弱)”“D/H=2(围合度强)”“D/H≥5(围合度最弱)”“D/H≤1(围合度最强)”。其中“D/H=3(围合度适中)”和“D/H=4(围合度弱)”美景度最高,观察者最舒适的观赏角度为垂直仰角14~18°,水平视角28~36°。

视距、视角、空间实体的高度与视距的比值不同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在新中式建成环境中,对某一特定空间的尺度与视距之间的比值进行控制,可以获得理想的空间感受。尤其当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时,观看者既可以看清实体对象和背景,又能得到清晰的空间感,“通过对象确立了自己”。与善于利用墙垣、洞门、山石、亭廊、花木围合空间,“精于”围合的传统园林相比,新中式景园的围合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传统园林的围合关系已经一定程度上不再适于当代景园的空间需求,同时也表明在空间暗示与认同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新中式景园空间呈现出更为开放、直接、爽朗的势态。

3.6 原型美景度解析

从图11、12,表6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原型美景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文化传承”“优雅静谧”“空灵出世”“轻松谐趣”“庄严肃穆”。其中“文化传承”美景度最高。可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它既是宝贵的历史艺术财产,又可唤起现代人对过去的探知、记忆与省思。与古典园林类似,新中式景园具有鲜明的人文意象性,其景观善于运用符号来传达一种世代相传的认知逻辑。人们可以凭借这些符号认知、延续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知识和生存态度,具体的建构方式多为对景观原型的象征和隐喻和对景观原型意象形式规则和结构图式的遵循。

表5 围合美景度度量表

表6 构成美景度度量表

图9 围合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空间围合度量化关系,D-视距,H-场景高度)图10 不同受测群体在围合美景度解析方面差异性分析图11 原型美景度典型照片(含景园空间原型)图12 不同受测群体在色彩美景度解析方面差异性分析

综合上文探讨可见,当代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的审美内核(原型)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景观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既是传统景园观的当代创新活动,亦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本土实践,传统韵味与现代需求的深度结合是新中式景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材质构成关系倾向于古典线性与自然意态的杂糅,既有直接“引用”的成分,也有发展、重构的亮点,在思考中创新、实践中检验成为材质建构的发展模式,也是新中式景园纵深发展的根本途径;材料构成倾向于加工材料为主,天然材料为辅,材料的加工工艺与构成关系呈现出“现代工法”特征,工艺集成度迅速提升,手工艺逐渐让位于制造工艺;传统色谱的明度、饱和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材质色彩倾向于以浅色为基础的材质本色,冷暖色均衡布置,并有大量“留白”处理;植栽倾向于丰富的植物空间群落,表意性则显著降低;半开放、可倚靠的空间环境更能增强材质体验的舒适性与实用性,二者较之古典园林更为简洁疏朗,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居生活、空间与功能的现实需求。

4 结语与展望

作为新中式景园研究初步结果,本文基于“材质建构”这一探索景园设计发展规律的研究视角开展了基础研究,结合美景度评价法进行了相关特征、话语机制、创新规律探寻。当代新中式景园在共性机制作用同时,由于地域、民族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差异性依然存在,亟待深化研究;文章主要采用了样本分类量化、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方法,未采取汇总求值、历时性比较等技术手段,后续研究可在新中式景园与非新中式景园、常规园林的量化统计与数理分析角度进行,从而凸显数字景观分析特色并实现景园空间效能量化解析,取得纵深成果。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新中式景园并未被普遍认同为一种成熟的景园风格或者主义,但大量社会实践促进其材质逻辑与建构关系的持续创新与变革,并孕育出一批优秀的实践作品。它在时间上承前启后,在空间上兼收并蓄,实施主体是本土意识相对成熟的设计团队和民族意识日渐复苏的普通大众。这一现象与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现实非常相似。任何冷淡的、片面的分析和孤立的、笼统的观点都不足以对待和描述它,我们必须以更积极的热情接纳它,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它。

当代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与现代景园发展密切相关、同向发展。从色彩的冷暖、构成的虚实到材料的多元,不难发现新中式景园与现代景园具有发展的同一性。而前者的产生便源于后者的推动,两者相辅相成。新中式景园想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就必须紧密融合现代景园的发展趋势,从中国视角、文化创意、方法创新与技术协同角度持续开拓,并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表意符号与云程发轫。

新中式景园材质建构始终与空间需求保持着密切关系,并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情趣血肉关联。当代新中式景园的设计思想内核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骨与家国情怀,它既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现代演绎,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与延续,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思考历史荣光,在文化自信语境中获得自我认同的有效途径,借此呈现出崭新的中国形象。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中式美景材质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衣服材质大揭秘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