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护理对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8-12-17巴音塔娜
巴音塔娜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产褥期抑郁症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之为产后抑郁,其指的是以往无任何精神病史的女性,在产后第一次出现抑郁症状,属于非精神性抑郁综合征。产妇在患有此病后,将对其生理、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如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又如出现嗜睡、失眠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从而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1]。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疗与护理,本案提出对产褥期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心理护理,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88例产褥期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甲组44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为(25.7±2.8)岁;病程10~27 d,平均病程为(11.4±3.7)d;27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乙组44例,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为(25.2±2.5)岁;病程12~25 d,平均病程为(10.6±2.9)d;25例初产妇,19例经产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如年龄、病程及产次等,结果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对甲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即对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指导其正确用药,告知其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在此前提下,对乙组患者予以认知心理护理,即:①心理评估:入院后,护理人员可主动与患者交流,以详细掌握其各项信息,如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心理背景等,并通过交流了解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②重建认知:护理人员可通过各种方式(如提问等)来掌握其思维模式,找出其思维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成分;同时通过说明、实践检验的方式,向其说明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缺陷。之后,护理人员再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些有意义的行动指南,促使其慢慢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种行动中体会到快乐与满足。③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叮嘱家属多关心、多鼓励、多陪伴、多理解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亲友的关爱,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其他人交流,增加互动,以消除其心理的不安与焦躁,从而促进其疾病的恢复。除此之外,还可引导患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以缓解其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加以判定,该表分值在0~60分,得分越高焦虑症状越明显。同时以抑郁自评量表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其抑郁症状予以评估,此表分界点为53分,得分愈高抑郁愈严重[2]。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 (±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SDS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乙组护理后的评分比甲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改善情况比较(±s,分)
注:a与甲组相比,P<0.05;b与本组护理前比,P<0.05
组别 HAMD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甲组(n=44) 30.2±2.7 13.7±2.4b 60.1±3.3 57.9±3.1b乙组(n=44) 29.6±3.1 9.5±2.1ab 60.4±4.2 42.1±2.5ab
3 讨 论
女性在产褥期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如情感脆弱、有较强的依赖性等,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刺激都可能导致产妇出现心理失常。女性一旦患有产褥期抑郁症,轻者可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家庭稳定以及母婴关系造成不利影响,情节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杀等行为。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以改善产褥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而认知心理护理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方式,其通过对产妇认知与情感的干预,纠正其一些错误的思想与认知,并为其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使其对产妇抑郁有准确的认识,以从思想上来消除其不良情绪的来源,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最终促进其疾病的早日康复[3-4]。
在本研究中,采取认知心理护理的乙组患者,其护理后的HAMD评分、SDS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及甲组护理后,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产褥期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