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2018-12-17张颖
张 颖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新民 11030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口鼻喉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多发于儿童以及青年群体,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原因同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密不可分,在患病后较难根治,后期复发率较高[1]。由于慢性鼻窦炎的致病因素很多,准确的致病原因通常很难判断,因此采用药物治疗以及常规的手术治疗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都较高,目前对于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下手术是首选方式,因此对该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对于提高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相关疗效进行了阐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标准,且在术前经鼻内镜的检查中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影增高或是存在肿物,部分患者的中鼻甲或是鼻窦被切除。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2~32岁,平均年龄(27.5±1.2)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0.3)年;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4~37岁,平均年龄(29.1±1.7)岁;病程0.9~8年,平均病程(3.7±1.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的比较[n(%)]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本文不再赘述;实验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具体内容如下:在术前对钩突黏膜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处理,然后采用0.1%的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填塞鼻腔。采用鼻内镜将鼻腔内息肉的位置确定好,然后将手术术野中的息肉,各类脓状物,筛窦以及蝶窦病变部位进行切除,在切除完成后清理干净,采用带有凡士林的纱布对鼻腔内进行止血处理[2],手术完成。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给予同样的抗生素补液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评定标准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鼻窦的开口良好,鼻腔内黏膜没有出现脓性分泌物;显效: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鼻腔黏膜中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或是肥厚组织;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鼻腔黏膜中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鼻息肉仍有存在。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术后并发症包括炎性增生,脓性分泌物增多,窦口闭锁或是狭窄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3.3%(22/3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疗效的总有效率为40%(12/30)。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22.577,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比较:经过研究资料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上外科中的一种常见慢性病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镜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在治疗鼻腔病症中也取得了较高的评价。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同常规的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低以及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因此在临床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鼻腔内的组织以及结构,保证患者在治疗后能够进行正常的通气,同时对鼻腔黏膜的伤害较少,在术后恢复期较短。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能够取得可观的临床疗效。综上所述,采用鼻内镜下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