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抗感染治疗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8-12-17杨晓岩张雁行
杨晓岩 张雁行 程 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2)
临床中,新生儿败血症是多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低体质量儿、早产儿中的发病率大于足月儿[1]。败血症是机体感染后炎性反应失控的阶段,经研究表明败血症的发生同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患儿免疫屏障功能比较差,当细菌进入到血液中开始生长、繁殖,可释放大量的毒素,并刺激免疫细胞过度释放炎性介质,而出现全身炎性反应,致使败血症发生和发展[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12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肿瘤坏死因子-α(mg/L) C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介素-6(μg/L)甲组 56 1.02±0.35 1.11±0.32 2.22±0.51乙组 56 3.11±1.74 3.01±1.33 3.82±1.45 t-8.812 10.394 7.790 P-0.000 0.000 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12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56例。其中甲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儿年龄在5~26 d,平均为(12.52±3.25)d;36例患儿是足月儿、20例患儿是早产儿;原发性感染38例,继发性感染18例;患儿体质量在1.62~3.03 kg,平均为(2.20±0.28)kg;乙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24例;患儿年龄在4~27 d,平均为(12.48±3.22)d;35例患儿是足月儿、21例患儿是早产儿;原发性感染37例,继发性感染19例;患儿体质量在1.65~3.01 kg,平均为(2.21±0.27)kg;两组资料比较差异,P>0.05。
1.2 方法: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抗感染治疗:给予患儿保暖措施、吸氧以及纠正酸碱平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改善微循环,同时按50 mg/kg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商品名:罗氏芬,英文名称:Ceftriaxone Sodium forInjection,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3036,生产单位: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克/支)。研究甲组加用免疫球蛋白:按400 mg/kg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国产药品,英文名称:Human Immunoglobulin,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13001,生产单位: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规格:5%,50 mL(2.5克/瓶)]每日1次,连用3 d。
1.3 观察指标:此次研究记录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临床情况(住院时间、体温稳定时间)。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无效:患儿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未改善,体温未恢复正常;有效:患儿治疗1~2周,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显效:患儿治疗1周后,精神状态良好,生命体征稳定,体温恢复正常[3]。
1.5 统计学方法:以SPSS16.0分析,患儿临床情况与炎性因子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治疗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经χ2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1。乙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大于甲组患儿(t=8.812,P=0.000)。乙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大于甲组患儿(t=10.394,P=0.000)。乙组患儿的白细胞介素-6大于甲组患儿(t=7.790,P=0.000)。
2.2 两组患儿临床情况:见表2。乙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大于甲组患儿(t=16.505,P=0.000)。乙组患儿的体温稳定时间大于甲组患儿(t=18.875,P=0.000)。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d,(±s)]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d,(±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体温稳定时间甲组 56 14.25±2.17 3.75±0.62乙组 56 23.54±3.61 7.52±1.36 χ2/t - 16.505 18.875 P-0.000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见表3。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小于甲组患儿(χ2=5.973,P=0.015)。
表3 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n(%)]
3 讨 论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并未发育成熟,易被细菌感染,消耗IgG,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败血症发病原因除感染之外,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主要的一个原因[4]。有研究指出:在出生产儿中新生儿败血症的概率是1%~5%,患儿的病死率在10%~50%,就算患儿存活也可能有后遗症出现,影响社会、家庭[5]。头孢曲松对很对细菌存在强抗性作用,比如肠杆菌科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较好[6]。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种动物蛋白,可增强机体的防御力以及免疫力,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属于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一种抗体,细胞毒作用发挥,介导溶菌,使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对毒素、病毒进行中和,从而起到抗感染作用[7-8]。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12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乙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都大于甲组患儿。乙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体温稳定时间都大于甲组患儿。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小于甲组患儿。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抗感染+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治疗时,能有效的改善其炎性因子水平,并使患儿体温快速恢复正常,还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同时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以及体温稳定时间,并且治疗有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