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非连续性文本”构建体系教学

2018-12-16刘敏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刘敏

【摘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历练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辨别适切资源、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基于此,推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构建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非连续性文本”是PISA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建构核心素养的重要通道。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历练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辨别适切资源、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纵观当下苏教版教材中,可以将“非连续性文本”分为三类:其辅助性、主体性与拓展性。

一、基于辅助性:架设支撑点,挖掘课堂教学价值

在苏教版教材中,帮扶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出现的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教材中与课文相得益彰的插图。插图与连续性文本在内容、主题、形式上的彼此交融之后就能有效地再现文本意境、凸显文本的价值主旨、展现人物的内在形象,从而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与支撑。

(一)借用插图,不断促进学生的解读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望月》一文的教学为例: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再来细细品味这茫茫月夜作者和小外甥之间对诗的场景,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生:大海海面上闪耀着银光,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月光,这是一幅迷人的月色啊!

生:我看到了海面上空还有几只轻快飞翔的海鸥呢!更给宁静的月夜增添了几分韵致。

生:图中的作者与小外甥紧紧地靠在一起,两双眼睛深深地对望着,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投入,两个人之间一定是非常和谐的啊!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懂得将插图与课文中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些内容中哪些内容是彼此联系的?(学生再次观察图片,边阅读,边圈化批注。)

插图是教材编著者在深入研读文本资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甚至是特意创作的,能够有效、直观地凸显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地由文字表层向文本的内蕴出发,借助对月光、海面以及海鸥等事物再次从感性层面强化对月夜景色的内在体验,并将插图中人物的形象、动作、表情等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直观形象地刻画出人物之间其乐融融的和谐关系,从而对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与辅助作用。而在本段的最后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与图的对比中不但感知体验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确程度,也让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为直观明了的领悟,促进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入阅读。

(二)巧用插图,不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在当下阅读教学呼吁以表达式为本位的教学中,教材插图资源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成为学生阅读、感知文本的有效桥梁,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容中,揣摩作者言语形式的奥妙以及蕴藏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中,教师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言出发,为学生精心选择了三种松树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感受作者语言表达和内在想象的精准。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松树,在黄山还有很多。比如黑虎松、双龙松、凤凰松等,紧接着教师出示了这三种松树的图片,要求学生学习看文中的写法,将这三种松树的形态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一直秉承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图片的牵引与衬托下,不断地走向文字,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是一种提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推进读写结合已经成了很多语文教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共识。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想象意识的严重缺位,很多需要学生内在想象能力参与的练笔实践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虽然空有实践内容,却毫无实践效益。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则充分运用了图片资源的促进作用,引领学生在想象性的创作中激活自身原始的生活积累,从而高效实现了从课文中体悟写法,并运用写法的过程,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主体性:紧扣切入点,凸显内涵资源实施

(一)准确定位目标,让“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有章可循

教学目标是教学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学预期达到的要求,是课堂教学整体性走向的导引,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教学中只有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行走在应有的方向上。否则,一旦目标确定错误,将会导致“非连续性文本”始终停留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中。

以三年级《省市自治区简称歌》的教学为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生活经验来看,这一内容的教学应该将目标锁定在简称内涵的识记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在这一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的失准,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引向了歧途。如果能在目标设定上转换视角,弱化机械僵硬的记忆环节,而采取更为灵动的运用,就能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遴选适切方法,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张弛有度

有效、准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教学目标的推进与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始终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对于综合信息捕捉、整合和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必须紧扣文本中图形、语言等展现出来的信息和学生自身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进行合理化、艺术化地挑选与整合。

例如在教学《药品使用说明书》时,很多教师难以体认到这一“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意义。但在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就内容而教内容,而是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王礼祯在家中生病了,家中没有大人,该怎样用药才是最安全的呢?在这一情境的认知过程中,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阅读過程中,纷纷将阅读内容与孩子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得出了吃药的准确方法。“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是从生命个体实际生活中高度提炼而出,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充实拓展性:探寻交融点,建构教学框架体系

(一)彼此交集,让“非连续性文本”更具整体性

语文教材是由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有机组合而成的,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整合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游记类散文对于作者观察、游览路线的绘制、写景类文本进行文字图解的训练方式等等。例如苏教版有一篇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在理解这样的游记散文时,我们可以借助书本的文字资料,转化成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

图1 “双龙洞”游览路线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就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而是以文本内容信息为载体,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设置,让彼此文本之间进行有效交融,不仅历练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绘制能力,同时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更为通透的把握与感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打破界限,让“非连续性文本”更具体系性

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充分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域来链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练习,冲破学科之间的内在界限,将其他领域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可以结合歇后语:

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动物密不可分,很多成语、歇后语和诗句中都含有动物的名称。铁公鸡——;黄鼠狼给鸡拜年——。

结合成语:

根据意思写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比喻假借别人的威严吓人。( )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

结合古诗:

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从诗句看,古人劝人莫打枝头鸟的原因是——,如今我们劝人莫打枝头鸟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是为了……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完全冲破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依托生活自主创编非连续性文本。在强大的系统变化中,教师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就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

(三)内外结合,让“非连续性文本”更具生活性

我们知道,“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资源,为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谓再正常不过了,比如各种各样的说明书、街道上的广告标语和戗牌、一份记录家庭收支的账单、物品使用说明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而教师需要思考的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运用方法,拓展到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閱读中去,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与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必备能力。只有真正洞察两种形式文本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在其特点的认知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微[J].江苏教育研究, 2014(1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