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2018-12-16胡小燕
胡小燕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指出语文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年轻时留学美国,拜杜威为师,受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回国以后积极践行所学教育理念,基于中国当时特殊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
时至今日,“教学做合一”对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它能较好地改变课堂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只会拿着教材教、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这种不利于培养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通过“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运用,同时又通过生活实践所获得的智慧来更好地指导生活。
二、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语文教学中,“做”是不能忽视的,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目标。然而即使是在不停地批判应试教育、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虽已有很大的改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现象多了,但是本质上还是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学校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弊端——只说不做,教学上有其言而无其行,有其名而无其实。传统教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少教师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把人类几千年知识的结晶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一方,他们需要开动脑筋记住教师所讲,整个教学活动基本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多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语文学科同数学不同,数学追求的是精准答案,而语文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是多解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非常在意将学生的回答引導到标准答案上。尤其是考试的时候,评分标准更是如出一辙,一定要答到点才可以。同时,过于注重升学率,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太过于注重课本,课文被讲解得支离破碎,所学知识专门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课外时间又被各门课作业占用,搞题海战,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之又少,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一)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校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以考试作为指挥棒,部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语文课程已经历经好几次改革,但是繁、难、偏的问题依然存在,新时代特色不明显,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需求没有很大凸显。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百态,进而获得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语文教学应该同生活密切相关,应该高度关注学生身边可接触、可感受的生活。课堂上,教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搬进课堂。例如,我布置学生每天回家看新闻、读报纸,然后利用晨会课,让学生模仿“新闻联播”,将近期看到的时事新闻描述给大家听,之后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对新闻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视野得以开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都为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年级下册习作五正好是对身边近期发生的事情发表个人见解,因为学生有了基础,整堂课讨论非常热烈,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后面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关乎教学效果优劣的最主要的因素则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引路人、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来不是接收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与喜怒哀乐等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特点——他们需要成长,需要体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不能单一地从教师教的角度做出判断,还要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开展学习的。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评价的维度不是单一的,评价机制要从重视结果转变成重视过程,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总结
“教学做合一”实现了“教学”“学习”和“实践”三者的统一。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立足生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王霞.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4).
[2]戚品红.陶行知教育理论视角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J].课外语文,2015(l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