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2018-12-15郑苗
郑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标志着我国社会领域治理理念、方式的全面升级,开启了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党接力探索中国社会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当代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逻辑延伸,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1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1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在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社会矛盾曰益尖锐,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时刻之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1.1.1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2012年,习近平再赴广东,重走当年邓小平的南巡之路,并首次提出了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著名论断。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了习近平式社会改革的序幕,并再次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总结和如今中国取得的成就来看,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之路。短短30年,中国不仅在许多方面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在航空航天、深海探险等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世界重大事务上的话语权也举足轻重。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改革已经完成,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急需解决。习近平提出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个论断适时的、深刻的回答了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阶段,深刻地反映了党的新一代领导层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
1.1.2 中国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尽管经过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在增长,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工薪阶层的支出主要集中在最容易涨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上。贫富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扩大、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等。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一些经济困难的民众心里不平衡,而且是因为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当这些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得不到保证时,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甚至会产生极端的心理和行为,这会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
腐败问题严重化。中国进入转型期以来,腐败状况不断的在恶化,腐败问题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的,使人们群众极为愤慨的社会矛盾。官商勾结、官官相护、侵吞巨额资金,不仅造成了国家大量的经济损失,在社会上,严重影响了党在人们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目前,我國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政府职能的缺失、越位、错位有关。而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可以看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社会治理的思想,要在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上作出的努为,总结两点就是: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型政府,向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1.1.3 中国社会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尽管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涵义和概念却有很大的不同。“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人”送个中心,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分配、计划、管理,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从狭义的方面来说,营理就是指挥他人进行工作。而“治理”是指政府管理的行为方式,以及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治理”与“管理”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治理的权威并不是完全靠政府来支撑,而是可以和非官方的人员或者组织协调和合作。另外,“管理”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无论上级的工作对错与否,下级要服从上级的管理,而“治理”,则注重于官方与非官方对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参与,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治理”的提出,可以看出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治理思想阵地上的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广泛的参与,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有利于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管理”到“治理”,显而易见,是从一元到多元、单向到互动的最终实现公共治理的过程。
1.2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思想资源
1.2.1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中,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政治国家影响市民社会:国家产生于社会而又与社会日益脱离”,“国家与社会的最终统一:社会民主自治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替代”为基本论断,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进行学理分析后,将其作为探讨社会治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指导下,结合利益集团理论,强调对“利益个体组织化”和“利益组织政治化”两种基本趋势的阐释,为探讨社会组织维权、公民自治运作提供分析思路,由此延伸出对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结构关系的探讨。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从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和实行社会多元治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问题意识的政策框架。他认为,要把民主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需要政府将民主与政策相结合,将民主与法治构成复合结构的治理依据,挖掘其内在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充分吸纳和整合社情民意,科学引导民众有序自治,把民众的参与诉求纳入到现巧体制内,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与智慧,努力増加社会和谐因素。还要通过充分挖掘体制的积极因素,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员、公职人员和专业人才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模范作用,积极利用社会规范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将治理权力下放到基层社会中以更好的代表民意,与此同时提高党建领导水平,科学促进党和政府引领社会建设方向。
1.2.2 历史参照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历史中开辟未来,在对我国优秀的文化继承创新之后才能发展好我国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优秀的传统基因使社会治理思想有了深厚的根基。2014 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让世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全新审视。习近平社会治理的战略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社会治理的理念很多是对中国传统的治国、为民思想的推陈出新,把传统治国思想古为今用,与当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通俗练达,为百姓所接受。对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源追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影响。
1.2.3 经验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策略有底线治理,注重监管,注重经济手段,社会治理的保障系统等。这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提供了经验借鉴,对治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在处理社会重大事务时,应当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并从法律的高度出发为治理的行为主体制定约束与规范,有效控制治理的利益复杂性和及时控制潜在的治理误区;培养社会组织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激励毕业大学生和青年力量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发展中来,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用经济手段扶持社会公益及社会福利活动;注重治理底线,做好上层设计,避免治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复杂性为治理带来的问题。
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不会再热衷于简单地模仿,也不再是顽固地坚持,更多的将是一种富于理性的自主意识,立足中国实际国情,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这种完善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治理规律、更加贴近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内容是必将越来越丰富的。
2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
2.1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以关注民生开篇,以人民是为量的源泉收尾,充分展示了习近平人民为中心的聚焦点。其目标是构建巧创共享共治的新模式。
社会治理的评判者依旧是人民。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衡量社会治理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认不认可。所以要将民众自治的意识及激情充分调动起来,让民众真正做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改变传统的被动角色,做治理的主人,提高自主意识。
2.1.2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具体来说,在系统治理方面,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在处理社会事件的权威性以及引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方面很难被取代;社会自我调节实际反映了社会的自我应变能力,涵盖了国家政策、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社会行为等各个领域,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事关全社会的稳定;社会治理的“责任”不应由政府独自去承担,每个居民都应将其作为自己的“义务”。基层作为国家社会治理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地,居民能否广泛参与其中,关系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成败。因此,应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居民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政府、社会和居民之间的协调共治。
在依法治理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多次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为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不安定因素暗流涌动,使得社会矛盾趋于多样化,社会冲突风险增加。这要求党和政府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性。另外,建设法治中国还应继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同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2.1.3 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
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提出的解放思想是对深化改革开放做的思想工作,也就是给深化改革在思想上形成合力。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是众所共知的。但是面对改革遇到的新的问题,我们之前的经验、做法、思想观念就需要改变。尤其是习近平提出的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执政方式的改变,使得在我国存在凡千年的“官本位”等不合时宜思想己经不能适应新的改革实践的要求。不仅如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如“官本位”的这种思想,正是阻碍社会进步、阻碍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突破送个瓶颈,习近平提出的全新的社会治理的执政理念,只能成为空谈。习近平要求以解放思想来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正是认识到了思想问题的严重性,只有彻底的解放思想才能深化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