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家风传承与官德涵养的融合互益
2018-12-15邹祥平吕海玉
邹祥平 吕海玉
摘 要:中国传统士人在基于儒家理想和精神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逻辑中,注重孝与和、勤与俭、耕与读的家风建设;中国传统士大夫在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中,移家风于庙堂,以其官德实践成为家风的传承者,并将以民为本、忠孝为本、修身为本的官德内涵注入家风建设,成为新的家风的塑造者。新时代,可借鉴传统家风传承与官德涵养的融合互益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家风建设和官德塑造,实现两者相向而行,更快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和官德的培育工程。
关键词:修齐治平;家风;官德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家风传承——以江苏巡抚群体为中心”(项目编号:2015SJB6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大学》讲“大学之道”,论述的是如何成就高尚人格,如何成为济世之才。“修齐治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他们提供了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也正是基于“修齐治平”的内在统一逻辑,传统意义上的家风传承和官德涵养,实现了融合和互益。
1 由家而及天下:家风对官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士人所信奉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逻辑,使他们普遍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家庭的治理,不仅是血脉传承的责任担当,更是未来有机会治理天下的实践准备。这从中国历史人物传记中也可见一斑,叙述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必追溯于他幼年行迹,于是我们随处可见:凡是真正怀有儒家理想的为官者,年少时基本上都受有良好家风的熏陶,也会自觉成为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并且移家风于庙堂,在他们治理天下的实践中,常常以好家风涵养官德,以好官德淳民风、清政风。如此,可以说家风是涵养官德的源泉。考察中国传统家风,大都强调:孝与和能立家、勤与俭能持家、耕与读能传家,而此三条均大有益于优良官德的涵养。
孝与和的家风,涵养了忠诚的官德。父慈子孝、敦宗睦族,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秩序的纲常,也是世代家风宣扬的主旋律。从基于血缘的天性人伦出发,中国传统社会找到了一条通往忠诚官德培育的终南捷径,历史一再表明:孝与和的家风培养出的官员更加心怀大爱,更有大局,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
勤与俭的家风,涵养了勤廉的官德。勤俭节约历来被各氏家训奉为美德,其实这也是为官者理想品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家与国的治理逻辑在这一点上存在最为鲜明的共同性。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少官员贪腐的根源在于私欲的膨胀,因此戒贪在于节欲,节欲在于心廉,而勤与俭的家风培养出的官员更能嚼得菜根,更能坐得冷板凳。
耕与读的家风,涵养了奋进的官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代家训都特别重视耕作和读书。重耕作,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选择,并伴随工商业的逐渐发展,呈现出广义的内涵,即反对游手好闲,倡导劳动创业。而对读书的重视,不仅看中读书能振家出仕的外溢价值,而且也看中读书能明理增才的基础价值。耕与读的家风培养出的官员,更有上进心,更加务实,更加勤勉,更懂得
坚持。
2 由天下而及家:官德对家风的影响
中国传统士人中有幸参与治理天下而成为士大夫的,作为“修齐治平”模式的典型成功范本,往往也会及时被充实进家谱家训家风,成为家族子孙最为鲜明生动的教材。同时,士大夫们往往也会放大个体自省,运用自己对于家或家族的影响力,把个体对于官德的理解融合于家风的再塑造。如此可以说,官德实为源远流长的家风注入的新的活水。考察中國传统官德,具体而言表现为勤、慎、廉等,概括而言则大抵可归纳为以民为本、忠孝为本、修身为本。
以民为本,引导官员在“向下看”的过程中实现官德的养成。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禹训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周公之教,再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构成了仁政学说的理论起点,并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实践中得以进一步确立。长期接受了这一官德教育和实践的士大夫们,在对家族子孙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教导子孙要懂得民生艰难,要懂得怜贫惜弱,要懂得乐善好施。
忠孝为本,引导官员在“向上看”的过程中实现官德的养成。如前所述,忠孝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富特色的道德要求,当儒家提出“君臣父子”理论时,忠孝合一的传统官德理念便逐渐形成。长期接受了这一官德教育和实践的士大夫们,在对家族子孙教育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更高标准地宣扬家庭伦理,更加鲜明地勉励子孙忠诚于君主、社稷和人民。
修身为本,引导官员在“向内看”的过程中实现官德的养成。修身的根本法则是努力解决自身对于欲望的控制问题。孔子克己复礼,鼓励弟子当仁不让,宣扬修身的自觉性。孟子标榜人性本善,呼吁以知耻之心滋养善心,培育浩然之气。此外古人讲“君子慎独”“存天理”“致良知”,都是将修身法门放在了人心的治理上。长期接受了这一官德教育和实践的士大夫们,在对家族子孙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通过立家规、明家训的形式传递个体的修身体悟,在为子孙开示中成为家风的新的塑造者。
3 由古而今:家风与官德互益机制的现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显然,这是深刻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典型特质。新家风建设运动,本质上就是要在中国传统基于儒家精神和理想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逻辑上,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开辟一条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内涵的个体发展道路。它遵循了“家风”对个体发展序格的逻辑定位,强化了“家风”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基石地位,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指导,更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吸收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官德的重视,他在传统官箴官德的引用中,经常为古人的话语赋以新时代的内容,认为官德是做人的要求,也是做事的标准。进而从党风建设和政风建设乃至社会风气建设的高度,深刻汲取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突出强调新时代的官德建设。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历程,既有过文武清廉、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有过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时期,主张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塑造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官德的宝贵矿藏。
综上,当我们重新审视“修齐治平”逻辑视角下的家风传承与官德涵养的融合互益机制,今天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和官德塑造,亦可以之为鉴。家风连着党风,家事连着国事,我们的家风建设和官德建设不应该是“两张皮”,而应统筹协调推进。一方面要由家风而至官德,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从学校教育扩展至家庭教育,这将有益于中国未来公民的人格塑造,有益于知荣知耻的社会风气的塑造,有益于成长为领导干部的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规矩其言行,坚定其信仰,激励其追求。另一方面由官德而至家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理政治家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上下工夫,真正以良好的家风进一步促成优良党风和政风的养成。俗话说:官德如风,民德如草,草随风偃。但是从家风传承与官德涵养的融合互益来看,何尝又不是民德如风,官德如草?新时代家风建设和官德塑造可以相向而行、两全其美。
作者简介
邹祥平(1979-),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纪检监察室主任,研究方向:廉政文化、医学人文教育。
吕海玉(1981-),江苏海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医学人文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