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现实考量
2018-12-15辜俊君
摘 要: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否本质上在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否自信,由于文化人具有文化与人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身份双重性的天然优势,因此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又区别与文化人的自信这一现实考量。要建立文化人的自信,就要让文化人对自己所接受的文化充分自信,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充分自信,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充分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人;自信
基金项目: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17JDZB014);吉首大学校级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7SKWT39);吉首大学校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SKY30)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源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直接从事文化事业的文化人自身对文化自信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表现,是一种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属于自己民族所拥有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信仰崇拜、行为日常的一种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文化自信的主体是拥有这种文化的人们,而不是文化本身,因而文化自信就是人的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人民群众需要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更需要人民群众,将文化自信建立在仅供少数人享用和把玩亦或是高高悬挂在人民头上的理论观点,显然是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相背道而驰。唯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主体、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方能聚民心、汇民力,掀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新篇章。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2 文化人自信的重要性
2.1 文化自信与个体之间的桥梁——文化人
文化是指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形而上的总和。既然文化只是一个外在于个体的精神思想承载体,那么它是如何与人产生交集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呢?这便需要文化自信的现实载体——文化人。“文化人”的解释大体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具有文化素养的人;其二是运用文化去教化民众的人,“文化人”对自己而言,就是将“文化”融入自己体内,内化于心,对他人而言,就是用“文化”传播、引导他人融入到“文化”中来,外化于行。一言以蔽之,文化人就是以自身为桥梁,首先將文化底蕴内化于自身,通过文化建设中的形态构建对其进行再创造和传承,使文化逐步在社会人群中蔓延开来并反作用于社会,从而达成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文化人的自信!文化人的自信实质是文化人对自身所传承的文化、自我身份的社会地位以及对自身的与文化相关职业之自信。一旦文化人群体出现不够自信或不自信情况将会直接导致文化形态构建出现形态单一、僵化、陈旧甚至构建方向错误等问题,在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往往产生事倍功半乃至事与愿违等消极现象。换言之,好比沙漏中的沙是文化底蕴,另一极是人民群众,而形态构建则是沙漏两级之间的细小管道,不管沙有几何,亦或如何用力摇晃,沙的流动速率依然与之前相去无几,若欲改变这一现状,唯有从两极间的通道——形态构建入手。作为文化底蕴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态构建”这一“桥梁”的承载者——文化人,其自信与否所导致“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发挥好坏直接决定了此“桥梁”是“独木桥”亦或是“阳关道”。
2.2 文化人身份的双重性
文化人具有身份双重性的天然优势。首先,文化人本身来自于人民群众,同根同脉,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叶与枝的关系。不仅如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化人同时还是人民群众中接受和传播文化的先锋队和先驱者,这恰与反帝反封建时期我国工农先锋队与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存在的天然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若连此先锋队和先驱者自身都无法自信,那么中国从文化大国跨越为文化强国这一场硬仗还没开始打响便已经自乱阵脚。其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百姓只相信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来自上层建筑的自信对他们而言过于高远,若欲将文化自信深入民心,唯有从其身边着手,也就是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载体——文化人。试问一个熟识之人和一个陌生人同时向你传播一种思想,你更相信谁?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凭借文化人与人民群众天然的枝叶渊源关系,其对于自身的传承文化、身份地位以及从事职业的自信更有利于感染和促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因此,“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欲使广大人民自信,作为文化形态构建的现实载体以及自身本就内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人,其必须对自身所承载的文化、自我“文化人”身份的社会地位以及对所从事文化事业的前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以一种大道无痕的姿态将文化自信感染到每一个中国人,进而形成全民自信、文化昌隆之愿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软实力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3 重建文化人文化自信的路径
3.1 重塑文化人的自信离不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正视
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而对传统优秀文化这一文化人自信根源的重塑还需要由中央到地方乃至是各级部门等相关机构的支持,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客观阐释融入到意识形态当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于生活日用,通过社会渠道和学校教育等途径,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加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焕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如此方能在根源上解决文化人的自信源泉问题。
3.2 提升文化人的文化自信需要来自于社会层面的肯定
藉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原因,中国文化人的社会地位及风评一直呈现出一种“多云转阴”的状态。深而言之,需要依靠行政力量来为文化人开辟一个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助其重塑文化自信。第一,掌握好新闻传媒这把双刃剑。基于当今现状,受资本运作的影响,国内的传媒领域存在不少问题,对明星、网红的过度报道;第二,规范综艺节目所宣扬的价值观。风清方能气正,只有在一个尊重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尊重进而重拾自信。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自信不能单靠别人的给予,更重要在于慎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唯有加强对于文化人这一群体的道德素质培养与监督,方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而达到一种由内而外之自信。
3.3 稳固文化人的文化自信在于良好的职业憧憬
良好的职业憧憬概而论之便是文化人对自身职业所能或可能获取的物质、精神层面“食粮”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乐观的自信状态。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之上文化人方能更加自信、从容的从事自己的事业和职责,才能在获得群众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信;其次中华民族的文化人自古以来便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责任担当和远大抱负的优良传统,若欲稳固文化人的自信,当务之急在于使文化人的“文武艺”能够卖与“帝王家”,打造一个一展抱负的公正平台,从而实现文化人“浩然之气”的伸张,点燃文化人内心深处的担当热血。重塑和稳固文化人的自信将是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善方良药。
参考文献
[1]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9-15.
[2]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01).
[3]斯信.瞧这群文化人![J].创业者,1994(08):14-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辜俊君(1992-),男,苗族,贵州人,湖南省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