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市、区关系中,当代区级媒体的转型发展
2018-12-15于伟余源
于伟 余源
摘 要:2000年以后,整个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更加快速,在媒体中,无论是报刊还是广电、网络新媒体,都进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互联网时代,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面深入,从传媒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认识到,在以受众竞争为根本前提下,已從内容竞争转化为技术渠道竞争,再向产业发展竞争演变。本文通过市、区对比分析,说明区级媒体只要找准自身定位,融入时代大潮,深层次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主动探索,就能在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
关键词:市、区关系;区级媒体;融合发展;渠道束缚
面对融媒发展,许多城市各区早已没有自己的电视台、电台,媒体形态不完备,办公空间不足,且采编人员数量少等,都在客观方面严重影响了媒体融合的发展。具体说来,即区级媒体在播出载体、资金投入、管理机制、人员素质上和市级电视台有着显著的差距[1]。
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为例,涪城区地处国家科技城核心区,也是绵阳市的主城区,受到省内外的关注,具有发展融媒的显著优势。但是,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就显得荆棘载途、捉襟见肘,主要是因为涪城区于1997年撤消电视台,成立广电中心。在缺少了播出的载体与渠道后,便在业务上失去了领导,随之资金与项目的注入也减少了很多。
1 区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以涪城为例
在认识到局限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事物的发展固然要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但是不能被实际情况所阻止。区级媒体想要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在工作思路和管理机制上作出调整。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在深入了解自身及相关单位职工的工作感受、走进高校交流的基础之上,浅议在市、区关系中,区级媒体的转型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于2006年撤销了海淀报社与区广电中心后,便组建了区新闻中心,创建“海淀融媒”。而绵阳市涪城区,于2017年3月组建区全媒体中心,在起步晚了海淀区的十年基础上,新一届宣传领导班子,利用后发优势,学习经验、高点站位、合理规划,开创“涪城手机台”。特别是在2018年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来,主要负责领导多处考察学习后,与绵阳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传媒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主推“本土化定位、融媒化宣传、改造采编发流程”,大力推进区域融媒发展。
其中,“涪城手机台”是全媒体中心在理念上、意识上紧跟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编辑记者执行“编审发”流程的工作平台,也是涪城党委政府、百姓群众发声的新渠道,已基本实现“单次采集、多元制作、矩阵传播”。目前,涪城全媒体中心在体制上已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微信、微博、客户端、广电形成矩阵,不仅在体制和空间充分融合,在技术上也大力挖掘人才。
2 区级媒体资源整合的优势
2.1 比较容易实现整合
区级媒体整合,由于其行政层级较低,同时采编人员数量少,因此与市级相比,整合也相对容易。在整合媒介资源、信息资源、新闻资源、网络功能、产业运营模式等各方面都显得较为轻巧。但是,也要深刻认识到,整合只是浮于表面的行动,关键要借助契机,树立“移动优先”的原则,重塑策采编发流程,充分挖掘内部的潜力,激励采编人员互助互学,相互启发,迅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全媒型
人才。
2.2 空间上的先天优势
就整个社会而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少已经在机构上或机制上整合到了一起,这为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就涪城区而言,虽广电媒体形态不完备,但区属单位办公空间较集中,包括广电、网络新闻中心、网信办、网络公司等单位,已实现集聚办公,有利于提高单位之间合作的便捷度,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创新。
3 区级媒体资源整合的作用
3.1 职能高度集中实现调度统一
在区级媒体资源整合的背景下,区委区政府和宣传部门可以更加有效的统筹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便捷的把舆论引导相关业务统筹一体、捆绑开展。例如:涪城全媒体中心的成立,是作为区委宣传部下设正科级单位,实现一体化办公,相比之前,较大的提高了工作
效率。
3.2 共享党政资源,实现“新闻+”服务
在媒体融合的工作中,特别是区级媒体,要想推动党政资源共享,首先要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视,以强劲有效的行政化方式的介入,将政务服务、新闻宣传和生活服务等资源充分集聚起来,打造区内受众的生活服务功能。
3.3 进一步提升区级媒体形象
以往的竞争中,区级媒体会因为渠道、人力或者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自动退让宣传阵地,导致其受众的知晓率降低。但是随着资源整合、媒介融合,利用融媒体平台是提升自身形象的一个很好手段。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在采访中确认其真实性后,可在第一时间先通过APP发出快讯,同时进行转发,在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后,记者回到单位撰写详细稿件发往多平台,在视频内容剪辑完毕后,再在电视上进行播出。
4 打破渠道束缚,找准新路径的举措
找准“衣领子”,抓住“牛鼻子”,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要能够打破渠道束缚。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拓展传播渠道的过程中,“两台一网”(电台、电视台与新闻网)、“两微一端”(微博、微信与移动客户端) 已成为媒体形态基本配制,并搭建了相对完善传播矩
阵[2]。但是,要想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推动传播渠道扩展,还需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符合时代下媒体发展所需的新型、多元化的运营方式,如人民日报推出的扫描二维码的图片新闻、利用H5技术引发“我的军装照”话题等手法,其表象的背后隐藏着的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规律的变化,是需要我们去把握的关键。近年来,媒体的渠道创新与扩展趋势日渐清晰,渠道本身带有的“统治性”也大大减小。
4.1 借用政策推动事业发展
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涉及到革故鼎新,对根深蒂固的旧格局的打破以及新机制的建立,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这离不开人、财、物三方面的投入,当然,需要受到“一把手”重视,媒体“一把手”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打破現有的采编机制,重塑符合新时代传播规律的采编流程。此外宣传部门“一把手”要给出明确指示,从更高的方位去推动传统媒体资源整合和供给侧改革,合理规划媒体结构布局,促成媒体改革融合发展。
4.2 用“中央厨房”改造采编流程
重组媒体资源、重塑采编流程,全力推进融合发展,形成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的“中央厨房”管理系统。带给观众优质内容的同时,也为编辑记者搭建好策采编审发五个流程的工作平台,实现“选题策划、一次采集、多元制作、矩阵传播”,建成高度整合媒体、信息、社会资源,集宣传、引导、社交、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融媒体中心。
4.3 用充实的内容让百姓满意
以“新闻+”提升平台吸引力、增强用户黏合度,可从政务服务等方面入手,可开设政务版块功能,包括挂号、摇号、发票查询等多项网上办事通道。同时注重培育了新媒体“爆款”产品,还可开设“问政”、“曝光区”栏目等。
如,北京丰台区级媒体与相关部门联办“马上就办”微话题,其中有一年的数据显示,受理问题203件,办结198件。其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监测采集”“上报预警”“舆情应对”“总结评估”等方面展开,在平息事态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网上舆论环境,并最终形成良性互动,使百姓信赖。另,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观众已把正面报道当成收视率的毒药,认为正面报道就是硬性说教、道理灌输[3]。究其根源,这与社会上部分媒体长期的做派有关,有些记者报道中根本不动脑筋。笔者认为,在做正面报道的时候,讲好故事、找准角度,讲出生动灵活的现场,已是记者的基本素养。
4.4 用产业和事业的融合提升影响力
产业和事业的整合,驱动媒体辐射力提升。作为外驱的“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虽然给渠道创新带来了不可抗拒的压力,但也为区级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新闻的生产“工场”,为观众提供了及时且有可读性、思考性的资讯,并由他们进行及时的分享,这是基本追求。如,宁德市蕉城区“大梦蕉城”成立多个分平台,包括“大梦蕉城·水韵九都”、“大梦蕉城·西乡梦”、“大梦蕉城·三都梦”等多个乡镇窗口平台,使在外乡亲能及时看到与分享转载。大梦蕉城也因此设立“网友美文”、“微友会客厅”栏目起到运营作用,也大大促进事业发展,提升了影响力[4]。
4.5 用“爆款”产品实现渠道扩张
在牢固树立生产高质量作品意识的同时,也要主动运用科技将策采编发等多平台充分融合。如企事业单位的公众号、微博等实现了“一号全通”的功能。如,北京顺义区广电中心,于2015年建立的“顺广传媒”平台,经过3年多的累积,粉丝已达20余万。其原由是,他们不仅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实时收听收看,还将全区乡镇街道及企事业单位的微信号积聚起来,实现了“一号全通”的功能[5]。
4.6 用人才培养打破发展束缚
通达现象看是机构、技术、渠道的融合,可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融合、思想的融合。现有的采编人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不能盲目信赖市场化人才和新进人员,是因为已有采编人员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具备导向把握、新闻敏锐性、内容采集的业务能力。但时代在发展观众的需求也在发展变化,培训时要着重从他们的畏难心理、当下全媒型人才必要的业务技能、新媒体产品创意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机制建设,激发采编人员制作生产新媒体作品的热情和成就感。
5 结语
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际上,传播规律变化、融合发展给区级媒体带来的机遇要远大于挑战。分析形势、转变作风,紧抓推进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策红利,高速推进融合发展,以产生传统区级媒体所无法想象的传播力、影响力。开拓新的产业发展,壮大事业的建设,才能拥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也必须要认识到,传统媒体渠道必须向“新”和“全”的方向转型,渠道融合的关键问题是形态创新,渠道融合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政策层面及生存压力。实现渠道创新需要思考跨界运营,如高德地图做起了顺风车生意,滴滴出行做起了外卖生意等。在市、区关系中,区级媒体探讨打破渠道束缚,找准新的路径,是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传媒管理与运营者具有战略性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均.对区级新闻媒体生存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J].新闻大学,2007(2):150-151.
[2]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渠道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7):1-8.
[3]李姬芸.社会新闻:真是媒体的“救世祖”吗?[J].新闻大学,2007(2):152-152.
[4]郑承东,黄钲平,刘远.浅议媒介融合语境下县区级全媒体平台的构建——以宁德市蕉城区“大梦蕉城”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6-18.
[5]侯健美.打通媒体融合的_最后一公里_北京市区级媒体融合现状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