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写作角色的转换策略研究

2018-12-15戴燕妮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起步作文角色转换

戴燕妮

摘要:角色转换是针对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心理和习惯困境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让学生借助角色来延续自己表达的愿望,就像月亮向太阳借来光芒。让学生借助角色,用习惯的认知方式去思考和想象,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去创造,不仅改善了学生习作的心理和表达困境,更是为他们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是习作起始阶段过渡性教学的合理手段。

关键词:起步作文;心理与习惯困境;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67-05

一只小蜜蜂无意间飞进了安静的教室,打扰了学生的午自习。笔者便利用这个契机,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蜜蜂,经历了一次奇特的历险。

第二天,学生的作文交了上来。认真阅读后,笔者被学生的作文惊艳到了,这一只只“小蜜蜂”的语言看着那么真实,那么有趣,那么吸引人。要知道,平时的习作练习中笔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引导和启迪,也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习作要求的目标,而今天学生的作文却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

那为什么这次习作会取得成功呢?细致分析下来,其中一个跟习作心理有关的原因呈现在笔者的面前——角色。就像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借助了太阳的光芒,月亮才能发挥自己的光亮。学生写作同样如此,需要借助一个角色来实现自己的表达。他们在这篇习作中都有一个替代的角色——“小蜜蜂”,他们将自己看作一只“小蜜蜂”去回顾那些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表情达意,赋予了角色新的意义。

一、角色替代——儿童写作的心理面具

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所获得的语词积累还比较薄弱,他们遣词造句和连段成文的能力才刚刚起步,认为他们对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还知之甚少,不会对人、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抑或认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习作的素材匮乏。因此,教师在起步作文的教学中也会相对应地围绕着这些所谓我们看到的学生的现状加以引导和教化。殊不知,此时学生在心理、认知习惯、表达习惯上的障碍才是他们缺少习作热情、表达能力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了角色的替代,儿童实现了表达的自我保护,放心地借助角色诉说真情实感,获得安全感。

(一)感性表达PK理性描述

学生天生就有表达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还继承着自己幼儿时的思维方法和一种无意识的表达冲动,但是课堂的学习却给他们输入的是趋向现实、趋向规范的思维方式(包括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这给他们带来了表达的困惑——想表达,但是还不会用老师教的或者书本上显示的那种方法去表达。一般教学中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习作技巧。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被接受、被安排的被动局面,实属无奈。首先,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布置的习作主题没有丰富的亲身体验,丧失作文兴趣,很无奈;同时,苦于教师的权威和学习任务的要求,即使讨厌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更无奈。为了完成作文,学生往往要搜肠刮肚地去组织素材,东拼西凑完成一篇拼接文章,似乎写完就大功告成。其实学生知道怎么去说故事,他们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在接触母语,渐渐掌握了许多母语表达(主要是口语)的方法和规矩,但是到了作文中需要理性描述的时候,在一堆堆表达技巧面前,他们丧失了这种先天表达的本能,只会东施效颦地运用所谓的技巧,写出的作文只会黯然失色。

这是无奈的,但也是语言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旦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样的心理,保护好学生天生的表达愿望,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心理的制约,甚至会形成长久的表达恐惧(主要是习作方面)。

例如要让学生描写自己眼中的“鲸鱼”,学生可以根据看到的图片展开联想,把鲸鱼描写成可以吞食大象的怪物,或者可以被人们居住的房子等,形象多变且有趣。但是要求他们用一些真实的数据去描写介绍鲸鱼,对于学生来说是遥远的,先不说这些数据要重新在课外去获得,单看学生对这些数据的理解就存在问题,更不要说帮助学生展开新的联想了。也许收集真实的数据是一种必须学会的学习方法,但是用数据来对鲸鱼进行描写,这样的习作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哪怕做到了,试问这样的习作真的有价值吗?

(二)自由想象PK真实感知

孩子从诞生的一刻开始,就在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世界,他们绝大部分时候对世界是无法理解的,而他们认知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他們感知到的世界越丰富,想象就越丰富。所谓的那些“童言无忌”就是孩子想象的真实写照。同时,孩子也习惯于联系其他自己认为有类似特点的事物,也就是用一物来说明另一物,这样的无意识关联才是他(她)对世界认知的真实体现。

而作文教学多半以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开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组织、行文技巧入手,再让学生学习利用作文材料、情感、立意等来写作。这样的教学目的在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忽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眼里,学生那些天马行空的无边想象不是习作的追求,并且想象的方法也不是习作应养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却又要求学生直接去用语言表达最直白的形象,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抛弃他们认知的习惯。如果让他们不经由想象去感知世界万物表象,这是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真实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在面对教师的命题作文时,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无所适从的停滞状态,无法对习作所要求的认知方法产生积极的感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从习作一开始就陷如一种“空对空”的不良导向中,极容易走向“假、大、空”的习作模式,从而丧失对写作的兴趣,甚至害怕、讨厌写作。

比如让学生去介绍“端午节”。教师往往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端午节资料,期待学生从端午节的来历、传统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提炼加工,写出一篇介绍说明性的习作。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将教师提供的材料拼拼凑凑,完成了一篇所谓的文章。怎么拼?怎么凑?也多是仿照教师的引导来组织。虽然仿照也是习作开始的一种方法,但是它不是学生习作的万能钥匙,不能给学生带来习作的快乐。教师批阅发现,学生对“粽子投江,保护屈原的遗体”能产生联想和想象,他(她)可以写出江中的鱼儿的活动形象,虽然这不算真正的端午节介绍,但却可以调动感知的习惯,将自己的想象借助角色转化为文字,这无疑开启了习作的大门。

(三)自我保护PK直面坦露

进入小学后,学生在心理成长上正处于个体中心膨胀的时期,他们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处于心理自我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开始察觉到自己区别于周围其他的人、事、物,在与环境接触、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更多会考虑保护作为个体的自己,虽然说不清怎样去保护,但至少他们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开始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学生成为独立个体的前提。但是我们的习作却往往要求学生将他们个体的认知知识与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比如喜恶、比如亲疏、比如自我认知等,这样的自我显现又会被老师甚至同学看到、感受到,因此他们会出于一种莫名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对老师或书本要求的习作产生抵触的心理。

比如让三年级的学生写《我的自画像》。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习作要求是简单的,只要学生对着镜子自己观察自己,用简单的语言将自己外貌、特点或喜好表达出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已经有对美丑的认知,如果觉得自己很美,或者经常受长辈的赞美,那就有兴趣将自己的外貌写下来。如果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么美,或者没有获得过多少赞美,那么他也许就会对这样的自我描写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同时,处在这个阶段的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会发现自己的特点和喜好会跟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形象不同,那么他们更会在心理上对坦诚的表达感到排斥,甚至是恐惧。

习作是语言表达的行为,也是自我心理和感情的一种表露,不仅需要文字的能力,更需要符合作者心理的需要,才能最终完成表达的目标。因此,借助角色,学生才能放心地说真话,此时的“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总之,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不仅有积累和能力的制约,更受自我心理、认知和表达习惯的约束。如果借助角色替代,合理运用他们擅长表达的方式,开发他们兴趣浓厚的表达话题,那么已经学会的语言表达和对事物的印象就会自然地通过替代的角色流露在他们的笔头,形成一篇篇生动又不乏条理的文章。

二、角色过渡,儿童写作的原力觉醒

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的教学不是要打破学生之前认知和表达的习惯,而应该是在满足其表达的愿望下,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学到的字词句篇的知识,通过角色表达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感,实现写作原力的觉醒。

(一)角色替代的是自我意识,让学生的自我保护心理与语言表达共存

当学生既想表达自己,又怕太过自我暴露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用别的角色来“掩藏”和“替代”。也许这在大人的眼里是自欺欺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屏障。

就像本文开始的学生习作中,学生用“小蜜蜂”的角色来替代自己,可以将原本不敢表露的感情表达出来。“小蜜蜂是无辜的,不能打它。”(该生一直认为小蜜蜂是一种益虫,应该保护它)“小蜜蜂可能是真的很想和我们一样上课,它才会飞进来。”(我喜欢来学校上课学习,小蜜蜂也是一样的)“小蜜蜂被同学追打的时候肯定很害怕,让我想到了妈妈。”(由自己想到危险时需要妈妈的保护)“为什么我进来后教室这么吵闹?我还是喜欢那个安静的教室。”(由小蜜蜂的口说出对教室吵闹的看法)这些学生所表达的感情,也许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来会怕别人笑话,也许他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别人,所以他愿意以“小蜜蜂”的角色来表达,这就是孩子,他们需要自我的保護。

(二)角色激活的是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运用语言

文字、语言都是人类思维抽象的产物,它所反映的世界是间接的,有些比较直接反映了事物,但更多的是需要阅读者去揣摩才能明白它的意思。学生学习语言就需要经历一个感知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让学生依据文字去创造文字那就更需要想象,而这种想象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来自幼儿时接触到的、心里喜欢的“动物”或“动物形象”。学生在自己理解困难的时候,有时会将自己无意识地看作是动物,这符合他们感知的习惯。

当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就是小蜜蜂”的时候,他们不再被刚才还没弄清的教室里的状况所困惑,马上在脑海中将自己看做了“小蜜蜂”,想象自觉地展开,采蜜、迷路、飞翔、恐惧等在脑海中一一呈现。有了想象就有了语言生成的土壤。有了想象的空间和想象的产物,那些已经掌握的、但是他们自己都无法言说的语言表达能力被自然激活。

(三)角色打开的是语言之窗,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

学生对于角色的选择不仅仅出于自己的喜好,更是一种表达的习惯使然。中低年级学生都是爱童话的,因为童话中的世界那么吸引人。童话中的事和物带给他们最美好的记忆,也使他们不自觉体验到了语言表达的方式。童话中的世界更容易理解,主要原因就是童话中的语言更容易表达出学生的内心,美好的、熟悉的当然就是更容易加以运用的。

当他们将自己换成“小蜜蜂”的角色,想象的世界就是一个童话世界。“我一会飞到……,一会飞到……”“同学们以为我来欺负他们……”这些言语是童话中最朴素的语言,其实也是习作起点中需要学生学会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很刻意地去教,它跟着“角色”跟着“想象”自然流露在学生的文字中。

三、角色选择,儿童写作的视角转换

“角色转换”是习作起始阶段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角色转换”组织学生开展习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满足的是学生表达的愿望,引导学生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其次,“角色转换”不是学生习作的终点,它只是习作的起点,因此要在“角色转换”习作中帮助学生在习作技能、语言运用上获得发展,这种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交流”。

(一)“角色超市”给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的权利

角色替换其实在我们书本的习作要求中也有体现,但是它如果作为一种习作的要求告知学生,那还是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感知与表达的意愿。比如用“小猴子游览风景名胜时,随意在一些物体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迹。”这样的不文明故事(组图),引导学生用“小猴子”的角色去描写和分析这样的事情,显然是考虑到了学生习作的心理,但是指向的还是小猴子这一单一的主角,并不是所有学生愿意接受的。给予学生感知和表达时角色的自主选择权,是对他们自我感知的认同,也是对他们自由表达的推动。意愿是习作起步中最基本的因素。

例如,同樣是让学生描写“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角色超市的名单:

小猴子(欢欢):公园游玩的主角

小猴子(静静):欢欢的妹妹,和欢欢一起去游玩

熊伯伯:公园的管理员

羊阿姨:公园的游览者

小猴妈妈:欢欢、静静的妈妈

公园的亭子:会讲话的亭子

学生对于角色的选择本身就基于自己的感情,自由的选择才能让他们凭借不同的角色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毫无疑问,本次习作的主角是犯错误的小猴子欢欢,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其他角色的描绘也是立体饱满的。

片段一:静静远远地看到了欢欢在亭子上刻字,赶紧跑了过去。她跑进一看,发现欢欢做了不文明的游客,亭子上已经被刻上了“到此一游”。她很生气,指着欢欢说:“你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老师教我们要爱护公物,可你却在这里破坏,我不要跟你一起玩了。”

该生通过小猴静静的嘴巴说出了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也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告诉他人应文明出游。

片段二:欢欢拿出小刀,花花几下,“到此一游”便出现在了亭子的柱子上。突然,他听到一声声“哎呦”,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亭子在说话。亭子伯伯虚弱地说:“小猴子啊,我可被你害惨啦。你留下的旅游纪念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上的啊,你看,我都流血了。”亭子有点累了,休息一会继续说:“你留下的是一行字,我留下的是一道疤,你说我以后有多难看啊?万一有其他小朋友看到了模仿你,我这身上不是要满身疤痕啦?”

学生选择从亭子的角度说出自己对不文明行为的看法,语言虽然稚嫩,却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这就是真实的写作。依托于不同的角色,学生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没有拼凑,没有造假,有的只是真实的自我表达。

(二)“角色演绎”给学生展现想象的魅力

不同的角色带来不同的想象,想象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才会有牢固的基础。将文字演绎成形象的动作和口语,更多的学生就能理解他人想象的依据,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

片段一:熊伯伯扭动着肥胖的身躯,来到了欢欢面前。他严肃地说:“小朋友,你在亭子上刻字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公园的规定,请交罚款100元。”说完,他还挥了挥手里的警棍。

很明显,该生对熊有一定的认知,所以他根据角色需要进行了合理且丰富的想象,用动作、语言和神态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饱满。

片段二:这时,一位羊阿姨经过,看到猴妈妈在批评欢欢,就走上前来劝道:“这位妈妈,不要生气,小孩子调皮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好好教育,他们会改正的。”说完,她又转向欢欢,温柔地摸了摸欢欢的头说:“小朋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看,好好的亭子被你刻上字后多难看啊,再说亭子也会疼的。”

该生刻画的羊阿姨给人的感觉很熟悉,就像是身边很多阿姨似的,会在妈妈批评小朋友的时候进行劝阻。他将故事中的羊阿姨和现实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合理地进行加工创造,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生的想象看似天马行空,却有着自己内在的联系,是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的。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凭借不同的角色,他们就能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进行合理且丰富的想象,塑造立体饱满的角色。

(三)“角色交流”给学生展现语言的魅力

不同的想象需要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角色变化带来的也是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带来感情的变化。当学生能在彼此的交流中感受到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那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自然会在对比和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在彼此不同的语言运用中也体现了每个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不同积累和不同运用特点,这些需要结合教师的点拨才能成为彼此共享的语言学习财富。有了这样的交流,习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平坦。

1.生生之间,在彼此的语言中获得启迪。生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是在自然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他们之间更容易达到自然的理解,交流所带给他们的语言感觉是“他说得真好。”“他这样说,我也会。”“他怎么会这样写的,我可以学学。”虽然这只是学生的心理,但是他们天生的好奇和比较之心在交流中为语言的生成备足了条件。

一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片段:“熊伯伯扭动着肥胖的身躯,来到了欢欢面前。他严肃地说:‘小朋友,你在亭子上刻字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公园的规定,请罚款100元。说完,他还挥了挥手里的警棍。”有同学马上就说:“他写的熊和我的差不多,身材胖胖的,手里也拿着棍子,可威风了。”在之后的作文修改中,你会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将熊描写得胖胖的,手里拿着粗粗的棍子。这看似简单的模仿,实际是学生在角色交流中的语言积累,是语言技能成长的必要途径。

2.师生之间,在教师的点拨中获得领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永远是知识的代言者。我们再怎样将自己的身子降低,将自己的语调降低,将自己放置在学生中间,我们永远是他们眼中的“先知”。此时的我们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习作进行点评(特别是表扬),不仅可以呵护他们表达的积极性,更可以将他们在语言上的精彩运用放大,使之成为他们习作的生长点。

一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片段:“欢欢拿出刻刀,想在柱子上最光滑的地方刻下‘到此一游。他一笔一画用力地刻着,不一会,一行大字便刻好了。欢欢看着这刻好的大字,别提多开心了,蹦蹦跳跳地围着柱子转圈,最后还自拍留影呢!”教师针对这个片段这样点评:“这位同学很会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以及他做坏事后的兴奋。特别是小猴子的动作描写,十分生动。”之后的作文修改中,无论是他还是别的学生,都注意对人物动作描写的刻画,这样的点评比生硬的技巧传授要切实有效得多。教师运用点评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领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做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生动细腻的文章,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总之,角色转换是针对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心理和习惯困境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让学生延续自己表达的愿望,让学生用习惯的认知方式去思考和想象,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去创造,不仅改善了学生习作的心理和表达困境,更是给他们习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是习作起始阶段过渡性教学的合理手段。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Role transformation is a teaching strategy orientating towards students mental and habitual plight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writing, which stimulates students to continue their desires for expression by using roles, just like the moon borrowing light from the sun.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roles to think and imagine in a habitual cognitive styles. Also, teachers should inspire students to produce their writing in their practiced expression ways,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 writing mental and expressing plights, but also provides more fre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Key words: initial writing; mental and habitual plight; role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欢

起步作文角色转换
巧妙搭桥是学生起步作文的助推器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何进行作文起步训练
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方法研究
文本阅读中读写结合的几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