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教师”:内涵、特质及其生成
2018-12-15沈行恬
摘要:“活的教育”是灵活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活的教育”需要“活的教师”方能得以践行。“活的教师”应当认同“活”的教育理念,传授“活”的知识技能,掌握“活”的教育方法,其核心素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行合一,身心和谐”“因‘异制宜,因势利导”“勤于反思,勇于创新”等特质。教师要生成“活”的品质,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求活,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机制、生态等外力的推动。
关键词:“活的教师”;“活的教育”;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03-05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良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然而现实的教育果真都是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好的教育吗?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好的教育必定是适合社会需要、适合时代条件、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活的教育”以及“活的教师”的思想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活的教育”需要“活的教师”
(一)好的教育是“活的教育”
“活的教育”的首倡者是陶行知。1921年,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二期暑期学校发表“活的教育”演讲,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其他一系列讲演、文稿中对“活的教育”问题也多有涉及。他说“不过我总觉得活的一字,比一切什么字都要好”。这是因为“活的教育”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它在理论上高度概括,同时也在实践上留下了应有的个性化创造空间。尽管此后因形势所迫及工作繁重,陶行知先生未能对“活的教育”进行更为详尽的理论建构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实践,但是他毕生力行力倡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其实都可视作他“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和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陶行知堪称“活的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灵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他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多次阐述了要以“认真的”“合理的”“康健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有计划的”“现代的”生活来教育。他还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本着这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封面去做”。总之,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来自生活、依据生活、为了生活地向前向上,才能成为真正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同时也是灵活的教育。灵活(flexible, nimble)意味着机智的、可变化的、富于生命活力的,灵活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不断创新发展的教育。在陶行知先生那里,“活”(灵活)与“死”(呆板)是经常对举使用的两个概念。譬如,“活的小孩子与死的小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死的小孩子,他的脑筋滞钝些……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他又说:“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书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
以陶行知“活的教育”理想对照,当下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若一言以蔽之,曰:半死半活。其表现为:整体看,“活”的程度不够;局部看,有些地区、学校、教师较“活”,有的仍然较“死”[1]。学习、研究、继承、发展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望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尽管各种教育思潮、流派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认为好的教育必定是适合的教育,而真正适合的教育必定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的根本特性就是“活”——其价值的取向、实施的过程和生成的结果是“人”的“活”化(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活”化(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方法的优化),所以“活的教育”是灵活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诚如陶行知所说的,“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现象”,也如他以《活的教育》为题写的一首三句短詩——“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勇猛如斗虎的狮子”。
(二)好的教师是“活的教师”
“活的教育”的呈现,是由活的教师用活的内容、活的方式教出活的学生。“活的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活的教师”,“活的教师”是“活的教育”诸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而研究、实施“活的教育”,必须将“活的教师”作为重点研究和着力培塑的对象。
什么样的教师算得上“活的教师”呢?怎样才能使教师“活”起来呢?研究发现,教师之“活”的特质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活的教育”理念
“活的教师”能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作为培养造就富有“生活力”,进而能创造“人民大众的”“健康的”“向上、向前的”生活的人的崇高事业,而绝不会只顾把学生考试成绩当作印证自己眼前“工作业绩”的工具,不管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人生幸福。“活的教师”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善于结合自身工作的任务、要求、条件等的具体情况,把教育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理念,转变为实际的教育策略,并形成独特而适合的知能结构、教育风格。在新时期,“活的教师”要准确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教育的要求,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传授“活”的知识技能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传授“活”的知识技能当然是其题中之义。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讲活的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因此“活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必定要根据所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充实、优化。
3.掌握“活”的教育方法
能够依据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灵活的、适合的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是“活的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是“有扎实学识”的重要体现。“教学做合一”可以说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方法论的集中概括,其“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而且“小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兒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依合着儿童的本能去支配”。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陪伴、示范、引导。我们相信,身教胜过言传。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必是学生乐于效仿的优秀榜样。
二、“活”是好的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特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日益关注、着力研究的问题。尽管人们对于“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是“其思想是共通的,即都重视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并且都强调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2]。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在人的素养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起着主导、关键作用的因素。“活的教师”具有一般教师共同的素养要求,同时具有作为真正卓越的教师的特殊要求,其特质就在于“活”。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的素养结构是知识、能力、情感、伦理等多元维度的集合,具有不能机械划分和单独培养的整体性,并且具有先天具备和后天获得的综合性。教师之“活”在教师职业素养结构中几乎无处不在,又程度有别且存在不断变化的可能性,它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原动力。我们或许可以从新的审视角度来做一些探讨,看看以下特质在“活的教师”素养结构中的意义。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活的教师”应将自己首先定位为一个学习者,其次才定位为一个教育者。学习是从教的前提,也是从教(示范)的一种方式。《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对于学习,教师应当毕生为之;真正好学善学,必然学而不厌。“诲人”是目的、职责,“不倦”是要求、境界。“活的教师”一定会真诚地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在他们眼中,学生是“人”不是“物”,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有自我生长的基因(生理的、精神的),有巨大的发展可能。“不倦”来自高度的“信仰心”“责任心”(陶行知语),也可以来自乐在其中的成就感、幸福感。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的一种很高的事业境界,因为它需要有“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和“达人达己”的大慧觉悟。
(二)知行合一,身心和谐
知行合一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是个人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的关键品质。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在“知”“行”关系上,他们二人虽各有强调,但均持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观点。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正是知行合一理念在“活的教育”中的体现。教师秉持“知行合一”理念,践行“教学做合一”,就是向着“活”的应然选择。身心和谐是人格健全、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致力的基本目标。身心和谐,尤其是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活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需要指出的是,身心和谐的状态通常是内蕴的,不一定是外显的,因而教师对此的自我追求、自我感知是必要的。
(三)因“异”制宜,因势利导
教育的对象、内容、情境千差万别,施教主体本身也迥然有别,世界上不存在四海皆准、一招万能的教学秘籍。把握时、地、人、事之异,根据目标导向和势态预判,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才是实事求是的“活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种种于学、于教有特别意义的契机或困难,巧妙利用契机,有效化解困难,需要教育智慧、教学机智。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的优秀性,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3]。据他的研究,教育的智慧和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敏感、克制、幽默、“即席创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它是基于教师全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的厚积薄发。因“异”制宜、因势利导就是教育智慧、教学机智,它是最能反映教育教学之“活”,也是最为人们所认可的教师之“活”,同时它又是最难获得的教师职业素养。
(四)勤于反思,勇于创新
“活的教育”之所以是“活”的,就因为它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源自对事物既有矛盾的把握、利用,对理想愿景的憧憬、探求,需要顽强的努力和大胆的再造。而反思回望曾经的实践,吸取经验教训,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职业能力、教育实绩的不够完善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需求、教育实际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活的教育”有效实施的瓶颈,也是许多教师实实在在感受到、承受着的压力。广大一线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教学经历,若能自觉地、经常地进行反思,并且树立起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就能够把“活的教育”实践不断推向深入,也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成为教育创新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三、“活”的特质的生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我们对“活的教师”核心素养进行剖析之后,不难发现,具有“活”的特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而它又不是简单化地下指令、灌输式地搞培训所能达成的。我们认为,“活”的特质的生成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待于教师内因之外的合力来促成。这也是我们使用“生成”而未用“培养”的原因所在。
(一)从教师自我努力维度审视
教师要具有“活”的特质,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求活的内驱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他们易于成为‘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履行者。”[4]教师的自我更新就是教师的自觉学习和持续发展,自我求活就是教师向着“活”的方向、目标的自我追求和不断努力。它意味着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求活是一个动机强烈、目标导向明确、不受特定时空条件限制、全部学习行为均有内在关联意义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逐步完善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有效模式。也可以说,归根到底是一种伴随职业生涯的主动的建构式学习。
综合考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学习即生长理念的意义,教师的全部教育、生活皆可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换言之,都是其自我更新、自我求活的途径与方式。这里我们仅就“学习”这一关键因素,对教师“活”的素养生成略做阐述。
第一,向陶行知先生学习。陶行知先生是“活的教育”的倡立者,不仅在其论著中“活的教育”思想时时闪现,是引领教师确立“活的教育”理念的精神力量,而且他毕生革新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和崇高人格,也都是践行“活的教育”的不朽典范,为我们努力成为“活的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
第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就是教师的“生活”。这“生活”的全部构成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教师自我更新、自我求活的动力和资源。按照陶行知先生“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的理念,教育教学的实践乃是“教学做合一”的事情。
第三,从一切有价值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学。教育之“活”与教师之“活”,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教育根植于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历经数千年,依然有着启迪人心的生命活力,这些无疑是“活的教师”应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文化交融不可逆转,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千变万化,教师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现实之中,教师应当如何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活的教师”,的确是一个考验教师智慧的问题。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 M.)研究认为,以下原则奠定了成人学习的基础:1.需要和兴趣是成人学习的最佳出发点;2.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场景为基本单位(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乃教育生活——引者注);3.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4.成人有强烈的自我引导学习的需要。[5]这对“活的教师”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从外部合力促成维度审视
外部合力是全方位、全要素的存在,我们也仅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予以强调,并对相关责任主体提出建议。
1.组织
“组织”在此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师所处的人际系统(集体),如教研组、班集体、学校等,二是教师所处人际系统的管理方、领导方,如学校领导班子、教育行政机关、地方党政机关等。
集体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意义极为重要:共同目标的引领、同伴间的切磋互助、优秀分子的表率作用、既合作又有一定竞争的良性氛围,乃至集体成员成功喜悦的鼓舞和失败教训的警策等,莫不对集体中的每一成员的专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效应。每一名集体成员都应该成为集体良性人际关系的建设者和获益者。
领导干部是组织管理方的代表,是组织内部的关键少数,他们对于组织运作的决策、动员、实施、评估、调控等具有很大的权力和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促成“活的教师”的个人成长和队伍壮大,是教育组织、主管机关的领导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之举。当然,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是教育组织的重要成员,对于“活的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机制
机制是组织内外要素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通常表现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制度。“活的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有赖于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的保障。坚持综合运用理念更新、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平台搭建、条件改善、待遇提高、典型示范、进修培训、奖优罚劣、调研调控等手段,是优化“活的教师”核心素养生成机制的题中之义。
讨论“活的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不能将视野局限于在职教师范围。教师职前教育的招生、培养以及教师的准入、招聘、交流、退出机制同样应予以重视。教师是一种需要特殊情怀、特殊能力的职业。尽管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在入职后也能加以培养、提升,但是改进教师入职途径、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也十分有必要。比如,师范院校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定向委培学生名额、部分恢复面试、对培养小学及幼儿园师资的师范院校保留直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通道等等。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这样的举措是切实有效的。
3.生态
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和谐相生,也离不开教育与外部因素的互促共生。“活的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本人的努力,也需要“活的教育”总体向好发展。这里我们就“生态”中“外部环境”的问题再略加考察。
教師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需求与常人并无显著差异,该保障的应予切实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对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关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重大战略性举措。这使得我们对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更多“活的教师”成长起来,让践行“活的教育”深入人心充满了信心。
以上从内外两个维度所作的分析考察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事实上,教师成为“活的教师”的实践轨迹是二维交叉、相互促进的,对于任何一方的轻视、忽略,都会造成“活的教师”核心素养生成的障碍。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具体问题的具体对待,没有抽象意义上的孰轻孰重。
参考文献:
[1]沈行恬.“活的教育”目标问题刍论[M]∥郭毅浩,王建明.且行且知——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5:33.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22.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24.
[4][5]葉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267.270-271.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Huo education” refers not only to the flexible education but also to the education of life, to the education for life, and to the education for growth. “Huo educ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only by “Huo teachers”, who should agree with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Huo”, impart “Huo”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ster “Huo”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core accomplishments of “Huo teachers” should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never being tired of learning nor wearied of teaching others”, “integration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with harmony between mind and body”, “suiting measur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light of the general trend”, and “being diligent in reflection and bold in innovation”. Meanwhile, teachers need to have the quality of “Huo”; on one hand, teachers need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mselves and to pursue Huo in pers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some external motivations of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ecology.
Key words: “Huo teacher”; “Huo education”; Tao Xing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