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匠人匠心助力新时代科技企业再发展
2018-12-14徐莎
徐莎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3—275—02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笔者通过调研某科技企业,发现该企业在“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承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铸造工匠之魂、培育工匠之术、坚守工匠之道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让践行匠人匠心植入每位员工内心。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鲜活的字眼,最近一直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微信上。作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讨论的一个热点,究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读完习总书记报告后,笔者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它指引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創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来自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十九大代表薛莹曾在“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中说过,世界上200多家经营寿命长达百年的企业,无一不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在制造业进入到智能化的今天,工匠精神并不过时,它的核心本质依然是自发地、专心致志地做事,与名利无关。本文以某科技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例,根据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该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对如何在科技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科技企业的现状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子公司,该企业主要生产稀有金属和难熔金属材料及其合金,产品主要应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科技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196人,其中管理及科研岗位员工80人,技术工人116人。其中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人,中级职称44人,高级技师6人,技师15人,高级工28人。是一家具有新时代典型特点的科技企业。
二、践行“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工人精神”
该科技企业员工平均年龄32岁,员工队伍整体年轻化,年富力强,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也存在技能不强,生产经验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员工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还存在偏差,盲目的认为“工匠精神”等于“工人精神”。在部分生产一线工人心中会觉得工作再好手艺再精,说到底也就是个工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与管理、科研人员相比是有劣势的,做一辈子终究还是普通操作工,再想更上一层楼就很难了。
(二)缺乏传承的“工匠精神”=缺少灵魂
企业的工匠精神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传承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当他们的被忽视时,工匠的传承成了一个问题,老师傅们靠经验攒下的技能手艺,在机械自动化的今天是缺乏传承的,缺少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没了魂,没了魂也就没有工匠精神,也只能是工人而不是工匠了。
(三)缺乏创新的“工匠精神”=缺少活力
该企业目前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真正的工匠精神内在始终是高贵的,孤独且富有活力的。该企业目前在政策层面给予员工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导致员工创新精神后劲不足,公司内部创新规模和气候始终不够,创新型产品类别偏少。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时期的科技企业内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差,对科技企业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创建新成绩、彰显新形象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一)培育知识型劳动人才,铸造工匠之魂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首先应是知识型劳动者。针对这方面首先可从培育知识型劳动者做起,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知识来武装员工的头脑,将普通工人提升为知识型的产业工人。还可以组织员工在公司范围内形成生产中互相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员工知识储备得到快速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在专业技能和生产经验上,可以采取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等方式,并做好职工安全生产、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教育的培训,还可通过增加个性化、精细化的职业教育,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工匠精神”认识和生产技术岗位对年轻人才吸引力不够的问题上,公司应不断地营造劳动光荣的企业风尚,鼓励年轻大学生走上生产一线,让他们的知识与老一辈工作者的经验相结合,成为知识型人才。对于部分高技能人才,还可给予相应的职务及可观的收入,让年轻人愿意踏实学技术,认真干工作。
(二)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工匠之术
习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承担着向公司快速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可以讲,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该企业目前可在这几方面做些功课。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来提高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与从业能力。还利用成人高考、电大开放教育等教育模式,鼓励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员工开展本、专科学历提升教育,以提升其学历层次。
为了在年轻一代身上培养“工匠精神”,还可长期组织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老师傅和技术能手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提升自身岗位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年轻同志的培养,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
此外,还可以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如观看央视播出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等,让员工深刻认识到工匠是有高度的独立人格,他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他重视细节的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使“工匠精神”的学习不仅落实到生产中,还要根植到每位员工的心中。
(三)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坚守工匠之道
近年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经济贸易这一角度来看,刚好迎合最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口号,因为精益求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创新。从科学技术方面入手,不局限于现有的科研成果,高新产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领域,开发新产品,为公司发展出一份力,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益求精?
笔者同样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的达人精神,更多的是创新精神,只是这些关于产品质量和品质的创新体现在一些细微处,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最终还得靠创新,产品质量的竞争也主要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该企业一直秉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受同行尊重的高科技企业的理念,在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完善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体制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强调“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一批‘专、精、创高技能人才,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新常态,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细究起来,“工匠精神”的创新元素渗透在企业的工匠技艺、创新制度和企业文化中。也就是培育支撑企业“工匠精神”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激励产品创新,更要引导制度层和文化层的创新,使“工匠精神”不再停留在企业精神号召、口号宣传的层面,而能切实有效地与生产关联起来,让“工匠精神”由激励政策化为工匠文化,植入到员工内心,成为企业的标签。
四、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工匠精神也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它还可以是一个企业几代人的精神象征。只有每个人都践行“工匠精神”,企业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成长为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