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儿童”对接“深度课堂”
2018-12-14张丽娟
张丽娟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儿童期的孩子正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强,教师如果能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就能促进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反之则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的广度,提升课堂的温度,挖掘课堂的厚度,拓展课堂的自由度,打造深度课堂。
【关键词】解放儿童 深度课堂 创造 生活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57-01
一、解放儿童,拓宽课堂的“广度”
作为教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坡面,这个坡面能引导孩子从课内走向课外,也就是一个斜面。所有的学科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于课堂中的,而是要把课内与课外、学生與教师、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容。让孩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收获最广的知识,获得最全的技能,即使明天走出课堂,依然信心满满。
二、解放儿童,提升课堂的“温度”
课堂是有温度的,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投入的热情是温度,学生为课堂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兴致也是温度。
1.巧设环节,注入“巧思”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环节,注入“巧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配乐叙述导入部分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和谐师生,升温“催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无疑也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它能使得孩子整个的心灵状态处于安全的状态,更有利于积极的思维。著名教育家薛法根的课堂总是如此,轻松而又有深度。
3.情境设置,巧妙“互动”
和谐的教学互动,让孩子乐在其中,是灵魂和生态课堂的体现;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课堂必要的温度,设置小组合作环节,设置必要的恰当情境,让孩子动起来,活起来。
三、解放儿童,挖掘课堂的“厚度”
肤浅的课堂往往看似热闹而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很多时候,不是老师在骗孩子,而是孩子在配合老师“演戏”。
1.拒绝没有独立思考的“假合作”
没有合作交流的课堂往往会出现很多“井底之蛙”,但只要合作缺乏独立思考也往往会根基不稳,流于形式。所以,合作之前一定要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深度思考”是成就深度课堂的主要部分。没有思考说出来的答案往往很枯燥,不能直扣内心。
2.拒绝“浅尝辄止”的教学提问
孩子在课堂上的回答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老师的点拨,然后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孩子回答正确就画上“句号”,也不能孩子回答错误就立马加一个“感叹号”,教师的点拨要能够启发孩子的再思考。
3.拒绝“切黄瓜”式的碎片教学
孩子的记忆是一棵有主支和分支的大树,那么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一个整体。所以,语文教学设计不应是零碎的,而应该是有联系的整体。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从一个根出发,向上生长,枝叶有粗有细,有稀有密,最终形成一棵完整的大树。如“思维导图”引导设计就比较合理。
四、解放儿童,拓展课堂的“自由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但若让他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就好得多。
据相关调查显示:教师讲授的平均回忆率只有5%,而学生教别人的平均回忆率只有95%,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竟然是如此重要。为此,必须变“教学”为“学教”,确立“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案、教案共同进课堂,以学论教,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真正解放儿童,走向“深度课堂”。
小结
儿童是能动的、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儿童的发展决定着祖国的未来。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造深度课堂,培养创新人才,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解放儿童——即让儿童站起来,解放头脑,去除手脚的枷锁,释放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归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结合儿童的心理和心智特点,反思不利因素,遵循教育规律,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一个有广度、有温度、有厚度又自由的学习国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第101页.
[2]雷玲.教师要学陶行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