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的研究

2018-12-14王倩楠庞峰

西部皮革 2018年23期
关键词:空间组织贝聿铭新馆

王倩楠,庞峰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1 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况

贝聿铭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几十年的建筑生涯中,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设计建造了许多的博物馆。其中,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留下的三件建筑之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紧邻拙政园和忠王府,整个建筑环绕在古朴的小桥流水之中。该馆建立于1960年,在2006年10月建成,新馆建筑很好地处理建筑与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忠王府与拙政园建筑的融合问题。

2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组织设计

2.1 新馆建筑总体空间布局

一个新的博物馆要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来,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够和谐并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城市的环境和建造的场地对建筑空间具有制约作用,甚至会成为建筑师在设计中的难题。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不可否认的也遇到周边环境对建筑设计影响和限制。

为了解决苏州博物馆新馆和周边建筑的环境与空间布局的问题,贝聿铭在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上采用了整体对称的形式,并且有一个近似十字的正交轴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成东、中、西三路布局,和忠王府布局相互呼应,甚为和谐,体现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庄严气氛。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南朝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东部是行政区和展览区;西部是博物馆主要展区。整个建筑群体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此同时又使得单体建筑突显出其自身的独立性格,表现出经典园林的现代化。

新馆大厅的主体建筑是由复杂的几何形体组成,在建筑体量上做了一些中心对称的减法,主体建筑的顶部是现代主义建筑中常见的方盒子。整个建筑的精妙之处还在于无论你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毫分,建筑外形通过提取当地传统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2 新馆建筑各空间序列组织关系

博物馆的空间序列犹如小说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样,从门厅开始通过门廊或过道的过渡进入到博物馆的高潮陈列空间,最后通过空间的一个个引导让参观者到达博物馆空间的结束,完成整个空间序列。为了更好的衬托主体空间,突出空间的重点和高潮,而且可以更好的与空间融合,在一条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可能会出现某种空间形式的重复和再现,也可能会出现单体空间的大小,明暗对比等。贝聿铭试图把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的空间序列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参观者首先进去大门空间稍作收缩之后进入前院空间突然放大,然后是中央大厅空间再次收缩,大厅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院空间又会被再次放大,往南是建筑入口,东西两个方向是平面对称的长廊,最终视点会落在东面的“紫藤园”和西面的室内“荷花落水庭”。整个建筑空间的交通流线采用串联的方式,沿着廊道往前走,空间时而收时而放,视线时而通时而阻,引导者参观者往前进行,窗景、散落的小院和自然光的偶然出现,强化了参观者的空间感受。贝聿铭把“园林式”的空间组织运用到新馆的设计中,使得新馆的博物馆空间焕然一新。

各空间序列关系的独具匠心。在大门-庭院-中央大厅-主庭院这条轴线上,通过建筑体量的对比看似强调了中央大厅空间,但是当参观者进入中央大厅可以看出,贝聿铭先生有意控制着它的尺寸,四面通透,最终将参观者的视线引申到了主庭院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假山片石的白墙上,片石假山模仿绵延层递的山形,白墙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塑造了悠远的空间感受。为了突出展览空间,新馆在空间序列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即在通往主体空间的之前,有意安排安排一个小或低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时,人的视线被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与原来的低矮的空间形成对比,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图1 月洞门

图2 海棠窗、六边形漏窗

2.3 新馆空间单体的序列关系

新馆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建筑的各个空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样,为了加强建筑内外空间的联系,建筑的单体构件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建筑空间中门可以赋予空间方向性。在新馆建筑中,中央大厅入口的月洞门廊强调了主入口的位置,通过玻璃材质的透明好似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式,与大堂面向主庭园的落地窗达成视觉沟通,使视觉得以延伸到片石假山处,反映一种“雅致而微妙”地传统的手法和思路。(图1)

窗是苏州园林的“眼”。就窗和室内空间的关系来说,窗最重要的功能是引进光线,但是窗的位置还应与视线联系在一起,可以达到以实造景的效果。新馆建筑中,菱形、海棠行、六边形漏窗反复出现,分别取自中国园林中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意境,对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图2)展区内部展品在满足特殊光的要求下,大量自然采光,运用天窗采光和六角形的窗洞采光,从而使得内外空间相统一渗透。

“中庭作为核心空间连接不同的功能或体量是当代博物馆常用的方式之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中庭面积都不大,造型元素以三角形和菱形为主,四周保留着天窗的形象。由于形体多变的几何体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趣味微妙的光影效果。

3 总结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虽然有过很多争议,但是建筑本身的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组织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博物馆建筑还是其他建筑,各个空间组织都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做到统筹布局。最后笔者得出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的几点感悟。第一,建筑的整体布局与环境的融合。对已有环境的延续,并从传统文脉中提取抽象的几何元素,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这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第二,功能布局的融合。建筑的陈列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序列化联系进行的有条不紊,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展厅与中庭景观的序列关系,展厅与走廊的交通关系都有体现。第三,建筑单体与建筑空间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建筑构件的设计加强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联系,强调了空间的趋势,对新馆建筑空间的动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第四,景观环境的整体设计。新馆建筑的“园林式”空间组织设计与庭院景观借鉴苏州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达到了建筑和环境的融合。第五,空间主题氛围的营造。新馆建筑通过空间组织序列的布置和建筑造型、材质、色彩和明度的设计,表现出贝聿铭对地域文化的尊重,笔者把它作为“贝聿铭的乡愁”。

猜你喜欢

空间组织贝聿铭新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贝聿铭的长寿经
集体晨练运动与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显著性研究——以哈尔滨市四个城市公园为例
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