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
2018-12-14冯晶
冯晶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1 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1.1 甘州区概况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截止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51.58万人,城镇人口25.19万人。
1.2 甘州区城镇化发展总体情况
目前以形成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湿地公园和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功能区集成的“1+5”生态城市框架,促进全区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全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6年末甘州区常住人口5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4‰;城镇化率达到48.84%,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根据城镇化率推算的城镇化人口25.19万人,如图1所示。
由图 1~3统计数据显示,甘州区2010-2016年间城镇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36.72%上升至2016年的48.84%,增长幅度较为明显。基本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镇化水平达到50%之前每年保持0.5个百分点的国际城镇化历史发展模式和经验。
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甘州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整体低于全国水平,距离进入城市时代的50%还有一定的距离。
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相比,甘州区城镇化率一直高于甘肃省总体水平。但甘州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空间还很大,应该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达到全国标准水平。
1.3 城镇化的经济层面
1.3.1 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不平衡,发展空间大
图1 甘州区2010-2016年城镇化
图2 2010-2016年中国城镇率
图3 2010-2016年甘肃省城镇化率
甘州区现有18个乡镇,通过近年来甘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有序推进,全区非农人口从2010年19.11万人,增加至25.21万人。如下表显示,截止2016年底甘州区全部人口为51.5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5.19万人享受着城镇的文明与进步,极大的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城镇化率为48.84%,虽然还未达到50%,但与2010年的城镇化率相比,已有显著提高。同时甘州区集聚了张掖市接近50%的就业人口,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极大地促进了甘州区城镇化进程。另外由于劳务外出等若干原因。2011年非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城镇化率有所降低,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在各乡镇人口数量中沙井镇人数最多,平山湖蒙古族乡人数最少。
图4 甘州区2012-1016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5 甘州区各乡镇农民收入情况
1.3.2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
2016年甘州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7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92.28亿元,增长9.3%。由此可知,甘州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从业人数多。
从各乡镇经济状况看,梁家墩镇、新墩镇、党寨镇、沙井镇生产总值较高,而上秦镇,花寨乡、平山湖蒙古族乡全年生产总值过低,由此可知甘州区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分布状况看,沙井镇、长安乡、小满镇主要发展第一产业;梁家墩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而新墩镇、党寨镇则以第三产业为主。同时经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平山湖蒙古族乡的第二产业总值为0,小满镇第三产业总值为0。二、三产业经济总量逐年攀升。二、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不仅逐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增收缓慢等发展瓶颈问题,也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基石。
1.3.3 农民增收渠道多样,收入相对稳定
根据数据显示,甘州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种植养殖收入。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新墩镇主要依靠财产性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土地流转收入;长安镇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而总体来说除新墩镇以外其他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薄弱;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也较低。近年来甘州区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图4所示,2016年,甘州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452元,比2015年增加1299元。
从农业收入渠道分析,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以制种、果蔬、轻工原料为主的种植业收入,以养殖牛、羊、猪、鸡为主的畜牧产业收入,以输出输转劳务为主的劳务经济收入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个体私营经济等收入。各乡镇收入相对稳定。近年来甘州区各乡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明显,如图5所示。
1.4 城镇化的社会层面
1.4.1 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力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甘州区各乡镇人力资源类型主要为初中和小学,部分人达到高中文化水平,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占比很小,并且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返乡的人很少。导致甘州区整体劳动力水平落后,人才素质底下。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缺乏技术人才。大多数乡镇常住人口为40岁以上的,青年劳动力缺乏。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吸引力,高等学校大学生不愿返乡发展致使人才外流。
1.4.2 农民在城镇购房人数增加,促进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甘州区各项城镇化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甘州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迅速,三年内在城市买房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甘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效的保证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 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2.1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必须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张掖市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发展基础薄弱,三产发展滞后,城市吸纳就业能力弱。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产业关联性差、链条短,高附加值企业少,整体实力弱,城镇经济集聚效益弱,提高城镇化水平缺乏强有力支撑。
所以应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积极打造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核心区,促进文化与旅游业同频共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提升张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乡特色有机食品产销基地网络建设,加强农林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安全高端农产品。
2.2 农民入城积极性降低,应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进城人口就业问题,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实现第一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人口的分工分化,让留在村镇的人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城镇化;通过二、三产业的扩容提质,增强对转移人口的吸纳就业,让农民能转的出、留得住、扎下根,形成以产业支撑和保障为依托的良性城镇化。提高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个城市发展都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然而每个城市在实际发展中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总结的过程,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条件来探寻发展之路。张掖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众多问题都具有典型性,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只进行了浅显的探讨与应对,希望今后有更多学者和专家进行深层面的研究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