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8-12-14陆伟宏LUWeihong

住宅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景观空间

■ 陆伟宏 LU Weihong

如今,城市大修大建的脚步放缓,在可用土地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建设者的目光从新开发转到再开发上,城市未来的建设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各类城市更新上。

纵观国内各个层次的城市更新比比皆是,而相应需要面对的问题,诸如土地资源的短缺、地域文化的断层、新旧空间的矛盾等等,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密网,本文试从具体案例着手,简要讨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在更新中的相互影响。

1 城市更新的方式与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城市更新并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动辄牵连修建马路、社区搬迁的旧城改造模式,开始显现其对于城市文化与基质的损失。城市是永恒变化的,而改变的方式可以采用更为细致、常态、持续的城市更新手法。

以上海地区为例,政府一直在探索更新的路径,而城市更新项目有大有小,目前正在进行编制的城市更新项目,有的很大,操作流程长,还牵涉到很多指标的调整。笔者归纳了以下六组对照类型,来分析城市更新的分类与内容。

1.1 大城与小城

城市更新渗透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最本质的目的是区域复兴与人气重聚,从空间的社会性需求来看,有全城参与的热点事件与空间,如重要展会、赛事的开展地;也有日常定向的稳定活动圈,如居民区、活动社区等。

1.1.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迎世博会城市建设

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开幕之前,曾经开展了600天迎世博的全城风貌整治行动,上海各区都进行了相当大范围的整改,在城市环境方面,绿化景观与街道立面是重要的改造点。这一行动不仅为世博会的开展提供了配备与保障,更具意义的是,为市民营造了亲切活力的户外空间。

以徐汇区为例,围绕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构想,设计在建筑环境整治与市容景观整治两方面发力,加强建筑立面的建设管理,改善市容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设计范围内涉及淮海路、华山路、衡山路、肇嘉浜路等多条重要道路,大部分位于徐汇历史文化圈内,有相当规模的历史遗存与保护区域,设计需要延续街道特定功能,着眼区域历史与现代风貌的整体性,注重街景与环境秉性的同一性,以此为原则,具体设计与人们的活动相适应的空间。

1.1.2 微更新激活社区——曹杨环浜

在相当成熟且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微更新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式,在不改变用地性质与容积率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改造街角花园、马路围墙等小空间,实现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与提高,上海在社区微更新上所做的努力值得借鉴,越来越多的社区试点让老旧空间重焕生机活力。

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社区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按邻里单位思想建设的社区,生活便捷,邻里和睦,伴随和影响了几代曹杨人,曹杨环浜是曹杨社区的标识。周围分布有多个成熟的居住社区。对社区的更新改造,规土部门强调要打造15min生活圈,通过挖掘现有土地潜力,为居民提供更开放、舒适的居住空间。

环浜及相邻建筑的保存与更新以“通经活脉”为策略,通过贯通与联通两种手法实现。打破原有围墙,从而使整个环浜贯通,加强环浜空间已有各活动节点之间的联系;沿浜绿地以及宅间绿地通过步行道联通,增强环浜与居住区的联系。活脉即增加服务业态的比重,普陀区计划,不但要将环浜河道空间还给市民,还要进行社区公共设施改造,例如村史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剧场,就可以改造为新的曹杨公共活动中心,同时增加体育、亲子、幼教、老年活动休闲设施。花溪路沿环浜一侧已经设置了慢跑步道,逐渐成为曹杨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图1)。

1.2 大区与小区

城市中各个功能分区相互作用与影响,更新区域提升后能够达到引领城市发展的效应,从城市更新的规模来看,有跨越两个以上区块的大型项目,也有小区域内的局部更新,对区域大气候、生活环境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1 区域大型生态链接枢纽——延中绿地

纵观上海公园绿地,最具体量感的要属延中绿地,它不仅位于高架桥中心,更是跨越了当时的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整合了多块被道路与桥梁分割的地块。由于地处旧租界范围内,场地中也留有不少文化建筑,如中共二大会址、平民女子学校,还有异域特色的西班牙庭院、北美风格凉亭等。这些对于场所精神的营造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串联城市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记忆线索。在予以保留的同时,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在人流与车流都相当密集的地带,延中绿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噪音影响与空气污染,以及降低了区域密度。同时,公园也给久居城市的市民提供了一处与自然亲近的生态化空间。园内树木葱茏、层次鲜明,结合不同的地形变化,因地制宜配置植物景观。更充分吸收传统山水园的精华,营造自然山水空间,形成数十米高的假山与瀑布,带来城市山林的乐趣(图2)。

1.2.2 推动城区内部发展——真如绿廊

真如绿廊以其独特的高压场地条件,以及上海五大副中心最后一块宝地的稀缺性,成为上海市中心近年来场地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景观工程。真如副中心地区既有700多年历史的元代真如古寺,也有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军部遗址,还有长江地块内300m浦西地标建筑,形成古今对话,让世人从中不断挖掘、延续和发扬蕴含的文化精神。

图1 曹杨环浜改造实景图

图2 延中绿地景观实景图

真如绿廊贯通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打开封闭林带,创造活力开放空间;另一方面,绿廊能够延续历史文脉,营造城区特色。设计以城市道路为界,将场地划分为光之林、光之乐、光之港、光之影、光之谷、光之线六个特色区,并通过缝合贯通的手法,形成文化核、商务核、绿动核、智慧核等四个核心空间。

同时,注重与周边城市板块的呼应,缝合起割裂分散的体块。设计两条主题廊道:时光步道在沿街面展开,描述区域文化记忆脉络;绿谷空道跨越水系和道路,在场地内形成连续走廊。另外,通过水系环通,构成环溪漫步廊(图3)。

1.3 公园与广场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园与广场两个类型的绿地最为常见,是承载高密度、高流动人群的重要公共场所。上海地区的老公园与城市广场众多,为满足现代活动需求,纷纷开始了改造。

1.3.1 中西合璧的人文场所——鲁迅公园

始建于1896年的鲁迅公园位于虹口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体育公园与城市公园之一,但是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公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2013年鲁迅公园开始闭园修缮。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结合设计特点,以“山、水、林、园” 四大主题元素来阐述公园改造后的景观格局。改造设计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生态;整合空间,去杂呈净;传承风貌,创新手法”的改造原则,以中国传统山水为骨架,展现如诗话般隽永的风景,由北向南推演,以英国自然风景园的疏林草地为景观亮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点缀其间;由南向北跳跃,点亮整个视觉景观。同时,利用景观层次的空间对比,赋予游客各种不同的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的活动场所,通过细微的差别和含蓄意境的表达,置身其间,使游客在游园中获得休闲、放松的乐趣(图4)。

作为上海市虹口区重要的地标公园,鲁迅公园与区域内各个功能区紧密联系。其周边虹口足球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展现了现代休闲文化;四川北路是著名的红色文化街区,著名的鲁迅公园嵌入其中,不仅承担着城市绿地休闲的城市职能,亦将名人文化与人流集散功能引入其中。公园景观的改造,能够起到提升人文纪念、改善城市绿地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意义。

1.3.2 兼容并蓄的城市门户——上海南站

上海南站是城市主要的交通集散地之一,建成多年并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南站广场的建设基于交通空间的特定功能,同时满足了休闲观光、生态养护等要求。

为了呼应车站的圆形结构,广场景观以同心圆为元素进行中心发散,形成内、中、外三个层次的景观带。内圈部分是极具艺术特色的波浪形起伏草地,充满韵律与节奏的线型强化了车站的秩序性,同时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中圈部分是主要的人流疏散广场,具有转换乘、地下通行、地面停留等功能作用;外圈则通过大面积绿化与城市界面形成过渡与分隔。南站广场景观的层次感与序列感很好地契合了交通型空间的属性,并以景观化的形态嵌入城市肌理之中(图5)。

1.4 河道与街道

上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纵横、巷弄遍布,线性街道、河道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们与传统公园相比,拥有更多的开放性与延展面,因而与城市和人群有了更广泛的互动性。

图3 真如绿廊效果图

图4 鲁迅公园实景图

1.4.1 提升浦江风光带——新华滨江

设计着重绿地景观与城市肌理的融合,景观节点与城市道路相对应,形成由城市空间到滨江空间的流线,兼具绿道功能的主园路横向贯通东西,纵向呼应开发地块与楔形绿地,将项目场地与城市空间进一步紧密缝合。

突出滨江、活力、公共、健身的主题特色,以景观语言塑造空间的流动感。横向上,主园路衔接、串联节点空间,创造富有变化的景观体验;竖向上,艺术地形结合乔木骨架、景观建筑,构筑起高低变化的天际线变化。以流动感的地形塑造及疏密对比的植被群落为基底,联动城市空间设置特色景观节点,嵌入多样休闲运动功能,打造服务周边高端商办、居住人群活动需要的社区体育公园(图6)。

将老上海码头记忆融入场地,融合海派文化、港湾情调,实现对场地历史印记的传承。将现代艺术融入灯光、设施、雕塑之中,为绿地创造艺术特色。结合配套建筑,增设室外篮球、滑板等多功能运动场地,将为新华滨江公共绿地注入综合性的服务功能和跃动活力。

1.4.2 多方位展示城区魅力——普陀区道路规划

上海普陀区景观道路建设有着很多的优势。首先,区域面积较大,道路类型丰富,区内各自板块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产业结构景观有一定的多样性与典型性,且该区的地貌与地理有着良好的构架基础。其次,传统与行业优势,绿化、市容系统较为成熟,涌现了大量的劳模个人与劳模集体。长寿路、武宁路等是上海第一批景观改建创建成功的道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再次,政府和行业单位的重视与专业,使其在风景资源利用上得到了较好的构想与创建。

在开展普陀区道路整体规划改造时,综合考虑道路的区位特点、交通需求以及现有基础条件等因素,景观道路的设计突出文旅、体现特色,也可表现季节以及彰显林荫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主题设计,展现富有地域特色的新普陀道路形象。

1.5 保护与开发

城市的改造与传统文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旧城区是整座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它的功能将不再是为新城发展让出地理空间,而是为新城发展提供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上海有很多这样旧城改造为新城发展服务的例子。

1.5.1 保护性开发——新天地与石库门

上海新天地的著名之处不仅在于其繁华和热闹,更是因为拥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总设计师伍德的理念是“保留旧的建筑,改造旧的建筑,在旧围墙后面建新建筑,让人看到,历史是怎样前进的”。

新天地规划改造有以下特点:保留原有的风貌和空间格局,在保护“一大”旧址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延续文脉;保持原有的石库门特色,不破坏里弄结构;实现建筑及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在建筑内部实现功能置换,植入商业性质。

图5 上海南站实景图

图6 新华滨江实景图

经过旧城改造之后,将上海的石库门文化与现代感融为一体,大大增加了游客的观赏性。当年的砖墙,当年的瓦,保留着老上海的历史风情和文化底蕴。而在新天地的内部则是完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消费体验度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闲适生活的氛围和格调(图7)。

1.5.2 开发性保护——田子坊

田子坊在情感与市场的博弈下,并没有像新天地那样完全成为商业资本运行,它依然保留了原生的力量,如今还有许多原住民生活其中,它收纳了来往的人群与时代的缩影,是新旧结合体验老上海生活最好的地方。

田子坊位于租界内,有许多名人故居与历史建筑,起先是艺术家利用闲置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外画家聚集的艺术创意园,得名源于历史上第一位画家田子方的谐音,“田子坊”始终具备着文化气质。随着园区开发,流行音乐、电影等各种新潮涌入,田子坊成为梦想的试验场。洋房花园、弄堂里巷、马路集市,如今的文艺圣地,田子坊的更新始终与它的历史印记为伴(图8)。

图7 新天地石库门实景图

图8 田子坊实景图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是城市更新的血脉,城市更新需要保留历史文化,在新的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合理协调与传统的矛盾,以及继承地域文化的精髓。

就上海而言,有传统的江南文脉、近代的海派风情、民族工业历史,还有现代都市文化。放大至全国各地更是不一而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的项目我们需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与衡量。如何运用地域元素,发挥当地精神,在此分以下三个层面说明。

2.1 文脉的萃取与再现

对于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即复刻与模拟再现。人的感官体验总是视觉为首,强烈的、带有人文色彩的符号、图案往往最能直观体现特色。然而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不乏形式主义的表达,阳澄湖的大闸蟹展示馆,宜宾五粮液大楼,极其具象的造型,引得游人纷纷侧目。在景观设计中,通常需要运用提炼、抽象、移植等手法,加以萃取升华。

图9 万达主题乐园入口空间

在参与过的项目中,主题乐园通常最能代表这一类型。江西南昌万达乐园,融合了江西地区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引入相应的文化主题,设置世外桃源、竹海秘境、云霄仙阁、仙女奇缘、鄱阳渔家、五彩瓷都等故事板块,串联起完整文化线索。各区运用传统符号,施以现代景观手法,在时空穿梭中诉说传奇。歌颂了瓷器发展、文人诗词、古迹建筑、民间传说、临水生活以及壮美自然等(图9)。而七彩云南项目中,大量使用动植物、民族元素,给游客以异域氛围的刺激与体验。设计结合游乐项目,致力于营造沉浸式的游览体验,从路线设计、配套设施到小品铺装,无不体现着地域风情,在仿古场景和生动演绎中,将主题与游乐环境很好结合,重点突出多样化情境,创造丰富、愉悦、新奇的游赏层次(图10)。

2.2 地域的延续与传承

文化在更新中得以传递,除了外在的意象,更需要环境场景、行为方式的辅助。帕慕克说:“一个城市的特性不仅在其建筑,而是居民共同生活在一条街50年后,翻腾在记忆中的每个巧遇、记忆、颜色和影像的总和。”

地域特征的传达主要有几种形式,首先是依托地理形态的再现,一个区域自然形成的环境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而这正是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城市的关键要素。其次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模式以及习俗民风,都不可或缺地形成城市文化的灵魂。设计中将这两点纳入整体思考,才是有继承性的环境塑造。

图10 七彩云南欢乐世界

以延安新区建设为例,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素有“秦地要区”“塞上咽喉”之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灵感源于红色基因,利用陕北黄土塬地貌特征,打造生态之“塬”。在空间上,采用中轴对称的格局,以五星标识为中心,顺应高差层层递进,逐渐达到游线高潮;提炼延安文化元素,打造文化之“元”,构筑红旗花园与颂歌花园,营造文化向心力,了解陕北民俗以及陕北人民日常的窑洞生活,在满足日常生活和休闲基础上,开辟市民活动的花园;构筑植物主题园地,打造特色之“园”,营造延安的乡土魅力(图 11、12)。

2.3 城市的创新与激活

城市更新的中心思想是带动城市发展,推动城市进步,在城市空间构架指导下,构成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空间,并在同类型场地中寻求功能差异化设置,形成百花齐放的城市面貌。通过城市环境的新陈代谢,进一步激发新鲜活力,激活区域人气。

郑州市如意中央城市公园,以“如意”之形与绿色开放空间连为一体,秉承共生城市规划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态、环保概念,综合打造集市民休闲、生态调蓄、运动康体、城市名片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综合城市绿地。

图11 延安门户广场

图12 地域文化元素景观小品

双鹤湖中央公园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南部,项目建设源起于园博会的开展,公园在展后将作为实验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开放公园服务于市民。其设计灵感与命名,来自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双鹤湖中央公园以莲鹤方壶的“鹤”为核心设计理念,缩摹中原地貌,创新演绎莲鹤双湖的大尺度中轴对称式中原园林。利用虚实结合的轴线关系、开放式界面,营造了一个轴线明确、大气疏朗,又极具景观都市主义色彩的现代化城市中央公园。

作为航空港区的最大体量公园,双鹤湖公园先期启动的一期作为城市之翼的功能,与后期将营建的二期项目整体起到城市之轴的作用。航空港区为整体中原地区的空中门户,在未来双鹤湖将成为区域纽带和城市门户(图13~16)。

图13 双鹤湖公园鸟瞰图

图14 双鹤湖公园中央湖面

图15 雨水花园

图16 艺术水景

3 结语

城市更新的文化建设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体现当地生活风情,使得城市有品位、有个性、有魅力,也使得城市有亲和力和有感召力,而在设计规划中,如何选择与归类是一大重点。应做到主次分明,合理有序地规划。由此激发城市新活力,扛鼎转型升级优势,展现奋发有为新状态,开启宜居、宜业、宜游新篇章,打造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人文城市。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景观空间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景观别墅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