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船大比拼
——在科学区游戏中关注幼儿对材料的持续探究
2018-12-14
背景:月城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之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道,一艘艘穿梭在水面上的小船,给月城这个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镇增添了几分韵味。我班在这种具有浓浓水乡文化底蕴的氛围中开启了水乡小船的探索旅程。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孩子们对船这个话题自然很感兴趣,在这个主题大背景下,关于船文化的探索也就此产生。
第一阶段:游戏初体验
观察区域:创意区
观察对象:孔馨钰、张梓萱
时间:11月8日(10:15-10:20)
片段一:钰钰和萱萱在“造船厂”里造了两艘小船,她俩兴奋地在桌面上开来开去。钰钰说:“瞧,我的小船开得很快,上面还有一面漂亮的小旗。”萱萱说:“我的小船比你的快,它的名字叫超级飞船。”说着,在桌面上飞快地移动小船。涵涵走进来问道:“你俩在干嘛呀?”“在开船呀。”钰钰回答。涵涵说:“可是,小船是在水里开的呀。”萱萱受到了启发,对着钰钰说:“对呀,钰钰,我们还是到水里去开船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造船厂”玩游戏的孩子纷纷效仿,他们在造好了一艘小船后,就会来到水池边,玩起开船的游戏。
分析:在日常游戏时间里,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玩一种材料时,经常会有新的灵感迸发。正如案例中钰钰和萱萱一样,她们从造小船想到了开一开小船。其实这也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再现,当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新的游戏灵感便会产生。同时,孩子也是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在游戏中的经验与表现直接影响着同伴的游戏水平。从后来幼儿纷纷效仿同伴开小船游戏行为的产生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兴趣已发生了转移。同伴的游戏经验激发了孩子对新的游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指导策略:
1.顺水推舟,提供材料,创设新的游戏区。
孩子们想到了在水池里开小船,但受物质条件影响,水池是比较小的,小船在水池里只能漂浮而无法真正地开起来。根据孩子游戏的需求,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充气小水池,并在教室靠近洗手池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创设了新的游戏区。教师满足了孩子游戏的愿望,为他们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保障。
2.问题商讨,产生新的游戏玩法与规则。
新的游戏内容产生必将引发孩子新的思考:怎样开小船更有趣?游戏时应注意哪些游戏规则?我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把讨论后的问题进行聚焦,经过筛选,产生新的游戏玩法与规则:如想办法让小船开动,但手不能碰到小船。从水池的起点处出发到终点,一次只能运一个货物,谁把货先运完就获胜。这些规则的产生都是孩子通过商讨,并用绘画作标记的形式表现,老师只是幕后的支持者,孩子才是游戏的小主人。
3.因势利导,实现区域间的相互融合,推动游戏情节发展。
在游戏开展的进程中,货船大比拼游戏区的孩子会发现他们没有现成的小船。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我因势利导,启发孩子们:没有小船是不是可以去“造船厂”购买呢?教师的启发引导推动了游戏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区与区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区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幼儿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联合体。通过幼儿间的交流互动,经验与思维的相互碰撞,幼儿的游戏内容才会不断擦出新的火花。
在接下来的游戏进程中,我用观察量表科学地记录孩子在游戏区的整体情况,以了解孩子在游戏区的探索性行为表现以及对新材料的自主探究情况。
经统计发现:
95%的幼儿善于模仿他人,53%的幼儿会迁移同伴的游戏经验,45%的幼儿乐意尝试探索新材料,27%的幼儿在游戏中会采用多种方法操作,92%的幼儿会遵守游戏的规则有序地操作,80%的幼儿会将操作的结果进行记录。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班孩子的学习方式还是模仿学习占主要地位,但也有部分幼儿会从模仿中吸取经验,并进行迁移,制作出类似的操作材料。个别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会用判断、推理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自主探究。规则意识逐渐加强,大部分幼儿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并能在游戏后记录结果。
第二阶段:在尝试中发现
观察区域:科学区
观察对象:朱芷怡、殷田沺
时间:11月10日(10:12-10:18)
片段二:芷怡和田沺每人拿来一只装了货物的小船,放在起点处。田沺紧盯着自己的小船,嘴鼓得圆圆的,对着小船猛吹了几口气,但小船丝毫没有前进,而是原地打转。对手芷怡的小船虽然往前开了一段,但行驶的速度也非常缓慢。两个孩子用力吹了一会,两只小船在水里转来转去,又撞在了一起。田沺用手推了一下小船,芷怡连忙说:“手不能碰到小船的,你犯规。”田沺只好作罢。吹了一会,田沺有点没耐心了,她坐到椅子上摆弄起衣服。一段时间下来,芷怡也吹得满脸通红,坐下来休息。
观察区域:科学区
观察对象:杨云珑、吴哲睿
时间:11月11日(10:08-10:15)
片段三:第二天,还是这个游戏,珑珑和睿睿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两个孩子对着小船吹气,发现船行驶得很慢,还不停地打转。睿睿继续对准小船吹气,而珑珑停了下来。他站起身向四处张望,突然向美工区走去,他在美工区的材料筐里翻着什么,找到了一根吸管,放在嘴里吹了吹,嘴角露出了笑容。他飞快地跑回水池,用吸管对准小船用力吹,小船飞快地向前行驶。睿睿还在一个劲地对准小船吹气,珑珑的小船明显快很多,第一个到达终点。珑珑的办法显然启发了睿睿。他也从美工区找来吸管对准小船吹气,小船明显开快了。珑珑的办法在班里很快传开了。每次比赛,他们都会找来一根吸管助力。
最后,作业练习不科学。作为老师,课堂学习之后,我们总会布置一些作业用以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很多老师总是批量地布置作业,生怕哪一点被忽略了。这种高负担的作业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记忆,反而会让他们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学生就变成了应付,这样显然是不能提升识字能力的。
分析:新材料的提供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给予幼儿探索的材料和机会,他们就会面对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而每个幼儿受年龄层次及生活经验不同的影响,他们的游戏水平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第一组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困难,田沺直接选择了放弃。而芷怡在游戏中虽然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坚持游戏,但受同伴的影响,游戏中也没能主动地探究问题的原因,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但第二组幼儿却不同。珑珑在游戏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乐意摆弄操作材料,对材料的特性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当他找到吸管时,马上放在嘴里吹一吹。说明他已经关注到借助长长的吸管能更好地对准小船的一端吹气,比用嘴吹气力量更集中。在尝试与探究中,他发现了吸管的妙用。其他孩子受珑珑的影响也纷纷效仿,反映了中班孩子的学习方式是相互模仿,相互促进的。
指导策略:
1.教师把游戏自主权交给孩子,耐心等待,静观其变。
孩子的游戏水平是在自己的反复尝试、探索,在问题中不断地信息重组,并调整经验,积累而成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模仿而习得新经验。因此,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给予帮助,而是耐心等待,静心观察,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把探索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这比老师直接传授经验效果要好得多。
2.用问题“抛砖引玉”,启发引导,提高幼儿思维的广度,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榜样的示范引领能使孩子得到新经验的模仿与迁移,但中班孩子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往往只会在模仿中自我满足。一味地模仿又会扼杀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仅仅停留于现有的游戏满足感而裹足不前。我们老师要帮助孩子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孩子思考:除了可以用吸管,还可以用什么好办法使小船开得快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扇子扇风”,有的说“可以用小电风扇扇风”,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牵着”,还有的说“可以在船上装一个吸铁石,用吸铁石吸着走”。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他们能联系生活经验,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风力、磁力、绳子的牵引力等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教师的启发引导加深了孩子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寻找多种材料开展货船大比拼的游戏。他们或从家里带来,或从班级资源站里寻找,并用材料大胆尝试探索。通过反复操作实验,他们会用水枪射击、用电风扇扇风、在小船上装了根绳子牵着走,还有的甚至想到了用弹弓撞击小船向前行驶。在游戏中,对于所用的材料,他们在记录表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经过比赛,最终得出哪种工具的使用能使小船开得快。
第三阶段:探索无止境
观察区域:科学区
观察对象:朱嘉怡
时间:11月16日(10:10-10:16)
片段四:货船大比拼的游戏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天,游戏过去十分钟,游戏区里只有晨晨一个人在玩。他的对手嘉怡却不见了踪影。我环顾教室四周,发现嘉怡蹲在教室门口的角落里低头在做着什么。我走过去,只见嘉怡拿着玩具小车使劲地拉着尾部的绳子,小车往前开动,她把玩具小车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嘴里还喃喃自语:“它是怎么动的呢?”持续了两分钟,我蹲下身问:“嘉怡,你在干什么呀?”嘉怡说:“我想看看汽车里面是什么装备,只要一拉绳子它就能往前开了。我在小船上装一个,它就也能自己开了。”我向她提议:“那你可以拆开来看看呀!”听了我的建议,嘉怡大胆地拆开来,发现里面是一个转轴。“我想把它装在小船上,它一定能开得很快。”我表示赞同。嘉怡用胶带纸把转轴固定在小船上,但实验了几次,没有成功,最后转轴被丢在一边。
分析:《指南》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中班幼儿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嘉怡是个喜欢探索的孩子,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她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并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在游戏中,她已经不再满足于采用人工助力的方法开动小船,而是想探索如何让小船自己开动。当她在游戏中发现了玩具小车的原理,她会使用判断、推理的方式大胆地进行实验的猜测。当老师发现了这个现象,及时给予了孩子肯定,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动手拆卸玩具,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这里,老师的介入显然是有价值的。为孩子大胆地尝试探究给予了心理上的支持。但中班孩子显然知识面还不够丰富,他们在探究中往往受经验缺乏的影响,最终会放弃探索,导致案例中呈现的转轴被丢在了一边的情况。教师捕捉到孩子遇到的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在探究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指导策略:
1.注重游戏后的交流评价,鼓励幼儿为同伴出谋划策,大胆创新。
在游戏的讲评环节,我让嘉怡介绍游戏中的新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并让幼儿一起为嘉怡想办法,思考怎样让小船自己开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孩子们议论纷纷,认为可以在小船上装一个能转动的装备就可以让小船自己开动。同伴共同出谋划策,使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启迪孩子大胆创新。
2.家园合力,开展亲子调查活动,使科学探究呈现多样性。
调查活动是幼儿收集资料,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鼓励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调查与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幼儿一起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幼儿收集到很多关于小船开动的资料。如船的尾部靠螺旋桨转动向前航行,船上有马达带动机器转动桨来航行。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记等方法记录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探究的结果也丰富多彩,使探究活动呈现多样性。
3.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科学探究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活动。
科学区提供的材料不仅要多样化,还要考虑到材料是否适宜,是否能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要。当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地向前发展,现有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现阶段的游戏进程。我们要为幼儿不断更新适宜的游戏材料,如为幼儿提供皮筋、小木片、弹簧、气球等有张力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实验,支持幼儿自主探究。
随着孩子自主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在货船大比拼游戏区的探索也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孩子们想到了用皮筋捆绑小木片,然后转动它,利用木片的自转带动小船向前行驶。还有的孩子想到了将气球吹满气,然后在放气的时候推动小船向前行驶。孩子们的表现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超强的探究能力。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
货船大比拼游戏没有结束,精彩仍在继续。关于船开得快慢问题不仅仅只是借助材料,还与船的自身重量、材质以及构造等众多因素有关,这些还有待于孩子在游戏中慢慢去探索发现。我们期待孩子会有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也在耐心等待孩子每一个不寻常举动的出现。孩子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离不开教师敏锐的观察与发现,孩子每一个探究的举动都离不开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只有教师做个有心人,全身心地投入观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捕捉到孩子稍纵即逝的灵感闪现,我们定会被孩子惊人的创造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