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研究的新收获
——以川滇黔地区红军游击队为例

2018-12-14

军事历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川南游击特委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艰苦卓绝,通常以改编成新四军的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主体。通常相关的书籍都如此记载:“从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主力相继战略转移后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八个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十几个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1卷,404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一起,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抵抗。他们钳制了国民党军队的部分力量,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而且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坚持了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事实上,除了人们熟悉的南方八省之外,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川滇黔地区,也留下了革命的火种,组织了川滇黔红军游击队。这支游击队称谓多次变化,但一直坚持到1937年。而滇黔桂红军游击队的渊源更早,它可追溯到百色起义后成立的红7军主力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留下的、韦拔群领导的红军队伍。这支游击队同样坚持到全国抗战爆发并开赴抗日前线,结果被国民党当局肢解,分散补充到各部队,因而烟消云散,没有象编入新四军的各地红军游击队那样比较成建制的保存下来。但它们都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应该包括在内而不应被忽略和遗忘。本文仅就川滇黔红军游击队的发展概况和历史贡献作一初步探讨。

一、川滇黔红军游击纵队的产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留守部队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特别是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部队减员过半的情况下,是否还按原计划去湘西同红2、红6军团会合,便成为摆在红军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已经估计到红军的进军方向并设下了口袋阵,如坚持原计划等于自投罗网。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转兵贵州的主张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人的赞同,并在会上获得通过。但在战略上,博古仍没有放弃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红2、红6军团会合,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的正确意见,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创造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任务,指出“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为此,在全体红军指战员中“进行广大的深入的宣传鼓动,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战斗情绪,坚强他们作战的意志与胜利的信心。并且指出新苏区根据地只有在坚苦的残酷的胜利的战斗中才能创立起来,反对一切逃跑的倾向与偷安休息的情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1~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以来的教训,批评和纠正了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决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同时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1935年2月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改为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的方针给各军团的指示》,指出“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25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1935年2月10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其目的是 “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有力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军委特决定实行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 该命令并具体规定:“1.一、三军团均取消现有师部的组织,各以新颁布团的编制表编足四个团;2.五军团将现有的三个团依新颁布的编制编为两个团;3.九军团将现有人数(军团部在内)以五分之三的人数依新编制编为一个团,并入五军团为其第三个团,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数编入三军团;4.一、三军团军团部应依颁布的新编制改编,其多余的人员应尽量补充到战斗连中去,其一部经过宣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5.五军团部应依照师部的编制改编,多余的人员处理与上项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254页。根据这一决定,中央红军进行了缩编,并在川滇黔地区先后成立几支红军游击队。而这几支红军游击队的建立,也成为中共中央创建川滇黔根据地意图的具体措施之一。

为了配合扎西会议上做出的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这一战略决策,掩护和支持主力部队行动,也为了更好地安置和掩护部队的伤病员,中央在扎西会议做出了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重要决策。

中共川南特别委员会,由红3军团第6师政治委员徐策,干部团政治科长、上干队政治委员余泽鸿,红8军团民运部部长戴元怀等5人组成,徐策任书记,戴元怀任组织部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部长,将中共四川泸县中心县委及所属的叙永、长宁、古宋、兴文等县党的组织划归该特委领导,特委由中央直接领导。

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则是从各军团整编缩编下来的干部战士中选派,同川南地方党领导的叙永游击队合并成立。中革军委抽调的有国家政治保卫局第5连、1个警卫通讯排、1个运输排、1个卫生班和几个修枪工作班,共400多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由周恩来亲自给指战员作动员,留在当地打游击。这便是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前身。

二、从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到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1935年2月12日,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和主力红军告别后,于18日到达四川叙永,同叙永游击队汇合。由徐策(大革命时期入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任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曾担任朱德警卫员的王逸涛任川南红军游击纵队司令员,红3军团第6师参谋长曾春鉴任副司令员,红军新编师师长刘干臣任参谋长。游击队在川南的宜宾、泸州两县及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及川滇黔三省结合部20余县的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中共川南特委及其领导下的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在其后的第二、第三、第四次渡赤水作战中迷惑、牵制了大量敌军。

1935年7月,川南游击纵队与寻踪而至的红军黔北游击队在四川叙永朱家山会师,更名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党的组织也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别委员会。红军黔北游击队也是中央红军组建的。中央红军在二渡赤水经过习水县东皇殿时由军委纵队从总后勤部等单位选调80多名干部和战士,2月20日组建。到3月上旬,中革军委抽调红3军团部分干部战士组建的赤水河游击队,以后和黔北游击队胜利会合,仍沿用黔北游击队名称。除此外,中革军委还于3月初在遵义老城以红9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加上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在川黔边参加红军的群众组建了红军遵湄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被强敌打散。

1935年7月13日,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游击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徐策在敌人“三省会剿”中牺牲,余泽鸿继任特委书记、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刘干臣任游击纵队司令员。7月14日,特委改组。9月,增补刘复初为委员。12月15日,余泽鸿牺牲。17日,刘干臣在养伤期间被捕牺牲。同月,龙厚生和刘复初分别继任游击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36年2月6日,中共川南特委选出新的领导成员,刘复初继任书记,5月、7月,先后增补曾春鉴、邝善荣为特委委员。1936年3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派金燧回四川兴文县,秘密组织了20余人的武装与长宁县梅硐区区委书记邓楷领导的10余人的游击队合编,成立川南游击支队。1936年6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同贵州抗日救国军所属第3支队会师,更名为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9月,云南殷禄才领导的农民武装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取得联系,组建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1937年1月,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领导成员龙厚生、曾春鉴、李青云相继牺牲,刘复生被捕,该特委及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不再存在。

活跃在川滇黔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如同条条溪流,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如红军黔北游击队、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赤水河游击队等,都是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抽调部分指战员,同时组织当地工农等群众,组建而成的。

(一)红军黔北游击队的组建。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由云南扎西回师东进,二渡赤水。2月20日,中央红军在经贵州习水县东皇殿时,抽调了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总后勤部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制药厂的工人共80余人组建红军黔北游击队,陈宏任队长,张凤光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中队,留在习水、仁怀、赤水、桐梓、遵义牵制敌人。陈宏,湖北沙市人,曾任福建军区第6作战分区司令员,时任中央纵队第2梯队参谋主任。张风光,湖南益阳人,曾任红军总部第4局第4科科长。黔北游击队和敌人展开了多次战斗。1935年7月,黔北游击队400多人在陈宏、张凤光率领下在叙永朱家山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会师。

(二)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的组建。中央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城后,中革军委在撤离遵义前,决定组建红军遵湄绥游击队。1935年3月初,红军遵湄绥游击队在遵义老城杨柳街宣告成立,红军总政治部派曾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干部团地方工作部部长邵式平到会传达中革军委的决定并进行政治动员。红军遵湄绥游击队,以红9军团抽出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吸收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部分成员和在川黔边参加红军的一些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所组成,全队共120余人,分为4个分队。刘□□为队长(后周凤山),红9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王友发任政治委员,陈来中(陈久保)为特派员。游击队成立后,在遵义、湄潭、绥阳三县边境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军,配合主力红军渡赤水、过乌江。后游击队被打散,政治委员王友发壮烈牺牲。

(三)红军赤水河游击队的组建。1935年2月28日,中央红军经过5天苦战,击溃敌军,再占遵义城,共击溃和歼灭敌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但敌情仍很严重。3月初,中央红军向遵义、仁怀间的鸭溪、长干山一带运动,寻机歼敌。在此期间,中革军委决定抽调红3军团部分干部、战士,组建了红军赤水河游击队。调罗彬任队长,吴□□任政委,胡方任副队长,余得胜为特派员,全队共100多人,分3个中队。罗彬,广西人,原军委第1纵队第2梯队司令员。3月中旬,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再入川南;3月21日四渡赤水,秘密迅速回师黔北。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在途经仁怀二郎坝(今属习水县)时,游击队离开中央红军,开始转战仁怀、遵义、桐梓、习水等县边境,开辟游击区,牵制与打击敌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赤水河游击队又称为红军黔西游击队。红军主力重占遵义后, 赤水河游击队转向仁怀、习水地区寻找红军黔北游击队。1935年四五月间,两支游击队在习水放牛坪会师,赤水河游击队合并于黔北游击队。尔后,黔北游击队又和川南游击队会师合并,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继续转战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

(四)红军赤合游击队的组建。1935年3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泸县中心县委指派宣传委员李亚群、杨其生,在贵州赤水县与四川合江县边境发动领导了石鼎山武装起义,并将起义武装组建成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亦称赤(水)合(江)游击队,共100多人,杨其生任队长,李亚群任政治委员。该游击队主要活动于赤水、合江两县边境。

三、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到三个省的游击队

1937年1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领导成员龙厚生、曾春鉴、李青云相继牺牲,刘复初被捕,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及纵队解体。但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别委员会组建的川南游击支队、贵州游击支队和云南游击支队,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之后,仍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

(一)川南游击支队的组建。1936年3月,中共川滇黔特委派金璲回到四川兴文县洛柏林,秘密建立“红军川南游击支队”,金璲任队长,戴德昌任政治委员,队员几十人。该支队任务是在川南地区宣传共产党的方针与政策,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同时配合纵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壮大革命力量。后金璲被捕,戴德昌英勇牺牲。此后,该支队仍坚持秘密活动,开展革命斗争,一直到1945年夏天。

(二)贵州游击支队的组建。 1936年春,原在四川军阀部队当营长的赵文海来到兴文炭厂,找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和特委,要求参加红军游击纵队,被特委接纳,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派赵文海带领几十人组建贵州游击支队,由他任支队长。他接受特委指示后,以贵州毕节为中心,在黔西北地区发动群众,发展壮大了贵州游击队的武装。*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人物志》,46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941年8月,赵文海为筹集经费在赤水河遭到敌人袭击,被捕后英勇牺牲。

(三)云南游击支队的组建。红军长征过云南威信后,贫苦农民殷禄才得悉红军留下了一支游击队在边区活动,就找到纵队要求参加革命队伍。纵队领导鼓励他在本地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打击地主恶霸。1936年6月,殷禄才又找到纵队,请求收编,与纵队一起行动。中共川滇黔特委决定留他随军培训。经过教育和战斗锻炼,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派他回去将武装扩建为云南游击支队,他任支队长,8月又派红军排长陈华久为支队政治委员。云南游击支队组建后,积极发动群众,扩大革命武装,配合纵队作战,打破敌人“围剿”,一直坚持到1947年被国民党重兵“围剿”。其主要领导人和100多名游击队员在战斗中相继牺牲。

总之,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组建的活动在川滇黔地区的各游击队,不仅是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红军部队序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川滇黔地区革命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而且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无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为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历史的重要篇章。

除了川滇黔游击纵队之外,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9军团在黔西北,经过大定县瓢儿井(现大方县),到八堡住了一夜,帮助六寨苗家成立了苗家自卫军,发给步枪10支和子弹若干。1936年2月,红2、红6军团长征到达贵州毕节期间,组织当地群众组建了可认定的游击队多达51支,在发动组织群众打土豪分浮财,镇压反革命,保卫红色政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乌蒙星火:记红军在毕节地区组建的游击团队》,1996年印行。这些游击队主要是由红军指派当地农民或旧军队、旧政权人员组织,也有个别红军伤病员和失散人员参与其中。红2、红6军团离开时,除有部分跟随部队出发、正式参加红军并一直走到陕北外,相当多的人跟着部队走了一阵后又因各种原因脱离队伍回家。这和中共川滇黔特委领导的红军游击纵队以部分红军指战员为基干和骨干有很大不同。

四、川滇黔红军游击队的历史贡献

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主要代表的红军长征期间的红军游击队,是中共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建立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红军队伍。红军游击队在脱离主力部队、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英勇转战川滇黔边区20多个县,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游击战争打击和牵制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完成长征壮举,在川滇黔地区留下了彪炳史册的英雄史诗。这些红军队伍如星星之火,不断扩大,包括国民党中央军一个营也举行起义加入了红军。可见红军是正义之师,其政治影响力之大。红军长征期间的游击队,虽然称谓不同,组建时间和组建地区不同,但不论是川南游击队、黔北游击队、遵湄绥游击队、赤水河游击队、赤合游击队,还是川滇黔游击纵队,川南、贵州、云南游击支队,都有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为之流血牺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1921~1949),第1卷,113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一)牵制、打击敌军,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红军游击队,虽然人数不多,装备有限,但他们仍然英勇顽强,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以游击方式袭击敌人,给敌人以有力的威慑和打击。不少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有的壮烈牺牲。特别是红军游击队进行的游击斗争,声东击西,对分散和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具有牵制敌人的战略意义。

(二)在红军主力部队离开后,继续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势力,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当时的川滇黔边区经济不发达,山高沟深岭峻,交通极为不便;反动军阀、官僚、地主豪绅欺压剥削人民,广大群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发表《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等文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边区群众灾难深重和贫穷落后的社会原因,动员组织各族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工农群众的自由权利。在红军主力离开以后,红军游击队继续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势力,所有这些,对于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发挥了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仅就省份来说,原提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是南方的8个省,因为西南地区有川滇黔红军游击队和滇黔桂红军游击队的存在,经历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的省份扩大到12个省,占全国30多个省份的三分之一强。可见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全国的影响面已经达到相当程度。

(三)在南方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虽然川滇黔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遭到敌人的重兵“围剿”,牺牲惨重,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革命的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刘复初出狱后到了武汉,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后于1938年春返回川南,还同川南游击支队领导人见面,传达了确保实力,避免暴露,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掌握武装,等待时机,继续发动群众等要求。全国抗战爆发后,周恩来曾有电报谈到和川滇黔地区的联系问题。所以,通常所说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不光是大家熟悉的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8省的15个地区即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还应有川滇黔、滇黔桂地区,共计12个省、17个地区。

(四)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顾全大局,奉献自己,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强的革命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精神。红军游击队最初是为着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川滇黔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图而浴血奋战。后来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根据敌情有所调整,但游击队的活动,仍然有助于贯彻和实施党的新的战略意图,有助于保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当时,是跟着大部队走还是留下来打游击,对红军指战员来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生与死的选择。留下的红军指战员们义无反顾,最后大多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川滇黔红军游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也熔铸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之中。

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组建的各游击队在川滇黔地区的游击活动,理所当然的应包括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之中,包括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之中,包括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历史之中。这也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正如张爱萍将军1986年为纵队斗争史题词所说:“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中国共产党威信历史》,第1卷,166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这是对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红军长征史、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上所作贡献的高度评价。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长征精神世人传颂。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中,在值得后人敬仰的长征精神的铸造过程中,也包括着配合红军长征的红军游击队员们的浴血奋战。红军长征期间组建的川滇黔红军游击队,临危受命,以小股力量灵活机动打击敌人,分散敌人注意力,配合了主力部队转移,宣传和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更在事实上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些红军游击队的事迹过去鲜为人知,这是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应该弥补和加强研究、宣传的“红色记忆”。

猜你喜欢

川南游击特委
川南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川南地区1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
网络娱乐配音:另类声音的文本“游击”与文化表达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共奉天特委主要成员被捕前后
中共北江特委总交通站遗址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