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

2018-04-27李秋林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川南比较

摘 要:纬度、地形、气候等各种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域环境,决定人不同的生存境况;反映在聚落空间当中,也有其十分鲜明的特点。反之,对不同地区传统聚落特征的比较性探索,将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环境中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不同地区地域文化形态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河湟;川南;传统聚落;比较

1.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的基本环境特质

河湟谷地位于青海省东部与甘肃省西部的结合处,是黄河与湟水的三角地带。北依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临昆仑山脉及青南高原;西临柴达木盆地;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整个河湟地区的水源主要仰赖局部降水、黄河湟水在上游的冰雪融水、地下水。整体地貌特征为山脉、河谷盆地相间排布为主。地形分为川水区、脑山区、浅山区及高山草甸区。主要农业区集中分布在川水区,也就是河湟流域集中分布的附近区域:这里气温年变化相对较小,平原集中,地广人稀,土地较为肥沃。植被也相对集中,以落叶阔叶型植物为主。

川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相对湿润,雨热同期,夏季雨量充沛。川南临河谷区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农业也相对集中。依靠岷江及长江,河流邻聚落而过,植被以常绿阔叶植被为主。

2.河湟地区与川南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比较

河湟地区由于地处河谷平原地带,整体聚落布局十分规整,基本以棋盘式的网格布局为主要特征。并且由于此地区风沙大,且主要受到西北风影响深远,整体聚落朝向西北东南走向。当地流行一种叫作“庄廓”的民居,基本为方形,北面为建筑实体,南面多为院落空间,有助于防寒保暖,保持光照充足。

在以网格化为基本形态的整体布局条件下,林地与聚落呈现穿插布局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适应防风固沙的环境需要。因此在整体聚落的布局上又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小区域与小区域之间存在的大面积林地或田地形成疏离性空间,虚实变化特征明显。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往往在村落空間的中心地带形成精神场域核心,空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与河湟地区十分规整的网格化布局及保持统一的朝向特色不同,川南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格局在深受风水观念影响及考虑河流运输等情况下,往往滨水选址,空间走向依循地形特点或水源动向趋势。整体空间格局纵横交错,连续性强,建筑朝向往往顺应街道变化,并没有整体的一致性规律。重要建筑虽有依循坐北朝南的惯例,但具有较灵活的变通性。空间结构致密紧凑,往往缺乏较大范围的虚空间(池塘等水域性空间除外)或广场型空间。精神性空间往往不止一处,多较为均匀的分布在聚落各处,空间也鲜有很强的凝聚性。但空间往往有重要的轴线确定相互关系,也是整个空间最为活跃的区域。

3.聚落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比较

河湟谷地主要的民居形式是庄廓。庄廓是一种带院落的外实内虚方形封闭性空间。这种民居形态使得单体建筑之间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和防御性。由于当地气候环境严酷,大风,低温,强日晒,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逗留,再加上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安全防御性等问题,因此公共活动频率较低,邻里氛围淡泊,商业及其他社会活动在聚落公共空间中的反映都不明显。公共场域与私人场域过渡生硬,界线明确。不仅如此,由于庄廓是接近方形的形态,而单体之间连续性不强,单体建筑虽开门朝南,但整体建筑的方向性模糊,加上网格状的聚落整体特征,使得河湟地区聚落公共空间的方向性整体偏弱,空间导向性差。因此河湟地区街道公共空间功能较为单一,基本以交通性功能为主要目的。

川南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是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川南民居包含几种形态,主要的是单体性质上宅下店形态空间及含天井的前店后院性质空间。前一种空间,往往是以长矩形平面为特点,因此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使是院落性空间也往往鳞次栉比,单体与单体之间的联系性强、关系紧密,再加上开门朝向始终面向街道,因此街道公共空间的方向性突出,连续性好,空间紧凑而富于变化。川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寡照,民居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悬山屋顶。因此它具有中国坡屋顶建筑具有的重要共性特征:深出檐。出檐,是一种重要的空间形态,又被称为“灰空间”,它是介于完全公共开放性空间与私密性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承载了人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的日常行为。川南民居街道立面往往由通透性很强的门窗构成,因此在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形成柔性过渡,界线含糊。川南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往往具有亲切的空间感受,包容性强,承载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活动:包括纳凉等休闲娱乐活动、小型生产性活动、商业贸易、日常交流以及交通等,其公共空间功能具有复合性。

归纳起来河湟地区与川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整体形态比较上一个虚实相生、网格布局、小组团大分散、朝向统一;一个布局紧凑、纵横交错、沿街道格局生长。在公共街道空间形态上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方向性弱、界面分明、过渡生硬、功能单一、氛围冷漠;川南地区聚落公共空间导向性强、界面模糊、过渡柔和、功能复合、氛围亲切。而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充分适应。

大分散小组团的布局特点,将日常生活空间、生产性空间、生态防护体系三者有机组织起来,适应了河湟谷地大风、低温、强照的自然环境,也体现了当地人应对残酷地理环境而群体性户外活动频率相对较低的生活特点,生活状态保持了较高独立性。布局紧凑、界面柔和的川南聚落空间,则保证了在多雨寡照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密集的日常交往活动不受气候条件的过多制约得以连续开展;人的私密性活动和公共性活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宋祥 《青海河湟地区山地庄廓聚落景观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赵一凡《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宋爽《中国传统聚落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李秋林(1993-),男,汉,籍贯:四川乐山,硕士在读,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景观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川南比较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川南经济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问题及对策
从图像考古角度看川南石棺
川南井区测井综合评价分析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川南港群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川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