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与重要贡献

2018-12-14

军事历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游击队斗争

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革命力量和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它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56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荣的一页”*陈丕显、叶飞:《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回顾》,载《人民日报》,1988-09-08(5)。。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辉煌昭亮”*方方:《三年游击战争》,载《南方游击战争·闽西游击区》,38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两大战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在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独立坚持、分散坚持的三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各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一部分”。 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始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止,历时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其间历经各地武装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反“围剿”作战;工农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努力实现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等战略阶段。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10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在瑞金成立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组成,项英任书记。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为主任。不久又宣布成立由项英兼任司令员的中央军区,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5个军区(闽北分区在内)及各直属的地方独立部队与红24师和红10军,坚持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的斗争。

主力红军长征后,红军和游击队在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8省的15块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这15块游击区按其历史渊源,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苏区及其边缘地区演变而成的,如闽赣边、赣粤边、闽西、闽北、闽东、闽浙赣边(后为皖浙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鄂豫皖边游击区;二是一直未形成苏区的老游击区或早已由苏区变为游击区的,如闽粤边、闽中、湘南、琼崖游击区;三是新开辟的游击区,如浙南、鄂豫边游击区。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开始,到1937年10月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止,南方三年游击战历时三年之久。

南方各游击区情况尽管不尽相同,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大体经历了“坚持苏区斗争,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实行战略转变,开展反‘清剿’斗争”“开展谈判斗争,下山改编”三个阶段。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大多数游击区经历了“由苏区方式向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转变”两次重大的战略转变。两次战略转变,各游击区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在方式上有差异,但基本上大体相同。第一次转变是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中,改变斗争方式,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消灭红军和游击队的企图,保存了部分革命力量,坚持了游击战争。第二次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转变,促进了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完成了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和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数十万重兵的军事“清剿”、多种方式的经济严密封锁,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下,遭受惨重损失,许多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牺牲。但红军和游击队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挫败了国民党军的一次又一次的“清剿”,保持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和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正如毛泽东在1937年《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的,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革命战争的两大战场之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了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两大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相互策应。主力红军在长征途中调动、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并粉碎了其围追堵截,这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坚持的游击战争;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8省15个游击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拖住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参加围追堵截长征中的主力红军,从而减轻了主力红军长征的压力,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使红军主力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把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保持了党在南方8省的革命战略支点,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方8省的影响,为以后开展南方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红军长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都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正如郭沫若于1948年为方方撰写的《三年游击战争》一文作序时所说的那样:“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显著特点。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的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土地革命战争,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战争。它与红军长征相比,又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独立坚持,各自为战 。红军长征是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下的大部队的战略转移,是大兵团的作战,长征的各路红军是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指导下互相配合的战略行动。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在中共中央分局、红军和游击队大部分时间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失去联系,独立坚持斗争的;大多数游击区与中央分局、中央苏区大都失去联系,各个游击区分散作战;大多数游击区之间也都失去联系,各自独立坚持游击战争。长期分散,独立坚持,各自为战。

直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与中央分局、中共中央与各游击区才逐步取得联系。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才改变独立坚持、各自分散作战的局面。

第二个特点:长期艰苦的游击战争生活。红军长征艰苦,其中主要是过雪山草地,但时间不长。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和游击队长期被围在深山密林里,长期生活在穷山僻岭,昼伏夜行,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生活极其困苦。正如陈毅后来回忆说: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共两年时间,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红四方面军历时1年又7个月,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极端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时间长达3年之久。

长征到陕北的红军,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8月改编为八路军,随后东渡黄河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还在继续实行“北和南剿”的方针,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围剿”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图谋消灭红军游击队。当时各游击区是处于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复杂斗争状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还没有结束。琼崖红军游击队直到1938年12 月才改编。正如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所指出的,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

第三个特点:全方位、多样化的复杂斗争方式。红军长征主要是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作战。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针对国民党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同时并举的全面“清剿”方针,既要反击国民党军的军事上“清剿”,又要在政治上开展反“瓦解”、反叛徒的斗争,在经济上反“封锁”的斗争。在反“清剿”斗争的方式上,既有武装斗争,又有非武装斗争;既有“合法”斗争,又有“非法”斗争;既有公开斗争,又有隐蔽斗争。几种斗争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方位”和多样化的斗争特点,推动着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挫败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清剿”。

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的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564页。

(一)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战略上配合和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坚持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战略上配合和策应主力红军的主力转移。主要表现在:

一是红军长征出发前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留在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接替主力红军防务,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集结与移动;积极开展游击活动,迟滞国民党军推进,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收容伤员,组织运输,保证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二是红军长征初期,留在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从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和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虽然没有从战役战斗上直接地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但它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减轻了长征的主力红军的压力,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如果没有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箝制和吸引国民党军大量兵力,国民党当局就会调集更多的兵力去“追剿”主力红军,那么主力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就会更困难。诚如谭震林所说:“正是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牵制蒋介石的兵力,使我主力部队得以大踏步地前进。”*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三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当主力红军在长征途中冲破国民党军一道道封锁线,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时,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国民党军重兵“清剿”下,在崇山峻岭、草丛密林之间,与国民党军周旋,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挫败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清剿”,恢复和巩固了各游击区。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箝制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

据不完全的统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共牵制国民党正规军180个师次和30个旅次(未包括各省的保安团 ),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的战略行动。

(二)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在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下,虽然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毕竟保存下来一批革命的骨干力量。

经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洗礼,到下山改编时,南方8省14块游击区(不含琼崖游击区),保留了约6000余名游击健儿。数量虽然不算多,但这是一支经过十年血战和腥风血雨考验的英雄部队,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其中包括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具有对敌斗争和游击战争经验的、忠于党和人民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正如陈毅在南方游击区最困难的时刻所说的:“能坚持到底的是将来革命的骨干,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谭震林也曾指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和卫护好革命的火种,使它不灭地燃烧,终成燎成之势”,“在百折不挠的血战中,为我党锻炼了一批骨干,逐步发展而成为伟大的革命武装。正如长征红军是八路军的前身,南方游击队后来成为新四军”。*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2页。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出发抗日时,新四军编为4个支队和8个团队,部队已发展到1万余人,挺进华中敌后抗战。新四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弱制强,以少胜多,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4.42万名,另有5.4万余日伪军投诚反正。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9.7万余人,民兵近百万人。建立了苏皖浙豫鄂五省8个战略区,解放人口3400万。最多时抗击日军16万,伪军23万,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毛泽东称新四军真正是“华中人民的长城”。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评价其为“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三)在南方八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红军和游击队继续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蒋介石国民党调集重兵进行“清剿”,企图铲除南方游击区这些共产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直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还实行“北和南剿”的方针,对于南方游击区这些共产党的战略支点,必除之而后快。

但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挫败了国民党军一次次“清剿”,坚持和保持了各游击区。虽然面积缩小了,但其分布的面很广,涉及南方8省40多个县。在这些游击区,保持了共产党的旗帜,有共产党的组织,有红军和游击队,有相信共产党跟共产党走的工农群众,有共产党和红军留下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这些游击区成为共产党在南方开展革命活动的战略支点。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战略支点,保留党的组织和一部分武装,建立了新四军留守处和办事处,推动了南方8省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共产党在这些地方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活动。同时为共产党和解放军解放南方广大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红军和游击队在反击国民党军重兵“清剿”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项英在领导反“清剿”斗争中,注意及时总结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原则,指导红军游击队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如他在游击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赚钱的就打,赔本的不来;不打硬仗,不攻坚;打不赢就走,走不赢就躲”*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543页。;“有利的时候就集中来打,否则就分散;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空隙的地方去进攻;有路不走,没路就走”*项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载《解放》周刊第1卷第27期,1937年12月11日。等战术原则。

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红军游击队采取小规模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通常采用“设伏诱敌”“声东击西”“夜袭智取”“化装奇袭”等战术,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特长,以突然袭击和伏击为主打击敌人。敌人来搜山,游击队大多采取打埋伏,截尾子,打掉队的,能选择到有利地形时,也打整股敌人;敌人重兵“清剿”时,伺机跳出包围圈,避实击虚,奔袭敌据点和后方。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描述的:“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陈毅:《 陈毅诗词选集》,1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这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有效地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游击战争思想,对于新四军在华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主要的领导同志,以及在游击区长期艰苦斗争之各同志,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政治局号召全党同志来学习这些同志的模范。”*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8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也是南方各游击区红军和游击队指战员得以坚持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和险恶的白色恐怖面前,留在南方许多党的各级领导人、各游击区广大的党员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坚持斗争。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有的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壮烈牺牲;有的在刑场上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党的一大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内务人民委员何叔衡在向白区转移途中,被国民党保安团包围,在无法脱险的情况下,高呼“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跳下悬崖,最后壮烈牺牲。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突围战斗中受伤被俘,就义前给亲人写信嘱告:要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并将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党的早期领导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捕,最后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突围时,因叛徒出卖被俘,他面对国民党的严刑和诱降,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共产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全集》, 1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他们的壮举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在对各游击区“清剿”中,实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抚兼施”的方针。在实行残酷军事“清剿”和严密经济封锁的同时,在政治上大力实行阴险的“分化”“瓦解”政策。他们用重金悬赏通缉各游击区党组织和游击队负责人,用金钱和高官厚禄等手段引诱革命队伍中意志薄弱者变节投降。他们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了粉碎国民党“分化”“瓦解”政策,打击叛徒,坚定游击区军民的革命理想信念,纯洁和巩固革命队伍,项英、陈毅在党组织和游击队内部进行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教育。各游击区在紧张的军事斗争中,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反“瓦解”、反叛徒的斗争,进行革命气节、革命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从政治上坚定每个同志对于革命的信心和斗争决心。各游击区通过开展革命气节、革命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稳定了部队情绪,提高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使红军和游击队广大指战员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使党在南国大地战略支点上竖起的红旗始终不倒。

(二)勇于担当的革命品格和胆略。革命遭受挫折和失利是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重大考验。是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勇于担当,还是退缩,甚至脱逃,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革命胆略和品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重兵攻入中央苏区,步步紧逼的危急时刻,项英、陈毅等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领导人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率领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抗击国民党军的进犯,掩护和保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奉命率领红25军转移,留下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地方坚持斗争。高敬亭临危受命,重建了红28军,领导边区党政军民,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部队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失败,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万永诚、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牺牲。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挺身而出,领导闽西军民坚持斗争,抗击国民党军的“清剿”,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当一些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叛变给当地革命斗争造成严重损害时,一些游击区领导人挺身而出,高举起革命的旗帜,聚集起革命的力量,继续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陈洪时叛变后,湘赣省委副书记、湘赣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挺身而出,在莲花县棋盘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建立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并成立湘赣军政委员会及游击司令部,领导湘赣边红军和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

一些游击区领导人牺牲后,其他领导人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935年春,中共闽东特委代理书记詹如柏、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副主席叶秀藩等领导人由于叛徒出卖惨遭杀害,闽东党组织受到了严重损失和破坏。在此严重形势下,中共闽东特委委员、独立师政委叶飞与其他特委委员召开了闽东党组织干部会议,重建闽东特委,并调整了有关政策,确定了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恢复和加强对闽东游击战争的领导力量,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许多游击区的党和红军领导人不论是临危受命,还是挺身而出,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勇于担当的精神、胆略和高尚品质。

(三)长期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1937年中央政治局在《对南方游击区的决议》中对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同志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中共中央书记处: 《六大以来》(上),896页。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采取种种方式和手段,对红军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将红军和游击队困死在深山密林里。

国民党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给红军和游击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红军和游击队在深山密林里,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昼伏夜行,几乎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红军游击队只好以野果、野菜、野草充饥。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写:“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陈毅诗词选集》,13~14页。在那些艰苦岁月里,许多红军游击队员几乎没有住过房屋,脱过衣,离过枪睡觉,都是在大树下或野草丛中过夜。到了深秋和冬天,淫雨绵绵,寒风刺骨,红军游击队生活更加艰难。红军被围困在深山里,天寒无衣,饥肠辘辘,怕暴露目标又不能生火取暖。有些红军游击队战士被活活冻饿而死。红军和游击队不仅要同饥锇、寒冷作斗争,还要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许多红军游击队战士病倒了,一些伤员因无药得不到治疗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闽北红军游击队因战斗减员和饥锇、疾病折磨而牺牲的有1000余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环境之险恶,斗争之酷烈,生活之艰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在国民党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下,广大红军和游击队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虽在极端困难和困苦中”,但他们并没有气馁,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地坚持斗争到底”。*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斗争方式和策略,千方百计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援,红军和游击队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游击战争就不能坚持。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人民群众与红军、游击队水乳交融,患难相依,生死与共。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的15个游击区,绝大部分都经历过土地革命的战斗洗礼。这些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极端残酷、恶劣的环境下,在红军游击队最困难的时候,人民群众采取种种巧妙的办法,冲破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支援、接济红军游击队。当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赶群众出山之际,群众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日用物资埋在地下,做好暗记留给红军游击队。当红军游击队处于粮缺断炊之时,群众乘上山砍柴或下地种田之机,将定量配购的粮、油、盐等,想方设法送给红军游击队。

为了帮助红军和游击队克服经济困难,人民群众舍生忘死,许多群众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闽北邵武的方嫂夫妻俩,因为游击队筹办物品,遭到国民党特务严刑逼供,要他们供出游击队和地下党员,夫妇俩守口如瓶。丈夫惨死在敌人的乱棍之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在狱中被敌人杀害。三年游击战争中正是许多群众舍生忘死支援红军和游击队,才使红军和游击队得以打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而生存下来。对此,陈毅曾满怀深情歌颂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陈毅:《陈毅诗词选集》,16页。

(五)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 南方游击战争期间,许多红军和游击队指战员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英勇牺牲;被俘被捕的共产党人在敌人监狱中、刑场上,忠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灭的伟大革命气节,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牺牲的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何叔衡、方志敏,以及贺昌、蔡会文、阮啸仙、刘伯坚、方维夏、毛泽覃、梁柏台、李天柱、李才莲、李赐凡、万永诚、龙腾云、刘畴西、寻淮洲等许多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干部。

在尔后的游击战争中,各游击区牺牲的主要领导人有:赣粤边的李乐天;闽赣边的赖昌祚;闽粤边的张敏、张长水;皖浙赣边的唐在刚;浙南的黄富武;闽北的吴先喜、黄立贵;闽东的詹如柏、马立峰、叶秀蕃;闽中的王于洁、刘突军;湘鄂赣边的陈寿昌、徐彦刚;湘赣边的彭辉明;湘南的彭林昌;鄂豫边的张星江等,以及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此外,还有由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长期坚持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积劳成疾,因病逝世的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湘鄂赣军区司令员严图阁,以及为了执行党的任务,被误作叛徒,而遭错杀牺牲的原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等。

对此,1939年8月31日,新四军第一次全军党代表大会在三年游击战争基本总结的决议中专门指出“向牺牲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先烈同志们致哀悼和崇敬”*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570页。。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革命品格、长期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关系、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等,都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许多共产党员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继承和弘扬。

弘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必须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矢志奋斗。

弘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必须大力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艰苦斗争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

弘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关系。人民军队要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人民子弟兵。

新时代要铭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弘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游击队斗争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思想述论
指挥员
坚持游击战争——毛泽东·赵锦荣敬书